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4883|回复: 2

[经部] 古文孝经 [慶長四年古活字印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8 16: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  名:古文孝经

    作  者: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版  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慶長四年古活字印本,慶長四年為1599年。
   
    格  式:PDF
   
    清晰度:高清晰(彩色影印)
   
    提  要: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书  影:
         

[ 本帖最后由 继续革命 于 2008-6-8 19:5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4-21 07: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看到《新撰字镜》序言里有“凡《孝經》云‘文字多誤,博士頗以教授’ 者”,结果遍查孝经,不见此条,后来老师说,这是出自古文孝经。今天终于见到了原书了,谢谢。
附:古文孝經序

孔安國

孝經者何也。孝者人之高行,經常也。自有天地人民以來,而孝道著矣。上有明王,則大化滂流,充塞六合。若其無也,則斯道滅息。當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諸侯力爭,道德既隱,禮誼又廢,至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亂逆無紀,莫之能正。是以夫子每於閒居,而歎述古之孝道也。夫子,敷先王之教於魯之洙泗。門徒三千,而達者七十有二也。貫首弟子,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性也。至孝之自然,皆不待諭而寤者也。其餘則悱悱憤憤,若存若亡。唯曾參躬行匹夫之孝,而未達天子諸侯以下,揚名顯親之事。因侍坐,而諮問焉。故夫子告其誼。於是,曾子,喟然知孝之為大也。遂集而錄之。名曰,《孝經》。與《五經》並行於世。逮乎六國,學校衰廢。及秦始皇,焚書坑儒,《孝經》,由是絕而不傳也。至漢興,建元之初,河閒王得而獻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誤。博士頗以教授。後,魯共王,使人壞夫子講堂。於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經》二十二章。載在竹牒。其長尺有二寸。字科斗形。魯三老,孔子惠,抱詣京師,獻之天子。天子,使金馬門待詔學士。與博士群儒,從隸字寫之。還子惠一通,以一通賜所幸侍中霍光。光甚好之,言為口實。時王公貴人,咸神祕焉。比於禁方。天下競欲求學,莫能得者。每使者至魯,輒以人事請索。或好事者,募以錢帛。用相問遺。魯吏有至帝都者,無不齎持以為行路之資。故《古文孝經》,初出於孔氏。而今文十八章,諸儒各任意巧說,分為數家之誼。淺學者,以當《六經》。其大車載不勝。反云孔氏無《古文孝經》,欲矇時人。度其為說,誣亦甚矣。吾愍其如此,發憤精思,為之訓傳。悉載本文。萬有餘言,朱以發經,墨以起傳。庶後學者,★(者+見)正誼之有在也。今,中祕書,皆以魯三老所獻古文為正。河閒王所上,雖多誤,然以先出之故,諸國往往有之。漢先帝發詔,稱其辭者。皆言傳曰,其實《今文孝經》也。昔吾逮從伏生論《古文尚書》誼。時學士會。云出叔孫氏之門,自道知《孝經》有師法。其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謂為天子用樂,省萬邦之風,以知其盛衰,衰則移之,以貞盛之教,淫則移之,以貞固之風,皆以樂聲知之,知則移之。故云,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也。又,師曠云,吾驟歌南風。多死聲。楚必無功。即其類也。且曰,庶民之愚,安能識音,而可以樂移之乎。當時,眾人僉以為善。吾嫌其說迂。然無以難之。後推尋其意殊不得爾也。子游為武城宰。作絃歌以化民。武城之下邑,而猶化之以樂。故傳曰,夫樂以關山川之風,以曜德於廣遠,風德以廣之,風物以聽之,脩詩以詠之,脩禮以節之。又曰,用之邦國焉,用之卿人焉。此非唯天子用樂明矣。夫雲集而龍興,虎嘯而風起。物之相感,有自然者。不可謂毋也。胡笳吟動,馬蹀而悲。黃老之彈,嬰兒起舞。庶民之愚,愈於胡馬與嬰兒也。何為不可以樂化之。經又云,敬其父,則子說。敬其君,則臣說。而說者以為,各自敬其為君父之道,臣子乃說也。余謂不然。君雖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雖不父,子不可以不子。若君父不敬其為君父之道,則臣子便可以忿之邪。此說不通矣。吾為傳,皆弗之從焉也。
发表于 2010-3-21 19: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把唐李隆基注的孝经给韶了
再来看一下这古文
刚好可以对比一下
谢谢了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9 12:51 , Processed in 0.08946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