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78|回复: 0

《周易》是一部怎样的书?漫谈《周易王氏传》(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31 18: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编按语:本系列一共3篇文章,整理自王天苗先生与某古籍出版社编审的一次谈话内容。为使文章内容能紧密围绕《周易王氏传》展开,谈话内容经小编删减,未经当事人审校,若有错误之处由小编负责。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通过微信公众号“王官学术”联系小编唐安安。

编审:如果你注《周易》、《尚书》和传统的不同,可能你还是得注解一下。
王:我这书里面没有什么可注的,字义的解释以《说文解字》为主,别的又没有参考他人的说法,谈不上需要注明什么来历。而且现在的做法,如果我要做《周易》里边注,某字为什么是这个意思,那就变成一个学术性的按照西方标准的论文,而且体积要膨胀很多,这对于大众读者有意义吗?而且如果是真做学问的,看一看查一查都能清楚,如果连这些简单的都要查,恐怕也不适合做学问了。我现在的定位就是以传的方法做。再说我为啥要拉来一批的对比,突出别人是错的,自己是对的?

编审:因为你知道你的读者,他不会只相信你一个人的东西(笑)?
王:读者如果不相信,可以对比。中国学问为什么不能进展呢?就是过于崇拜。《周易》没进展。打个比方,你们读《周易》,你不能绕过《易传》,对不对?谁敢说我注《周易》只读经文本身?我把《十翼》抛掉,你敢吗?为什么不敢,难道它就是对的?如果《易传》是对的,或者哪怕体系是对的,两千多年来,这么多人研究,三四千种著作,怎么《周易》到现在还是天书?

编审:是这样的,不是说就一定相信它,而是你得读它。包括你,你说不跟它一样,是不是也先读了呀?
王:所以我说,注对不对,他们去评判,这种注释经典的书,很容易对比,把史上最根本的几本拿来逐字对比下就一清二楚了,书印出来就是给大家评判的。我不想去攻击别人,我不能说别人、古人都是错的,我没必要。大家的时代不一样、机缘不一样,哪怕他是错的也并不代表是他的问题。包括我的书也肯定有错,不可能百分百对,也欢迎大家批评,中国学问才有进步。但我就是说,这本书要么完全按照自己传的体系做,要么按照现代的西方过来的学术性论文一个个注下来,不能两者都要。不能说我又要中国传统的,又要西方的,不然书起码要一百万字。书的本身是为了对社会有贡献,不是为了关起门来自己玩一套,几个人看看,满足一下虚荣心,说我出了一本书。

编审: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就是因为你不是要在社会上有影响,比如你还不是一个大家的话,你要让别人认识你的话,首先要让别人相信你是有根基的。不是说我随便就这么一注。要证明你有根基,至少要说明你跟前人是不一样的,让人知道你至少知道有以前的人的注。你不在正文里写可以的,因为你有一个体系,这样写就乱掉。你可以写一个长一点的前言或者长一点的后记表达一下其实你是很有根柢的。这个其实蛮重要的。
王:你说的是对的。我也想过,写个长序或者导论。后来觉得,我不想更多地争论,我不需要什么圈子的认同。我并不需要靠这个,而且所谓的某些圈子其实很low,充满阴柔之气。如果一开始急于标榜自己、证明自己,以我的做事风格,也许会适得其反。大家读的应该是书本身,而不是因为这是某某人而买。话说回来,这个时代谁说自己对中国文化有到底的研究,你推荐一本书试试看?不能浮躁,不能靠知名度,甚至不能看作者或者出版社,否则哪怕火星人火星出版社也没用。就是说要回到书的本身,他们不读,那么就让他们继续读各种中国的书去,他们读一辈子,看看能读出什么来了?

编审:现在每年出好多书,你这个书在这个汪洋大海里面,要被人发现是非常的难。
王:我的意思是,我这个书出来会有自己的生命力,让它自己发酵。

编审:你认识张*吗?搞易学的。
王:不认识。我和所谓的易学界都不接触。我二十多年前就读,各个流派都读,易书我家里都有,几百本,越读就越知道靠不靠谱。四五年前我就不读中国学问了。我都读完了。当时我觉得,中国学问好像是没有一个前途。因为现代社会的状态你也知道,那中国学问对现代社会、对时代的帮助在哪里,就是具体的帮助,不要玩宗教性质的什么心性的空话,不要玩口号式的祖上有多阔,更不要把什么二进制、物理学、数学等往《周易》里装,这些都是齐学式的牵强附会。其实十年前我就不大读中国了,因为感觉到确实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就读康德、佛学的般若、瑜伽师地论等体系。其实这几年,虽然我不大读的时候,当然也继续翻中国相关的各种书,这些我一直都买的。现在回过头看,这样能不陷在过去的知识体系当中,我能更冷静地去看。我已经很了解了,又差不多保持距离了,再去做一字一字注的时候,写这本书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逐步从文本本身发现《庄子》、《老子》、《尚书》、《诗经》、《左传》都是一个体系,中国学问里的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一个体系,并不是对立的,都是对《周易》、对西周的这个王官之学的不同表面去看待。而且越来越发现西周形成的这个体系极其实用、极其高明,真是人生必备!至于墨家,则另当别论,有殷商的体系。你了解了这个,再去看很多学问,就很清楚,为啥说诸子之学从王官出,为啥说道术为天下裂,其实你回过头再看,班固他们是能看到很多东西。打个比方,《周易》本身不是五经之首,他是在刘向、刘歆、班固,《七略》到《汉书•艺文志》才被列为五经之首,排第一。西汉的时候《周易》没有排第一,更重要的是《尚书》和《老子》。他们在校中秘的时候,很可能发现了《周易》体系的厉害,所以在《七略》里、在《艺文志》里把《周易》排在第一,而且是五经之源。《周易》在下面,《诗》、《书》、《礼》、《春秋》在上面转,模仿五行。

编审:基本上是独尊儒术以后,地位就定了。
王:《周易》本身列为学官,《易》有三家。我的意思是,明确地认定《周易》为五经之首,是在刘向、刘歆、班固时。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现在很多人搞所谓经学、经学史的,几个人去把某经搞懂?都是在有限的记载里炒冷饭凑论文,然后借助考古的竹简帛书继续扯。我过去读过也会忘掉,等你真懂了里面的东西后,再回头看很多你读过的东西,你就知道,它活了。刚才你说的儒术,其实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尊的是齐学,并不是中国文化本身。

编审:对,他改了,他是按他的方式去解释。
王:对,他尊的是《公羊春秋》,而不是别的,并不是《尚书》,他尊的是《公羊春秋》。这是很关键的。学术界公认公羊是齐学,谷梁是鲁学。从董仲舒开始,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上百年时间,基本上是王官之学和齐学的冲突。其实明白这个再看从焚书坑儒到巫蛊之乱,以及西汉的权力斗争,背后是两个治国体系的斗争。我们看是学问,在当时是治国方针的根本问题。到东汉,《公羊春秋》就弱了,因为古文起来了。古文的起来是跟刘向、刘歆的校中秘是有关系的,他们是第一个做图书馆式的整理。他们开始发现中国学问整个的体系在古学,我们现在认为的古学,其实就是王官之学的这个体系,对于这个古,钱穆有比较不错的论述。所以到东汉时候,古文兴起了,或者说是王官之学又重新起来了,但由于缺乏对整个体系的掌握,终究还是在五胡乱中原之后逐步在思想层面抵挡不住佛教思想的冲击,而这个齐学本身又有类似佛教的东西,于是就越发混乱。这里边有中国学问的一个根本的流派、流系,这是一个史。要对表面的史了解,必须对经典有了解。如果不了解经典,就没有根基,就难以有立得住的点。现在谈史,不过是从文字搬来搬去,从这个书摘两句,从那个书摘两句,试图构成一个逻辑链。可是这个逻辑链,如果没有文本根基,这个逻辑链的一开始就很容易是错的,那么结论有多大意义?最多别人说你读的书不少而已。这个在清朝可以,但现在印刷发达,电脑检索厉害,而且也不是玩茴字有几种写法的时代了。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王官学术
书名:《周易王氏传》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9月
ISBN: 9787510847288
版次:2016年9月第一版
装帧:布面精装
定价:168元(上、下两册)

购买方式:淘宝搜索:周易王氏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8:43 , Processed in 0.07780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