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9393|回复: 30

[学术] 学衡(79期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0 12: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学衡(共79期,原缺11期见7楼)
编辑发行:学衡杂志社
印刷:中华书局
格式:DJVU
文件大小:每期11M左右
清晰度:清晰
书影:
(数据来自国学数典论坛/中外学术资料/aiaia书友,谨表感谢))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3 07: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缺若干期
发表于 2008-1-5 00: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常熟人 的帖子

常熟人兄,你应该叫常山赵子龙啊!!!
发表于 2008-1-15 20: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衡》,1922年1月正式创刊。其宗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兴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学衡》由梅光迪发起,刘伯明、柳诒徵、胡先骕支持,吴宓加入略后。杂志分为通论、述学、文苑、杂俎、书评、附录6门,吴宓为杂志总编辑兼干事。其后充任编辑的还有柳诒徵、汤用彤、缪凤林、景昌极等。迄1933年7月停刊,《学衡》共出79期。《学衡》由于其不用白话、新式标点,因此形式上守旧,但其内容却是中西学并重。学衡派除以《学衡》杂志为主基地外,还有《湘君》季刊、《文哲学报》、《大公报•文学副刊》、《国风》等。其刊物大多以东南大学为依托,时人有言“南高与北大相抗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亦为中央大学前身)
  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安吴堡人。其家族为当地有名宦商世家。1911入清华学堂。1917赴美,先在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后转入哈佛比较文学系,师从白璧德。1921获硕士学位,同年归国任东南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与梅光迪等人创办《学衡》杂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宣传西方新人文主义。1925年受聘主持筹建清华国学研究院并任主任,后又主持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教育行政工作。抗战期间,出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解放之后,任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讲外国文学。他不仅是诗人、学者、翻译家、教育家,更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吴宓全面继承了其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身体力行,投身教育,以图通过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公众道德的提升来实现民族复兴。现已出版的《吴宓日记》与《文学与人生》等书为我们细致而深刻地考察其思想与实践提供了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激进主义受挫,保守主义抬头,“国学热”兴起,学界开始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中激进主义的负面影响,学衡派文化方面的主张也开始受到重视。1989年乐黛云发表的《世界文化对话中的中国现代保守主义》影响很大,此后学者多沿用其观点,即将学衡派放到“世界文化对话”的语境下来看待。把学衡派当作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它们的存在是对激进派的制衡和有益补充。此外,有的学者还提出“折衷派”、“会通派”、“改良派”等与“保守主义”不同的说法,以规避“保守”一词给观者所带来的恶感。“保守主义”是近年来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潮,其讨论主要分布在香港的《二十一世纪》、大陆的《文学评论》、《钟山》、《上海文学》和海外的《现代中国》。2000年出版的《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荡》一书对此做了集结。这些讨论构成了学衡派研究重要的理论背景,其中关于吴宓的文章,则大多收入2001年出版的《解析吴宓》。
  沈卫威的《回眸“学衡派”》是第一本对学衡派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专著,尤其对梅光迪、胡先骕、吴宓进行了个案分析。2000年的《吴宓与〈学衡〉》更详细列出了《学衡》每一期的详细目录,记录与之有关的重要事件,这两本书在史料方面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随后,郑师渠在2001年推出《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从文学、史学、教育多方面展开论述了“学衡派”的文化思想,将学界对学衡派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准。
  提到学衡派研究的兴起,就不能不重点涉及《学衡》杂志主编吴宓的重新被发掘。吴宓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校,最开始有三个中心,一是其家乡陕西(西北区);一是其长期工作过的清华大学(华北区);一是其度过生命中最后28年的重庆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区)。虽然今天的吴宓研究已突破地域的限制而成为全国范围的现象,但这三个地区的研究还是汇聚大量最新成果并代表着吴宓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围绕吴宓也形成了几个研究的重心,分别是综合文化研究、文学文体研究和主体人格研究。
  吴宓在1935年曾出版了具有典型“吴宓风格”的《吴宓诗集》,诗作之外又辑录了其发表于《学衡》、《大公报•文学副刊》等刊物上的一些代表性文章,成为后世研究其文化思想及文学成果的重要史料。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吴宓”这两个字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或是其个别朋友、学生在论述其他人或问题时略微提起,或是在谈到中西比较文学的时候稍微一点。1990年,黄士坦主编的《回忆吴宓先生》及陕西泾阳政协编纂的《吴宓专辑》相继面世;1990年7月19日至22日,纪念吴宓先生诞辰96周年大会暨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在陕西省政协礼堂隆重开幕,北京大学李赋宁教授做了《纪念近代我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诗人、学者、教育家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者的先驱吴宓先生》的主旨报告,对吴宓一生的贡献及地位做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两年后会上提交的专题论文集结为《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此后,吴宓才开始进入学界视线。
  1990年以后又召开了几届吴宓学术讨论会,1992年讨论会提交的论文集结为《第二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94年第三届吴宓学术讨论会的文集因故未能出版,1998年所提交的几十篇论文则多刊登于重庆《红岩》杂志。《红岩》杂志中一个很热门的问题便是围绕着张紫葛的《心香泪酒祭吴宓》来展开,也正是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吴宓热”的正式形成。
  总的来说,研究者们对吴宓比较重视,成果显著。吴宓之所以近年来受到如此的关注,既和学术界对《学衡》的“再发现”有关,也得益于他与钱钟书、陈寅恪等人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昔日的学生、今日著名学者季羡林、李赋宁等的推崇。但更主要的,还是他的道德人格和学术成就,虽然其仍有大量著作尚未被整理出版,但吴宓作为一位独具一格的批评家,其贡献与地位已经开始得到承认。
发表于 2008-1-15 20: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衡》杂志于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刊,从1922年1月到1926年12月,以月刊的形式出版了60期,1927年停刊一年,1928年1月复刊,改为双月刊,到1929年底出至72期,1930年再度停刊一年,1931年复刊,之后时断时续,直到1933年7月终刊,先后共印行79期。其间,《学衡》团结了一大批学者文人,编撰队伍中不乏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师,如王国维、陈寅恪、柳诒徵、吴宓等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06: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足剩余各期

[ 本帖最后由 常熟人 于 2008-4-6 08:0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4-9 1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4-9 11: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光迪 (1890—1945)字迪生、觐庄,安徽宣城人。1911年赴美留学,先在西北大学,后到哈佛大学专攻文学。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洋文系主任。创办《学衡》杂志。1924年去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后任中央大学(即原来的东南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后又去美国哈佛大学工作。1936年任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外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文理学院分开,任文学院院长。1945年在贵阳去世。
发表于 2008-4-9 11: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衡》主将,如美国西北大学哲学博士刘伯明,并称“哈佛三杰”的梅光迪、汤用彤和吴宓,曾赴日考察的柳诒徵,加利福尼亚大学农科硕士胡先*7等人,对西学有着深刻而感性的认识,主张对于西学要明其本源,察其流变,融会贯通,审慎所择,因此“学衡”始终不认同以北京为大本营的新文化运动,人称“学衡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9 11: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衡人物
学衡派主要人物

刘伯明:学贯中西,对中西学问皆有本源;“高标硕望,领袖群贤”;作为中国现代学术的精神宗师,同样以其人格力量担当着学衡的精神领袖。刘伯明和柳翼谋并为学衡派的两大精神领袖和灵魂人物。
柳翼谋:现代中国文化宗师,学衡的国学支柱;继承中国学统,发扬中国文化,启发现代儒学复兴运动,“领袖群伦,形成了中流砥柱的力量”。
梅光迪:《学衡》杂志的发起、筹办人。受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立志于儒家学说的复兴。
吴宓:长期担任《学衡》杂志主编,所费心力最多;服膺西方新人文主义导师白璧德,以弘扬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自居。
胡先骕:学衡核心人物之一,科学家、人文学者、文学家。
学衡派是一个文人群体,成员多为饱学之士,他们往往学贯中西,因此构成了当时向现代文化社会转型时代中国的精英文化群体。在以上五位核心人物之外,还有萧纯锦、马宗霍、邵祖平、汤用彤、徐则陵、王国维、缪凤林、张其昀、陈寅恪、梁启超、黄节、林损、王易、张歆海、郭斌和、景昌极、王焕镳、刘永济、吴芳吉、赵万里、胡梦华、张荫麟、向达、郑鹤声等人。
发表于 2008-5-18 07:4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一狠心,把《吴宓日记》及其《续编》都买回来了,最近正在读,又有幸得见《学衡》,真是缘分不浅。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声音”,过去我们给予的关注与尊重太少。
发表于 2008-12-15 21: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啊 谢谢了
发表于 2008-12-27 18: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好东西

影印的要1000多银子,赶紧下吧
发表于 2009-1-6 08: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太感谢楼主的大功绩了,这些原始资料的电子化给吾辈学人带来了多少便利啊!
发表于 2009-1-6 17: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

非常感谢,无言可表,但心悦诚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4:46 , Processed in 0.087522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