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347|回复: 1

浅谈“无韵之《离骚》”(《史记》)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3 1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无韵之《离骚》”(《史记》)说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槠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可见鲁迅先生用“无韵之离骚”一语在于突出了《史记》不拘于史法而具有文学的价值。下面就其所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一阐述。
首先,《史记》与《离骚》的文学成就相当。《史记》是继《离骚》之后的又一部个体创作的体制结构宏伟繁复的鸿篇巨制,又一次将文学创作推向了顶峰,与《离骚》一样,超越前人,体现出巨大的创造性。
其次,《史记》与《离骚》的创作动因和创作心境相同。司马迁和屈原皆曾受过大磨难,同为牢骚忧愤之人,屈原写《离骚》以抒愤懑,司马迁著《史记》寄托忧思,故《史记》便是《离骚》。所说“恨为弄臣”,是说司马迁对于自己所处的“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报任少卿书》)的地位深为不满,“感身世之戮辱”,是说司马迁痛心于自己遭受宫刑的奇耻大辱。这些,都成了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的动因。而屈原与司马迁的身世甚为相似:“事怀王为左徒”,也属“弄臣”之类;被谗放逐,怀石投江,也与司马迁遭受的磨难相似。屈原为抒愤懑,遣牢骚,遂作《离骚》。司马迁对屈原是有深切的了解的。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的人品、遭遇与写作心情,都与屈原相近,“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他著名的发愤著书说也是直接从屈原等先贤那里体会到的。故此,鲁迅才说《史记》不失为“无韵之《离骚》”。实际上,鲁迅本人也是牢骚忧愤之人,同心相知,他对两千年前屈原和司马迁的心境——牢骚、怨愤与愁思,是相知甚深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史记》深刻地解读为“无韵之《离骚》”。
再次,《史记》与《离骚》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鲁迅先生曾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其中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屈原的高尚人格和其《离骚》讽兴当世的力量、爱奇的审美观、浓郁的抒情性也为他所继承发扬,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魏公子列传》是一首充满崇敬之情的赞美诗……司马迁与屈原一样,以炽热的情感来探求和构筑自己心中的理想,洋溢着浪漫主义情调。
最后,“无韵之《离骚》”之“无韵”又强调了两者的差别。我想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韵”应该不止于两者文体方面的差别,还应包括两者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我们知道《离骚》虽然带有自叙传的特点,但它从文体学意义上说是一首抒情诗,用诗的语言形式,抒情的手法更为灵活多变,而《史记》则首先是历史著作,然后才是文学作品,所以它要受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局限,须在实录或叙事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情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1 14: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樓上朋友您好

        《漢書》是絕對無法與太史公書相比的,“天淵之別”!老班照人家抄書都能抄錯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1-11 14:2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0:49 , Processed in 0.09913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