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536|回复: 0

河湖见证的北京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6 15: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魅力和风彩是说不尽的。关于它的水系,就有太多的秘密不为人知。莲花池、北海、昆明湖……湖泊无语,却见证了北京建城三千年的漫长历史


河湖见证的北京城
无论是老北京人,还是过往的中外游客,总会去游游颐和园,看看北海。如果对你说,北京城里的这几块湖泊水系,就是北京城建城3000年、建都850年漫长历史的见证者,你相信吗?

这话一点不假。只用两三片水域就能道出北京城的历史变迁,这就是北京西客站附近的莲花池、故宫附近的北海以及颐和园中的昆明湖。

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

大约公元3世纪初,魏晋时期著名的诗人曹植就有诗云: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所谓蓟城,曾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国都,今天北京城最早的城址。当时蓟城的水源地就是莲花池,莲花池水来自于那里喷涌而出的地下水。

还是在蓟城这个位置上,金代女真人建立了都城金中都,这是北京历史上最早建立的都城,当时的金中都的水源地还是莲花池。莲花池提供了整座城市的园林、护城河和居民生活用水。因此有人说,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

当莲花池在城內唱主角时,今天的北海只是金中都郊外的一片天然湖沼。金中都之后,元代以北海为核心水域建立了元大都。可以说北海见证了元大都的规划、兴建,还见证了明清北京城的继承发展。

决定这个变化的重要人物是蒙古大汗忽必烈。忽必烈从蒙古草原来到北京,当时就住在今天北海湖中的小岛琼华岛上。忽必烈非常喜欢这片水域,决定以这里为中心,建造一座新城,并迁都于此,这个新城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元大都。忽必烈迁移城址,主要因为莲花河水系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更大规模城市对水的需要,特别是供漕运用水明显不足。于是元大都便选择依靠北海所在的高梁河水系。高梁河是永定河往南迁移过程中流下的一条河道,包括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为明朝以后开凿)。

北京城之所以成为一座具有严正规划和雄阔气象的大城,最早就是元大都建立的基础。元大都的成功在于它先有城市规划后进行建设,那么这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当时受忽必烈之命规划建造元大都的人,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忽必烈最欣赏的北海和湖中小岛琼华岛,纳入皇帝居住的环境中。可小岛上不能兴建正式宫殿,于是决定以琼华岛及其周围水域为中心,将宫殿建筑群环列在湖泊的东西两岸,在湖泊的东岸建造属于皇帝的一组宫殿,叫做大内,这是后来紫禁城的前身。但是帝都的传统规范,要求皇宫大内应当居城市之中心位置,所以元大都以这片水域东岸最边上一点,就是今天什刹海的后门桥,以此为依据确立了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穿过大内正中心,它也就成为全城设计的中心。今天北京城的中轴线还是延续着当初的设计。元大都将高梁河水系与宫殿完美地结合起来,设计大胆,极富创造性,非常美观,且气势恢弘,这是北京建城史上营造山水城市的成功典范,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明代北京城沿袭了元大都的基本构架,只是将城址稍向南移,重建了一座新皇宮,就是保存到现在的紫禁城,还在北海的南端挖掘了南海,用开掘南海和护城河的泥土,堆筑了万寿山,就是今天的景山。

明清时期城市水源主要来自京城西北玉泉山的水源和昆明湖,当时,远在西北郊区的清水,从今天的昆明湖经过长河、高梁河进入城区。长河是北京一条重要的古河道,几百年来它成为向北京城区供水的主要河道。颐和园建成后,长河还充当了皇家从城区到昆明湖的游览河道。


北京“三海”

故宫西侧,有一片连绵的天然湖泊,处处碧波荡漾、楼宇错落、绿树纷呈。这就是北京著名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一带原先只有一处引进小山和水池,辽代统治者选择那里作为游玩之地,对水池进行了开拓,引玉泉山泉水灌入,名之“太液池”。据说辽国萧太后的梳妆台就在今北海白塔山上。

金代,那里成为皇帝的离宫,修建了不少宫殿、园苑,称之为“西苑太液池”。元朝建大都城时又对三海进行了大规模挖掘,挖出的土堆成景山,水面也得以开阔,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200米,成为北京内城最大的风景区。

明代,在元代禁苑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奠定了现在三海的规模。明朝初叶只是对广寒殿、清暑殿和琼华岛上的一些建筑稍加修葺。天顺年间对西苑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充了太液池的范围,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三海的布局。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添了许多新建筑物。
到了清代,统治者又对三海大加拓建,现在建筑就多属清代遗物,中南海也逐渐成为清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都要在那里举行许多盛大的活动。

如阴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入夜时分,荷花彩灯数千盏浮于水上,流光万点、随波漂荡,蔚为奇观,真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中秋节前三天,集上三族大臣侍卫在紫光阁前校射,皇帝也要持弓搭箭,亲自下场施射;每科殿试武进士,皇帝也要亲临紫光阁检视骑射;入冬湖水封冻时节,则命八旗禁旅在池中习冰戏,练技艺,分棚掷彩球,互相追逐比试矫捷,并设旌门悬靶演习射箭,按等行赏,乾隆甚至亲乘冰床游湖。

三海的规模自明代开辟了南海以后,就形成了一个纵贯皇城南北的袋状水域。以太液池上的两座石桥划分为三个水面:金鳌玉虹桥以北为北海,蜈蚣桥以南为南海,两桥之间为中海。清乾隆帝在他的一首《悦心殿漫题》的诗中说:“液池只是一湖水,明季相沿三海分。”几百年来,三海和西苑两个名称一直并用;而中海和南海紧密相依,常常合称为中南海。
风月无双昆明湖

昆明湖是北京城最早出现的人工水库,是造园与水利工程完美结合的范例。它原本只是一块天然洼地,湖水是附近玉泉山和万寿山诸多泉水汇集而成。这个天然湖泊在元明清时期曾经是京都重要的水源地,但要说它是水库,那就要从清朝乾隆年间算起。

起初乾隆皇帝是想在昆明湖这片区域,修建一座皇家园林,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造园需要大量的银子,乾隆担心招致大臣和百姓的非议,便想出以整理西北郊水系为由,把疏浚、扩大昆明湖归纳到兴水利的名分之下。早些时候在那里建的圆明园等皇家园林,用水的主要来源是玉泉山汇入到昆明湖的泉水,而玉泉山又是专供北京皇室用水的主要水源和通惠河的源头。如果上游的水被大量截用,不仅宫廷用水受到影响,就连漕运也难以维系。所以乾隆就想到要彻底整治西北部水域,凿深、扩大昆明湖,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昆明湖的扩大在北京水利开发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一方面修整玉泉山、西山一带的泉眼和水道,一方面疏浚开拓昆明湖作为蓄水库。扩大之前昆明湖原来的面积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这次开拓,沿东西两岸大为扩展。现在昆明湖中的那个小岛,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岸遥遥相接,为湖面生色不少,这小岛正是昆明湖开拓以前的东岸。这次扩大湖面,主要是为了储蓄从玉泉山、西山因地势下流的泉水,还把西山碧云寺和卧佛寺的泉水经玉泉山麓也引入湖,于是就建成了北京西北最大的人工蓄水库。因为昆明湖正处在玉泉山的下游,地面是西高东低,因此,只要加高了东岸,湖内的蓄水量就会增加。东堤就起到了拦水坝的作用,并提高了湖中水位。而且东堤之外,地形陡然下降,地面的平均海拔只有48米,比昆明湖的平均水位50米还低至少2米。这样就保证了堤外稻田的顺利灌溉。专门供给皇帝的贡米——“京西稻米”就是产于此地。为了调节湖水的蓄量和放流量,湖堤的东北端修建了一座水闸也就是二龙闸,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它的遗址。想当年颐和园昆明湖畔附近,稻田棋布,鱼跃鸢飞,是北方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极富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乾隆皇帝将之命名为耕织图,这也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园林式体现。

昆明湖作为一座平原水库,还具有蓄泄西山洪水的功能。乾隆年间还利用湖床的地形,修通了昆明湖和东北方向清河之间的通道,一旦洪水来临,昆明湖本身无法蓄积的时候,还可以向清河排洪。很快水库的这项功能就受到了考验。乾隆三十六年夏天,夜降大雨,西山洪水暴发,昆明湖水猛涨,为保障城区及西郊一带安全,启开青龙桥闸,将水倒入清河下泄。过了几天,乾隆皇帝去昆明湖时见堤岸完好,内心甚喜,当即赋诗,并将这次泄洪成功事例详细记录在诗作之后。

通过一系列的整治,北京的西北郊形成一套完整的集灌溉、蓄水、排洪相结合的可以控制的供水系统,昆明湖也就成为北京城最早出现的一座人工水库。在扩建这座平原水库的同时,一座皇家园林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的前身全部竣工了。清漪两字就是根据昆明湖的湖水起的。面对建成后的清漪园,乾隆皇帝喜不自禁,他写诗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昆明湖风景独特迷人,但作为解决北京的水源措施来说,在当代已远远不济。所以1960年,在北京城东北郊的密云县境内,修建了一条拦蓄潮白河水的大型水库密云水库。1961年,又修建了把水引向昆明湖的京密引水渠。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密云水库的水源成了供给京城用水的重要源头。

今天,我们在北京颐和园、玉渊潭以及北海、什刹海看到的大部分的水都是来自密云水库。新的水利建设,尤其是密云水库建好以后,逐渐取代了昆明湖作为水库的地位。在京密引水工程建成之初,流入城区的水要从昆明湖区穿过,但这样会使湖水水位忽高忽低,雨季时还使湖底淤泥堆积,所以后来在昆明湖的西侧开挖了一条引水渠道,使京密运河绕过主湖区,实现河湖分家。这样不仅保证了昆明湖的水源和水位的稳定,而且还保持了湖水的纯洁和清澈。

            摘自《探索都城之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02:28 , Processed in 0.08737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