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830|回复: 1

[别集] 白华绛柎阁诗集十卷【清·李慈铭】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6 14: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  名】白华绛柎阁诗集十卷
【作  者】[清]李慈铭
【版  本】清光绪十六年刻越缦堂集本
【格  式】DJVU
【清晰度】清晰
【大  小】11.7MB
【书  影】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1-26 06: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史大家李慈铭
  
      李慈铭是我国晚清时期名倾朝野的著名学者。一生读书万卷,著作等身,经史百家无所不涉,而且成就卓越。因此有的称他为文学家、诗人,有的将他归入史学家、考据家之列,也有的视他为旧文学和考据学的殿军。因为文史兼通,所以更多的称他为文史大家。

  一生坎坷
  李慈铭(1829—1894),初名模,字式侯,后改名慈铭,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人称李越缦,清末会稽人。少有异才,12岁即能诗为文,有越中俊才之称。可是后来11次参加南北乡试,无不落第而归。咸丰九年(1859)北游京城,将捐资为户部郎中,不料为人欺哄,丧失携资,落魄京师,其母因此变卖田产以遂其志,而家道由此中落。后于同治九年(1870)中举,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补户部江南司资郎,十年后才给了山西道监察御史一职。任内巡视北城,督理街道,均尽其职。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也不避权势显贵,甚至当面折人、议论臧否,因此常常受人嫉恨,遭人诋毁。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败讯传来,李慈铭忧愤咯血而卒,时年66岁。

  闭户读书
  李慈铭生当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英法联军入侵京畿,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加上清王朝的吏治败坏,天灾人祸迭起的时代。官场里面吃喝玩乐,交游请托,以权谋私,习以为常。而生性质直、狷介的李慈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自闭户读书吟咏,莳药种花,非知己者不与交流。

  其读书之勤,夜以继日;读书之博,无所不窥。凡经史子集以及稗官、梵夹、诗余、传奇等,无不涉猎。每读一书,必求其含义之深浅,致力之先后,然后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和客观评述。
  这些散见于《越缦堂日记》中的读书笔记,都是作者读后有感而发,多有创建或独到之处。虽然言辞略嫌苛刻,但功力之深,实非偶尔操觚者可比,在研究古籍和学术史方面的重要价值,当在《四库提要》之上。后经由龙先生从《越缦堂日记》中辑出,编成《越缦堂读书笔记》一书,收录李慈铭对近千种古籍的评议,共90余万字。为便于检索,出版时只好按四部分类法编排。由于内容广博,议论精深,受到后来者好评。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李慈铭对古籍、学术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不名一家”
  李慈铭在文学创作领域中的独特建树、自成一家,也为文学史家们所器重。他工于诗,长于词,骈文也有独到之处,而且创作颇丰。生前汇而成集的作品就有《越缦堂诗初集·续集》、《白华绛跗阁诗集》、《杏花香雪斋诗集》、《霞川花隐词》、《桃花圣解庵乐府》、《湖塘林馆骈体文》、《越缦堂骈体文》等10余种。
  对于诗歌创作,李慈铭主张“不名一家,不专一代”,必须吸收融合各代、各家之优长,然后“陶冶古人,自成面目”,实际上主张诗歌创作也应当推陈出新,在创新上下功夫。所以他的诗品,既有唐风,又有宋味,虽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但他自认为“八面受敌为大家”,对诗歌创新充满自信。他的词章与诗品一样,既具本色,又别出心裁,不堆积辞藻,不卖弄风情,虽然“博雅”而“未能名”,他也依然秉承创新之旨。有些词章,显得正气浩然,荡气回肠,即使今天读来,也使人感到作者并非等闲之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晚清诗坛,流派纷呈。而李慈铭的诗作,以其“不名一家,不专一代”而被归入“唐宋兼采派”,这当然没有错。可是近人论述清诗的,除以黄遵宪、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诗界革命派”予以肯定外,对其他诗派包括李慈铭的“唐宋兼采派”,都一概贬之为“复古、保守”派,这显然不符合晚清诗坛实际的。事实上,对李慈铭的诗作、词章、骈文,至今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下此结论,不免有失公允。

  “致力莫如史”
  当然,李慈铭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受到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认为他是“旧文学的殿军”,这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然而李慈铭自己却认为,毕生“所致力者莫如史”。这既说明他在史学上所化功夫之深,也反映了他的史学成就与文学成就一样,完全可以并驾齐驱,所以也有人说,他是“乾嘉学派的殿军”。
  李慈铭深受汉学考据影响,对训诂、校勘、目录、版本、金石诸学均有研究。因此在治史方面,承乾嘉学派遗风,以考境源流、钩稽史实为毕生致力之所在。在考据学方面,是继钱大听、王鸣盛、赵翼之业而成为“有清一代之后殿者”。对于考据之学,李慈铭有着非常明确的宗旨,那就是为了“经世致用”,而不是为了考据而考据。因此他说,学者读书,将以经世致用而必有求益于书,欲求益于书,则必使书先受益于吾。所以他在参校书籍的版本选择上,非常讲究,如汉书、宋书、南北史采用的是明汲古阁本,梁书、隋书采用的是明北监本,魏书则采用宋监本。而且精于训诂,通释假借,旁征博引,细入豪芒,以精博著称于世。《汉书》校勘中,就以正裴骃之误、订王念孙之拙、纠师古之谬而立义精湛、精义纷陈,不失为史籍考据的经典之作。
  经李慈铭校勘、考证的史籍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梁书、魏书、隋书、南史、北史等共11种、30卷。民国时期,北京图书馆根据所获李慈铭手稿,汇集出版,总称《越缦堂读史札记全编》。此外,李慈铭还著有《唐代官制杂钞》、《宋代官制杂钞》、《元代重儒考》、《明谥法考》、《南渡事略》、《历代史乘》、《闰史》、《后汉书集解》等10余种史学著作。

  日记大观
  李慈铭一生著作等身,已经汇集成书的集子,将近50种,总字数约在七八百万字以上。除上述文学、史学著作外,尚有经学、小学、方志学等方面的力作传世,而其中尤以《越缦堂日记》规模最为宏大,影响最为深广。洋洋数百万言的日记,堪称李慈铭治学之大成,有“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的美誉。
  日记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一种流水帐,因此也不必如写文章,须摆空架子,所以反而可以看出真面目来。用鲁迅的话说,这或许就是日记的正宗嫡派。而李慈铭由于禀性直率,胸无城府,但又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鲁迅语),只好以日记形式来写文章,至于身后被翻印出版,他自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因此,《越缦堂日记》实在是一种著述,虽算不上是日记的正宗嫡派,却也别具一格。而且所记上自朝章,中至学问,下迄相骂,很有看头,因而不必等到身后,就是在身前,也早就有人借来借去地传抄开了。这就是《越缦堂日记》的魅力所在。
  《越缦堂日记》之所以备受学界青睐,除了因为李慈铭名重朝野外,主要还在于日记的内容。日记对清咸丰到光绪40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史事记录、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览、风土民情、社会风貌无不详细备载,足资后代文史学者采撷。同时,日记中尝有大量读书札记,内容涉及经史百家,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是古籍研究和学术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典籍。此外,日记中还有大量诗词、骈文的创作,作品具有唐宋遗风,对于研究晚清文学史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正因为如此,最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不惜重资,将《越缦堂日记》手稿以“文献丛刊”之一,重新整理影印出版,成为日记问世以来最为完整的一个版本。

      转自:中国柯桥网
      http://zgkqw.zjol.com.cn/culture ... /07/010015340.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19:37 , Processed in 0.0832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