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36|回复: 0

组图:“中国记忆 5000年文明瑰宝展”展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5 13: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07月21日21:08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错金银牛形铜灯


  ■ 错金银牛形铜灯

  东汉(25~220年)
  1980年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2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精美的牛形铜灯,与早期铜灯相比,设计更为合理,制作更为精美。除具有一般铜灯的烟尘导管装置外,圆形灯盘上可推移开合的灯罩已由原来的封闭型变成镂孔透光型,能更好地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通体遍饰精细的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错金银图案,线条流畅飘逸,工艺相当精湛,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这类象生形(?)灯具在汉代十分流行,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的颈等,反映出汉代人为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的环保意识。



一号墓T型帛画

  
  ■ T形帛画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为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是国内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使此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画面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绘有人首蛇身的蛟龙、金乌、蟾蜍和玉兔、奔月的嫦娥等天国的神话传说。金乌指代太阳,所谓“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即指此;人间部分绘有墓主人辛追在3个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飞升天国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灵魂升天的祭祀场面;地下部分画着神话中的鳌鱼和异兽守卫死者的灵魂。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其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以复魄”,使死者安土。
 
  帛画的保存难度很大,为了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坏,采取消毒去污、防虫防霉和加固保护等现代科学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加以保护,展出过程中尽量创造一个“恒温、恒湿、相对无菌”环境,为了保护这件国宝级文物,不仅设计了特制的展柜,还将展柜内充满了氮气,对灯光、温湿度也作了严格的设置。



三彩双龙耳瓶

  
  ■ 三彩双龙耳瓶

  唐(618~907年)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行于隋、唐,当时自铭“传瓶”,有白瓷、青瓷、三彩等品种,唐代主要流行于东都洛阳一带,巩县窑烧制双螭瓶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器上的龙多为雕塑龙,而龙的地位因象征皇帝而日益尊贵,当时宫廷有严格规定,除皇帝以外任何人不准用龙纹作装饰。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好,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及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蛋壳黑陶高柄杯


  ■ 中国上古陶器的巅峰之作——蛋壳黑陶高柄杯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1975年山东日照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蛋壳陶是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因其陶胎薄如蛋壳而得名。展览选择的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其中的巅峰之作。此杯上部为宽口沿的杯身;中部为柄,柄两端细,中间圆鼓中空,有透雕,好像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轻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设计十分巧妙;下部是覆盆状底座。杯和柄分别轮制后粘接而成。整体形态纤巧细致,雅致高贵,器身光洁细密,光泽如镜,非常规整,是当时最高级的一种饮酒器。这种陶器对于制作和烧制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新石器时代,探索其烧制技术仍然是一个谜团。

  因胎壁薄如卵衣,故名“蛋壳陶”。它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巅)峰之作”。



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错金银牛形铜灯


  ■ 错金银牛形铜灯

  东汉(25~220年)
  1980年江苏扬州邗江县甘泉2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这是一件精美的牛形铜灯,与早期铜灯相比,设计更为合理,制作更为精美。除具有一般铜灯的烟尘导管装置外,圆形灯盘上可推移开合的灯罩已由原来的封闭型变成镂孔透光型,能更好地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通体遍饰精细的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错金银图案,线条流畅飘逸,工艺相当精湛,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这类象生形(?)灯具在汉代十分流行,巧妙利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的颈等,反映出汉代人为防止燃油灯对室内造成污染的环保意识。



洛神赋图卷(仿顾恺之)


  ■ 绢本设色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宋(960~1279年)

  传世品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绢本设色,《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绘画名作(该图为宋摹本),是以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时与洛水神女相遇而恋爱,终因人神路隔而无奈分离的动人故事。《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但也有人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该图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洛神赋》的内容,对人物心理刻划的成功及善于表达情感内容的精深造诣,反映了东晋中国绘画的新发展。图中人物画的线描如“春蚕吐丝”,后人称这种技法为“高古游丝描”, 为人物画技法十八描之一,对后世的中国画线条艺术产生很大影响。
 
  目前已知的有两幅宋朝人临摹的《洛神赋》。其中一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仪卷逃到东北,日本投降后散落民间,后被辽宁博物馆收藏。



汉代规格最高的葬服——金缕玉衣


  ■ 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1994—1995年江苏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江苏省徐州市博物馆藏

  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阗白玉、青玉组成,包括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左右手罩、左右脚罩等十余部件,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缕1576克。需10万人工才能完成。按照汉代的丧葬制度,玉衣是必需的丧葬品,因为汉人相信金玉可以保持尸体不朽。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而此件玉衣的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即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之子。刘交深受刘邦之子、汉文帝刘恒宠信,致使其几个儿子贵比皇子,故刘郢客死时能穿金缕玉衣。同时也说明西汉时期象征地位和等级的玉衣缕质的使用并未形成严格的制度。



欧阳询书仲尼梦奠帖


  ■ 纸本欧阳询《梦奠帖》

  唐(618~907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梦奠帖》共9行78字,内容为书写史事,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公元557-641年)所作。《梦奠帖》保存南宋“绍兴装”,后有元代郭天锡、赵孟頫诸家跋,阐明此帖与当时其他欧书作品笔意一致。郭天锡说到,“此本劲崄刻厉,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书第一书也。” 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 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家。该帖堪称大家的经典之作。



偶方彝


  ■ 铜偶方彝

  商代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50~前1192年)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彝为容酒器,因形似两件方彝联成一体,故称偶方彝。通体以云雷纹衬地,以浮雕技法表现了饕餮(tāotiè)、鸱鸮(chī xiāo)、夔(kuí)龙、大象等动物形象。在器体的长侧边缘口沿,各有七个缺口,缺口是专为放置酒斗而设计的。四面斜坡状器盖,斜脊线及坡面中线上均铸出扉棱,盖脊有二钮,便于启合彝盖。器底铭“妇好”二字。整个器型的构造颇像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的雏形,因此被誉为商代建筑宫殿的缩影。目前所见商代方彝中仅此一件偶方彝。

  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其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

  整器看上去极似商代宫殿的“四阿”式屋顶,是商代宫殿建筑的缩影。


虢季子白盘

  
  ■ 虢(guó)季子白盘

  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2年)

  传陕西宝鸡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虢季子白盘是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重器。盘是盥洗器。内底有铭文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征伐北方民族的一次战争,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周王为其设宴庆功,虢季子白作盘以为纪念。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文王之弟虢叔始封宝鸡,后东迁三门峡地域,虢季子白就是虢氏家族成员。宝鸡市东南是丰镐的西大门,三门峡境内有交通要塞函谷关和必经要津“茅津渡”,对于周王室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虢季子白的军功和虢氏家族所居之地看,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确实起到了“以藩屏周”的重要作用。



官窑贯耳青瓷瓶


  ■ 官窑贯耳青瓷瓶

  南宋(1127~127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宋室南渡临安(今杭州)后,先后在修内司和郊坛下设官窑,以供朝廷所需,分别称为修内司官窑、郊坛官窑。两个窑址分别在今杭州市凤凰山下的老虎洞和乌龟山找到。器型多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修内司官窑是宋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其官窑的特点是胎细釉润、色青带粉红、釉有深浅之分,有蟹爪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特征。

  这件南宋官窑贯耳瓶即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端庄典雅,胎薄体轻,釉质肥厚光润如玉,开片如“蟹爪纹”。口沿及棱角处因釉较薄而露出胎色。南宋官窑代表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 慈善之美——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北齐(550- 577年)
  通高60厘米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出土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藏

  菩萨头戴花冠,慈眉善目,表情庄重,脑后有圆形头光。内着金边僧祗支(一种长方形衣片,意思为覆膊衣或掩腋衣),下着红色长裙,长长的帔帛下垂而飘逸,跣足立于莲台之上。菩萨衣纹雕刻简洁,没有花冠、顶圈、璎珞、手镯之类的细致装饰,但依然显出其丰满俊秀、雍容典雅的气质;面部流露出隐约愉悦的微笑,充满了慈善之美。菩萨身材单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国汉人的体态,所穿金边“僧衹支”,又源自于热带、亚热带人的贴身便衣。这种造像既带有印度笈多佛教的风格特征,又有明显的中国化痕迹。



铜摇钱树


  ■ 铜摇钱树

  东汉(25~220年)

  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

  四川省绵阳博物馆藏

  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29个部件衔接扣挂而成。以铜管作树干,插在浮雕天绿、辟邪纹的陶座上,五组枝叶分插在树干套管上,树顶一人正将玉兔捣成的不死“神丸”置于雀嘴,树枝上满布铜钱,树叶上还饰有西王母长生不老神仙故事及乐舞杂技者形象。树叶婆娑,满布铜钱,似乎只要摇动树干,铜钱就会哗哗坠落,故名为“摇钱树”。摇钱树在东汉的墓葬中常有出土,人们在树上挂满铜钱,塑造神仙故事,祈盼它能像果实那样可以不断地“开花结果”,希望能像神仙一般长生不死。“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墓中随葬摇钱树,表达了汉人渴求财富的愿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4 01:33 , Processed in 0.11541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