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216|回复: 0

马连良百年祭( 翁思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7 08: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连良百年祭
翁思再


这几年连续搞过几位京剧大师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今年轮到马连良了。提到这个名字,我感到一阵沧然。马连良先生因创演《海瑞罢官》而被卷入政治漩涡,含冤死于十年动乱。他的《借东风》等影片风仪永存,马派艺术流芳百世。然而舆论界所给予的规格似乎低了些,人们颇为他感到委屈。因此今年搞他的百年纪念,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我受家庭影响自幼迷戏,尽管前辈告知学老生须先打谭余基础,但我耳谗,所自学者,多是当时舞台名家的流行曲。五十年代,凡爱听老生的,几乎无不会哼几句马连良的《甘露寺》和《借东风》。劝千岁杀字休出口是我最早学会的大段唱腔之一。这个经历记忆犹新。我认为凡艺术家都会传达时代气息的,尤其在建国初期,马派的那种明快健朗,通俗上口的风格,确能折射入新中国明亮向上的社会状态和风气。在老生发展史上,学者们把谭鑫培列为近代阶段的集大成者,把余叔岩列为五四以后现代阶段的艺术代表,而把南麒北马列为当代阶段领军人物,这个判断基本反映了梨园界的意见。不过这仅是个大致的划分,就马连良而言,他的影响可追溯到更早。


早期梨园代表人物往往是字序列,如最早的老生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此后有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所谓后三鼎甲。此后大约在1930年前后,又出现了新三鼎甲的说法,那就是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可见马连良成名很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出现了四大名旦,于是转入字序列,四大须生应运而生,新三鼎甲中加进一个言菊朋,人称余言高马。到了四十年代,鉴于老辈凋零,四大须生的阵容随之调整,便形成了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所谓后四大须生。这几个系列都有马连良,足见他的资历了。


说到马连良的艺术风格,刘曾复先生曾说:马连良的基础是奎派,早期表现是谭派。京剧草创时期有两个奎派,一个是张二奎,一个是张胜奎,在同光十三绝的图上,可见张胜奎演莫成的扮相。学张胜奎的是刘景然,马连良学艺之初,从刘景然处得到张胜奎的法乳。据《梨园旧话》载,张(胜奎)不唱高调,却很有韵致,演戏时注意做派,徘徊往复,宛转相生,耐人寻绎。演《一捧雪》之莫成,描摹义仆愿以身代死情状最为感人,可使观者垂泣。马连良有此奎派基础后,又拜贾洪林为师,归入谭派一脉。然而他有奎派的底子,演谭派戏渐渐显出他的个性,尤以做工戏见长。他的唱腔并不高,湖广音里较掺用京音。他注意艺术的整体性,舞台上配合成一棵菜,加上他行头之干净,舞美之漂亮,以及表演中的潇洒、俏皮和机趣,形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流派——马派。


马派的艺术精神,实际上影响了后来的京剧改革。马连良的学生如迟金声、言少朋、李慕良、马长礼、童祥苓、张学津、冯志孝等,都成为剧坛中坚,效力于移步不换形的改革运动。今天我们纪念马连良先生,就是要发扬这种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创新前进的精神,以此呼唤今日之京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8 10:11 , Processed in 0.08059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