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958|回复: 0

梁漱溟 我前生是一个和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4 07: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伐木丁丁 于 2009-7-4 07:27 编辑

2009年07月03日 09:41《正法眼》杂志
http://fo.ifeng.com/zhongsheng/200907/0703_42_56746.shtml


     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94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出席发言,他说:“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一个人有今生,有前生,有来生。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


   梁漱溟一语惊人,他与佛结缘是从探索人生苦乐开始的。

   清光绪十九年(1893)九月九日,北京米市胡同一个世宦家庭,一名瘦小的男孩呱呱坠地了,他就是梁漱溟。时任内阁中书官职的父亲梁巨川,寄光大鼎新和长寿之意,给孩子取名焕鼎,字寿铭。

    梁漱溟5岁启蒙读书,父亲请来私塾老师,教他读《三字经》、《地球韵言》,而没有选读传统的《四书》。 童年的梁漱溟不但瘦弱多病,而且还呆笨,6岁时还不会穿衣服,直到9岁后,在父亲的启发下,逐渐从糊涂中清醒过来。


     他历经两度私塾,13岁考入顺天中学,渐渐养成用脑思索,对人生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他看到家里的佣人天天忙于做饭洗衣,很是辛苦。便问她是否辛苦,而她却说习惯了,脸上常有知足的笑容。而自己呢,家产富足,父母疼爱,不用操任何心,也挑不出任何不满意的地方,但内心时常觉得很苦闷,这是为什么?正当他开始为人生问题困惑时,经过反复思索,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的苦乐不在环境,而在自身,即在主观。其根源在自己的欲望,满足则乐,不满足则苦。第一个欲望满足了,第二个接着又来了,而欲望是无法全部满足的。


     那时北京琉璃厂西门有个“有正书局”,出售上海狄葆贤主编的《佛学丛报》,当时梁漱溟对佛教的大乘、小乘尚不分晓,什么密宗、禅宗也不懂得,但见到佛书就买,买回家就读,渐渐地发现自己对人生苦乐的探求与佛学合拍,于是边学边钻,渐渐入了门。16岁的梁漱溟对人生问题开始倾向印度出世思想。






      梁漱溟18岁时,母亲张大恭人病重,她拉着梁漱溟的手亲切地说:“儿呀,娘最挂心的就是你的婚事,你妹妹的同学陈英年,聪明伶俐,我很喜欢她,你就和她订婚吧。”早有出家为僧之念的梁漱溟听了之后,很久才回话说:“妈,我一辈子不结婚。”母亲听了很气愤,指着梁漱溟说:“你胡说!”这时梁父在一旁劝解说:“这个孩子是一个有向上心的,他总会走正路的。”就这样,梁漱溟拒绝了母亲给他订婚。


        辛亥革命时期,梁漱溟在革命党人甄元熙的介绍下,参加了同盟会,在京津支部主办的《民国报》任编辑和外勤记者。社会的黑暗,官场中的下流行径、鄙俗的心理,很快地使梁漱溟感到厌倦和憎恶,他辞去了记者工作。后来母亲的病逝,也使他极为悲痛。梁闲居在家,攻读佛典,归心佛法。年仅20岁的他,自此开始长年素食,终生不蓄发。



       梁漱溟一生喜欢和出家僧人接近,并愿意和他们交朋友。 民国十三年(1944)春夏之交,已是北大教授的梁漱溟,因严重失眠住进北京万生园内一个叫极乐寺的破庙养病。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山东人,身材高大,头大脸长,叫省圆法师。梁漱溟一见到省圆和尚,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投缘。省圆法师住西厢房,梁住靠殿的北房,他每天跟老和尚一样食粥,经常一起去散步。谈及佛学方面诸如造业、启惑、受苦等方面,也十分地投缘。可是有一次,当梁漱溟介绍他在北大讲印度哲学,里面包括佛教时,老和尚忽然正色批评梁说:“你不要胡说八道,你懂什么?”老和尚的直率,让梁心里佩服,忙点头称是。


       梁漱溟在极乐寺住了40多天,和老和尚交往甚深。得知老和尚开悟后还在静修,连称他“是个了不起的禅宗开悟的和尚”。梁后来还对人说“我一生佩服,再没见过第二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04:37 , Processed in 0.08189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