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200|回复: 0

试释唐代诸帝多饵丹药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2 23: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诸帝迷恋服食丹药,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个有趣的现象。清人赵翼曾有专门论述,今人也有不少很好的见解1。传统观点认为,唐代诸帝服食丹药的主要动因是迷信道教神仙之说,妄图祈求长生不死。但这种观点很难解释唐代诸帝明知神仙虚妄,却不吸取先辈教训,前仆后继地沉湎于金丹服饵之术的现象,甚至有的帝王年纪轻轻,就迷恋于此道而不能自拔,直至殒命。其实,唐代诸帝迷恋金丹服饵术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而身体健康因素以及唐帝室家族中有可能是遗传的一种病症--"风疾",是导致唐代诸帝迷恋金丹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21帝中,迷恋金丹服饵术者至少有11帝,即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僖宗。他们之中既有明确宣布不相信道教神仙之说者,如太宗、高宗、玄宗,也有在惩办了迷惑前朝皇帝的方士的同时,又接受了另一批方士的诱惑者,如穆宗、文宗、宣宗。

  在考察唐代帝王生活时,我发现,唐帝室中有多人患有一种被称之为"风疾"的病症,明确记载患此症者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这是一种很复杂的疾病,临床上常出现头痛眩晕、抽搐、痉挛、肢体颤抖、麻木、蠕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步履不稳,甚至突然晕厥、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症状,而情志不遂、饮食无节、恣酒纵欲等,则应是引起风疾的一种主要原因。有的风疾,症状如西医所说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当与遗传有关,且重症死亡率极高2。唐朝诸帝大都自幼生长深宫,锦衣玉食,体质本来不很健壮,及至登基以后,更少了约束,内宠成群,加之政事杂务以及恶劣的情绪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使之体质更加虚弱,极易产生疾病。在以上所列举的7位得"风疾"的皇帝中,高祖、太宗、高宗为祖孙三代,顺宗与穆宗、宣宗为祖孙关系,穆宗与宣宗为兄弟关系,穆宗与文宗是父子关系,他们之间血缘关系极为密切,得同一类型的疾病,遗传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而这7人中有5位是迷恋金丹服饵术者。

  唐高祖是第一个得"风疾"而死者。据《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贞观八年(634年)记载:"冬十月,营大明宫,以为上皇清暑之所。未成而上皇寝疾,不果居。"同书贞观九年五月载:"太上皇自去秋得风疾,庚子,崩于垂拱殿",年71。高祖所得"风疾"具体为何种类型,不得确知,但似乎应与风热、风湿等症有关。自从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被迫退位为太上皇,情志不遂,以恣酒纵欲为事,加之年事已高,热极生风,所以得"风疾"后至不治而逝。由于病势迅猛,加之他所处的地位,还未来得及接触方士丹药就去世了。

  唐太宗是唐诸帝中第一位迷恋金丹服饵养生术的皇帝。许多学者困惑于太宗从早年的不相信神仙之说到晚年迷恋服饵养生的转变,而将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太宗对道教神仙思想态度的前后变化。这种解释有点牵强。我们注意到,长期的戎马生涯和紧张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极大地损坏了太宗的身体,至晚从贞观六年开始,太宗的体质就每况愈下。这年正月,太宗将幸九成宫,姚思廉进谏,太宗解释说:"朕有气疾,暑辄顿剧,往避之耳。"从畏暑怕热这一点来说,其症状与高祖颇为相似。贞观十年,"上得疾,累年不愈"。次年二月,太宗还下了一道类似遗诏的诏书,坦然谈及生死问题,并告诫子孙在他身后不得厚葬,务从节俭3。由此可见,太宗的病情很重,一度曾出现生命危险。此后,太宗对服饵养生产生浓厚兴趣。据说太宗曾诏洞庭山道士胡隐遥入内殿,"问以摄生之道" 4。贞观十七年,太宗又幸名医甄权家,"视其饮食,访以医性"。甄权时年103岁,长于养生,他和弟立言皆有高深的医术。隋鲁州刺史库狄苦风患,诸医皆莫能疗,甄权"缄其肩隅一穴",即时而愈。御史大夫杜淹患风毒发肿,太宗令立言视之,奏曰:"从今更十一日午时必死。"果如其言5。太宗亲临甄权家,看来应是有针对性的。就在这一年,高季辅上疏陈得失,特赐钟乳一剂,据载高季辅也"以风疾废于家" 6。贞观十九年底,太宗征辽还至定州,因为长途劳顿、征辽不利等因素,病情又有所加重。次年三月抵京师,"上疾未全平,欲专保养",军国政事委皇太子处分;八月,太宗又行幸灵州招抚薛延陀,十月,还京师,"上以幸灵州往还,冒寒疲顿,欲于岁前专事保摄" 7。可能在这期间,太宗已经服食了丹药,因为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卒,太宗欲亲临吊丧,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以帝饵金石,谏不宜近丧" 8。三月,因"得风疾,苦京师盛暑",命修终南山翠微宫。十一月,"上疾愈" 7,大概是服药后,病情有所缓解。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破中天竺帝那伏国,进献方士那罗迩娑婆给太宗,太宗命其"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历年乃成,服之,"竟无异效,大渐之际,名医莫知所为" 9。据《通鉴》卷一九九载:太宗临终前,"苦痢剧增",显系服食丹药中毒所致。据此可见,太宗曾两次服食金石,而外国方士所进的丹药直接导致了太宗的死亡。从太宗迷恋金丹服饵养生的过程来看,显然与他长期患病有关,这和他早年不相信神仙之说并不矛盾。

  唐高宗最初也不信神仙之说,他曾于显庆二年(657年)说:"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汉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无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有。"10高宗的体质一直较弱,显庆五年十月,他刚33岁,也得了"风疾"。据《通鉴》卷二载:"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从这以后,病情就一直没有好转。总章元年(668年),有婆罗门僧卢迦阿逸多,"受诏合长年药,高宗将饵之",大臣郝处俊以太宗的教训劝阻了高宗11。但高宗并没有停止炼丹合药活动,《旧唐书·叶法善传》说:"时高宗广令征诸方道术之士,合炼黄白。"上元二年(675年)以后,高宗病情更加严重,遂于开耀二年(681年)服食丹药。据《通鉴》卷二二载:是年闰七月,"上以服饵,令太子监国"。这次服饵从效果看没起多大作用,直到弘道元年(683年)底,高宗病情加重,"上苦头重,不能视",不久,宣布改元时,高宗已经"气逆不能乘马",很快就病逝12。由此可见,高宗迷恋服饵,也是从治病养生的角度考虑的。

  唐顺宗还在未登基前就得了"风疾",据《通鉴》卷二三六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载:"太子始得风疾,不能言",且有偏瘫症状。是年,他刚44岁。次年正月,"诸王、亲戚入贺德宗,太子独以疾不能来。"不久即位,又因二王八司马改革而于八月被迫退位,第二年正月病逝。从得病到去世,前后总共才一年零四个月,病情来势迅疾,还未来得及注意养生就去世了。

  唐穆宗即位后,惩办了为宪宗炼制丹药的方士道徒,但后来他也重蹈覆辙。《旧唐书》卷一七一《裴传》载:"穆宗虽诛柳泌,既而自惑,左右近习,稍稍复进方士"。这一点令研究者们大惑不解,而将其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穆宗贪求长生不死的欲望。事实上穆宗即位时才26岁,还不应该到考虑生死问题的年龄。穆宗之所以不吸取宪宗的教训,亲近方士,迷恋金石服饵,也与他后来患有"风疾"有关。据《通鉴》卷二四二长庆二年(822年)十一月条载:"庚辰,上与宦者击于禁中,有宦者坠马,上惊,因得风疾,不能履地,自是人不闻上起居。"宦官王守澄曾将懂医术、善治丹的郑注推荐给穆宗,受到厚遇,李德裕曾说:"郑注精于服食" 13。可见穆宗亲信方士,是希望从他们那里讨得灵丹妙药,为他治病。长庆四年,处士张皋上疏切谏不宜服食丹药,穆宗甚善其言,但这时穆宗已经"饵其金石之药" 14,致使病情加重而死。文宗服丹之事,几乎为所有研究者所忽视。唐文宗即位以后,流放了迷惑穆宗、敬宗的方士道徒赵归真等人。不幸的是,他在26岁时,也染上了"风疾",并且一度失语。据《通鉴》卷二四四大和七年(833年)十二月条载:"庚子,上始得风疾,不能言。于是王守澄荐昭义行军司马郑注善医;上征注至京师,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宠。"文宗病后"神识耗减,不能复故",其症状与顺宗、穆宗颇为相像。给文宗治病的郑注,"自言有金丹之术,可去痿弱重之疾" 15。文宗服食了郑注合炼的金丹,不但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被毒死,病情似乎还有所好转。这为我们重新审视唐诸帝迷恋服饵养生,提供了新的视角。炼制金丹的某些药物成分,的确对治疗风疾有效,只要配制得当,一般是不会毒死人的。郑注精通医术,自然对药性了然在心,或许他配制金丹的方法不同于方士道徒,所以不但没有毒死人,而且还能治病。甘露之变后,文宗受制于宦官,精神抑郁,开成四年(839年)十月,因感伤,"旧疾遂增",病死于次年正月。由此可见,文宗经郑注诊治,病情曾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来则死于"风疾"复发。

  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对神仙之说也有较清醒的认识。他即位以后,立即杖杀和流放了用金丹毒害武宗的道士赵归真、轩辕集等人。直到大中十一年(857年)九月,他还曾说:"朕每览前史,见秦皇、汉武为方士所惑,常以为诫。……虽少翁、栾大复生,不能相惑" 16。但在次年二月,他就服食了医官李玄伯、道士虞紫芝、山人王乐所制的丹药,燥渴不已。大中十三年六月,疽发于背,八月病亡。宣宗明知丹药之危害而偏要服食,司马光将之归结为"上晚节好神仙" 17,但这又很难解释此前宣宗所发的关于神仙的一番宏论。我认为宣宗之所以耽于服食还是和他的身体状况有关。宣宗从小体质就很差,患过大病。据《旧唐书·宣宗纪》载:"帝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十余岁时,遇重疾沉缀,……乳媪以为心疾。"大中九年以后,"上尝苦不能食" 17,就医次数明显增多。"季年风毒,召罗浮山人轩辕集,访以治国治身之要" 18,遭到群臣反对,因为轩辕集曾在大中初作为诳惑武宗的罪魁之一遭到流放。但轩辕集确实懂得医术,他曾治愈宦官吴德励的脚病,因而得到吴的举荐19。宣宗在对群臣解释他迎请轩辕集的动机说:"朕以万机事繁,躬亲庶务,访闻罗浮山处士轩辕集,善能摄生,年龄亦寿,乃遣使迎之,或冀有少保理也。"18由此可见,宣宗求访异人、醉心服食的原因,也是为了养生治病。

  唐诸帝常服食的钟乳及炼丹用的主要原料,如朱砂、雄黄、硫黄、云母、白矾、磁石等成分,的确都有入药治病之功效20。从诸帝所得"风疾"的症状来看,虽不能确定为何种疾病,但服用这些药物或含有这些药物配制的药,应该说都有一定的对症功效。但服用以这些成分配制的药物应非常谨慎,因为这些成分有的含有剧毒,有的不可火锻或水飞。而方士和道徒们给帝王冶制的丹药,大都经过长时间的火冶水溶,产生了巨大的毒性,加之服食过量,不但不能减缓疾病,反而促其早死。当然也有服饵后病情有所减缓的例子,如太宗在第一次服饵后,史书就有"上疾愈" 21的记载。武则天晚年年老多病,曾饵道士胡慧超的丹药,"疾小瘳" 22,她后来还服食了二张兄弟所合的丹药,杨再思曾向武则天献媚说:"昌宗主炼丹剂,陛下饵之而验,功最大者也" 23。所谓"饵之而验",大概也是减缓了病情。他如唐玄宗也长期醉心服食,但也没有被毒死,而是高寿而终。此外还有前面提到的文宗服用丹药后病情得到控制的例子。这说明只要丹药炼制得当,还是具有治病疗疾功效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唐代迷恋金丹服饵术的皇帝大都是从治病养生的角度考虑的,而诸帝患"风疾"病,可能是导致他们耽湎于金丹服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我们并不否定有些皇帝存在追求成仙、长生不死的侥幸心理,只是说唐诸帝追求金丹服饵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不可一概而论。

  1.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九《唐诸帝多饵丹药》;李斌诚:《唐人的神仙信仰》,唐史学会第5届年会论文;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   2.参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第113-144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据史载,隋唐时期,"风疾"曾肆虐一时,并涌现出一批专治此病的名医,《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载:常州人许胤宗在南朝陈,"时柳太后病风不言,名医治皆不愈,脉益沉而噤",胤宗"乃造黄耆防风汤散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洛州人张文仲,"尤善疗风疾。其后则天令文仲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仍令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文仲奏曰: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大抵医药虽同,人性各异,庸医不达药之行使,冬夏失节,因此杀人。唯脚气头风上气,常须服药不绝,自余则随其发动,临时消息之,但有风疾之人,春末夏初及秋暮,要得通泄,即不困剧。"可见,唐人对"风疾"的治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3 17:58 , Processed in 0.11388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