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927|回复: 0

明朝皇家收藏传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 14: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珍妮特•埃利奥特 沈大伟著 潘利侠 刘继月译  2008年11月1日 星期 六
《三友百禽图》
边文进(活跃于1354-1428年),卷轴,绢本,1413年,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洪武帝对文人的迫害并不仅仅局限在政治方面,也延伸到了艺术和文化领域。宫廷画师一旦失宠了,或者某件作品被怀疑有损于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结果往往是要么被关进监狱,要么被处死。在明朝最初十年,有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文人应诏入宫为宫廷服务,他们后来大都落得如此下场。画家王蒙(1309—1385年)和他的朋友徐贲(1320—1385年)都因为遭到洪武帝的猜忌而双双死在狱中,其中,徐贲更是能诗善画的才子。另一个名叫赵原的画家(活跃于1370—1385年间)则被诛杀,因为洪武帝觉得他画的古代英烈像缺乏令人肃然起敬的神采。还有一个画家因为画了一幅水母乘龙图被处死,原因是龙象征着皇帝,龙被仙女御骑是对皇帝的嘲讽和不敬。   传说有一天,正当画家周位(活跃于14世纪晚期)在皇宫的墙壁上作画时,皇帝恰巧从这儿经过,便给他下了个命令:“把天下的山水都画上去吧。”这该怎么办呢?周灵机一动,提出让皇帝大致描述一下他的想法。没想到,洪武帝竟抓起画笔当场画下了一幅草图。见此情景,周位向皇帝深深一鞠,说道:“既然陛下已经定下了所有的河流和山川,我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呢?”然而,即便是如此聪明的策略也没能救他,他后来还是遭人诽谤而被处死。据此,有传说认为朱元璋自己就是个山水画家,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也有艺术家逃脱了死亡下狱之类的下场,他叫陈(活跃于14世纪晚期),曾奉诏为洪武帝作画像。这幅肖像画现在仍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可谓是一幅真正的讽刺漫画:画像中的朱元璋脸上布满斑斑黑点,大大的方形下巴往前突出,目光锐利。很明显,画家并不是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洪武帝的,他那暴躁的性格在画像里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洪武帝明白,有些画像对自己合法统治地位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一如以前的统治者,他让画师画功臣图,画朱氏皇族所有成员的肖像画:包括他自己,皇妃,他的子孙。这也是他树立自己作为儒家统治者形象的方法之一。由于对科举考试没有什么概念,在其统治的初期,他曾一度废除科举制度,恢复了以前在汉代实行过的举荐制,即通过举荐,擢升有才能的官员,将一些口碑很好的在野人士召入朝廷工作,这里面包括退休的官员和隐士。洪武帝鼓励大家为入朝为官的隐士作画像,由此,这个题材在整个明代都很流行。   在明朝,太监除了负责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的安全和饮食起居外,还承担了护卫皇宫的职责。另外,他们还逐渐掌握了皇家的工艺坊,在其中工作的是手工艺者和宫廷画师。事实上,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数增加到了100多人,他们的任免进退全都由太监决定。
    《宣宗行乐图》
    商喜(活跃于1430-1440年间),卷轴,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太监还控制着下面各省和外国使节呈送给皇室的贡品,负责这些贡品的收藏和看管。置身于皇家的奇珍异宝当中,他们很容易偷出一些来行贿或者收买亲信,以便谋得私利。从15世纪中期以后,太监逐渐篡夺了皇帝对宫廷艺术家的遴选权,这样,一些太监有相当数量的收藏就毫不奇怪了。   意识到太监染指贡品和皇家收藏后,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即1373年下令全面清点皇家的藏品并登记造册,还专门成立一个部门追查内务官员的错误和违法行为。这一监察部门从1373年阴历12月开始一直到1374年,对元朝皇室留下的藏品进行了全面的清点,并将此次查点出来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盖上半印章作为标记。如下图所示,盖的时候印章的左半部分印在画作的边缘,而右半部分则盖在登记此画作的造册文档里。盖有这种半印标记的画,现存的只有几十幅。由于这种半印标识是鉴定元代皇家书画收藏的重要标记,而后者又是明代皇家艺术宝库的基础构成,所以,工艺品收藏家和历史学家对它都大感兴趣,而且它的用处确实很大。
《严关肃寺》
贾师古(活跃于1150年左右),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于前面谈及的政治和艺术环境,这个时期对宫廷艺术的理解和判断必定大半由艺术的赞助者即皇帝来做的。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皇帝个人的趣味:即直接或间接地粉饰太平,歌颂君王的仁慈和尽职尽责(即王道)。但这并不是说这个时期的宫廷艺术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水准上就逊色一些,恰恰相反,当时最出色的宫廷艺术家能够以多种风格进行创作,且在能力上是无可挑剔的。   中国的皇家收藏历来就像是皇室的礼品店,每一个皇帝都可以随意支配这些珍宝,爱拿什么就拿什么,想送给谁就送给谁,以便收买人心,加强王朝的统治。洪武皇帝就是如此。他从皇家收藏中拿出大量的东西来赐给臣下,以加强对方对自己的忠诚。在他儿子朱(1358—1398年)1378年被封为晋王时,朱元璋就下赐了大量的艺术品(但他只有过了20岁,正式接受封地之后才能得到这批珍宝)。尽管这次赏赐的具体数目不清楚,但就现存的艺术品来看,盖有晋王章的有33幅重要的绘画,而这33幅画作中不少于15幅带有半印标识。在朱40岁死后,他的收藏散佚,被民间的一些收藏家买下。   另一个接受洪武皇帝大量赏赐的人是他的养子沐英将军。后者甚至因此而建立了自己颇为重要的家庭收藏。而朱元璋的外甥也即沐英的儿子沐晟(1368—1439年)则是另一个热心的收藏者,明代一百多幅不错的绘画作品上都留有他的印章,其中,很多画上还兼有宋朝皇室的印章和明代的半印标识。   洪武皇帝也在南京建都,为了护卫京城,他修了一圈20英里(约32公里)长的城墙。在修建的过程中,大量艺术家和工匠积极接受招募,为宫廷服务。据说,当时的情形盛大非凡。作为明朝的第一个国都,南京成了“文人墨客云集的中心,几乎全国能诗善画的人都集中到了这里”。在那里,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响应号召,为“确立新政权的合法性,为增强皇帝本人的权力和地位”而不遗余力地进行创作。当时,许多有才能的艺术家都来自江南,即南宋时期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水准极高的宫廷艺术历经元朝的统治而犹存。其中,尤其是苏州、杭州周围的南方地区,自南宋以来一直都是艺术家、作家和文人汇集的中心地带。   摘自《中国皇家收藏传奇》,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稿件来源:书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8 01:53 , Processed in 0.1115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