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96|回复: 0

煮药论史--漫谈中国历代服药风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30 22: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汉时代,只有诸如秦皇汉武般的人物,才享受得起高等的保健品。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帝王,也还是要靠老天爷赏药吃,追求的是纯天然的药品。秦皇使徐福访求海外仙药的故事,流传至今。汉武时代,讲究的是食金茎玉露。相传汉武帝曾使人塑金人承露盘,以求取天降玉露,而获长生。在班固的《西都赋》中有云:“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 ”。 唐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中,也有“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这样的名句。但这种纯天然的圣水,到底是什么物件呢?有人说是植物的分泌物,也有人说是动物鸟类的排泄物,当然也许是天上的雨水,那时没有重工业,酸雨之类的可能性不大。这里以宋朝的东坡居士的一首《感旧诗》为例,诗云:“想见冰槃中,石密与柿霜”。据诗后的注解,此二物出自东川。以现在的角度看,所谓的甘露,柿霜,其实就是一种葡萄糖。提取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新鲜的柿子晒成柿饼时,等水分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渗透到表皮上,果糖味甜,容易吸收水分,在它渗透到柿饼的表面时,就抓住空气中的水分,黏附在柿饼的表皮上,类似蜜饯外面的糖浆,葡萄糖的甜味不如果糖,但却不容易抓住空气中的水分,它渗透到柿饼的表皮上时,就成为一层白色的粉末,正好把黏附的果糖包住,使得整个柿饼都是干燥的,所谓的柿霜其实就是葡萄糖粉末。可惜苏学士没生活在当代,不然医院里的吊瓶可以管够,正所谓,日饮糖浆三百瓶,不辞长作住院人。继续回到古代,帝王们既然认为天降甘露是一种吉兆,那么以甘露为年号的朝代,就层出不穷,大家都想讨个吉利嘛。但结局未必都是好的,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唐朝的甘露之变了。靠上天赏赐,既然不那没有准,那就要靠人力了。魔法师们也就纷纷闪亮登场。
  
  魔法师们最大的本事,一是炼丹,二是炼金。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到了秦汉,以致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当然师傅们不都是靠法术混饭吃的。也讲究理论支撑,技术保障。其中最具代表性人物,晋代的葛洪,葛仙翁。在煌煌巨作《抱朴子》里,是这么说的:“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盐卤沾于肌髓,则脯腊为之不烂,况于以宜身益命之物,纳之于己,何怪其令人长生乎?”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的意思就是,金玉可以使木乃伊保质,腌制可以使肉保鲜,那么在活着的时候嗑药,就可以保命长生了。这是理论,还有实例,道家把丹砂(硫化汞),炼化(加热,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水银(液态汞),在配以硫磺锻炼(还原),变回丹砂。一个简单化学方程式而已,古人认为这就是辩证法了。在这种理论指导,实例鼓舞下,各式各样的方法齐上阵,各种原材料大PK。有所谓的三黄(雄黄,雌黄,硫磺),五金(金银铜铁锡),八石(丹砂,汞,硝石,硇砂,曾青,戎盐,矾石,石胆。其他矿物)之说,此类东西,吃下去,想不升仙都难。
  
  还有一种是炼金术,长时间的炼丹,国库自然吃不消,于是皇上要求魔法师们炼点金子出来看看。汉宣帝时代就有这样的事例,其中最沉迷于炼金的莫过于王莽同学。在《后汉书,王莽传》里,有这样的记载:王莽败时,“时省中黄金万斤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钩盾、臧府、中尚方处处各有数匮”。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王莽暴政的证据,国破之时,居然还藏着这么多民脂民膏。可是,到了1954年,在广州新莽时期的汉墓中发掘出所谓黄金,根据实验,发现全是鎏金,用现在的话说镀金仿制品。也就是说,王莽同志所谓的藏金,全是魔法师们造的伪币而已,他也是受害者罢了。有意思的是,这篇报道发在1957年的科学报上,结果半年后科学家毫无意外的去做了右派,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了,现代魔法师们再度闪亮登场。
  
  接下来该说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保健品了。这方面,吾友押沙龙大大在他的新作《???》里(一下忘了书名),关于当时第一流行药品---五石散,有了详细的考证。龙哥认为五石散主要是起伟哥的疗效,根据是,几味主药:石钟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里都有壮阳药的功效成份。而且在叙述服食之后的效果看,龙哥著重谈了,五石散能增强人体皮肤的性敏感程度。总之读过龙哥的的大作,不禁有一种如饮琼酪,欲回魏晋,亲身一尝禁药的想法。不过,作为龙龙的密友,小熊不得不说几句不同看法。所谓壮阳功效,不过只是一种五石散服用之后的多种副作用之一,其实五石散的本意是上述五种矿石类药物与礜石的合剂合称。后人不知礜石这味药剂,以为只是五种矿物石的单纯合剂,是一种误读。寒食散的主要成分是礜石。《山海经,西山经》云:皋涂之山,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用现在的话说,礜石其实是硫砷矿砂。五石散的制法,大体就是把礜石与其他几种矿石放在一起研磨,搅碎,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搅拌容器--乳砵,因为密闭环境对寒食散接下来的构成,起重要作用。然后以温酒送服,酒就是一种催化剂。人体相当于道家所说的鼎炉。如果一切顺利,在人体内析出的主要是单质砷,根据用量,服用步骤,可以引起慢性砷中毒反应,临床表现就是
  
  1,毛细血管扩张,导致面色红润,透出一种特殊的美感。比如那位何晏同志,夏天喝汤,脸色还是那么好。
  2,毛细血管充血,导致烦躁,开始吃兵,然后出现肌肤敏感等致幻症状,说得好听点就是放浪形骸什么的。
  3,至于体力转强,性功能亢进,这是另几种矿物的功劳。
  
  以上几种都是幸福的如同杨过与小龙女一般,可以脱光了在寒玉床上阴阳双修的一群。还有一种不走运的,例如,在服药过程中,最终没有人体合成单质砷,而是密闭不完全,变成了氧化砷,氧化砷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头,叫做砒霜。那就玩了,慢性都没指望了,一发作就升仙,一下H到最高点。
  
  当然以上都还不是最幸福的。最走运的是买了假药的,当时因为寒食散流行,所以假药应运而生,如不法药商以醋煮钟乳石,使之漂白,冒充上品出售。这种原料采购回来,然后加工五石散,能产生什么反应,真是连神仙姐姐都不知道了。
  
  
  劝完押沙龙哥哥不要因一时之快,而贸然试药,接下来再说说唐朝保健品。白居易这位大诗人,曾写过这么一首《思旧》诗:“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惟余不服食,老命反延迟”云云。详细告诉了偶们,唐代的用药潮流。韩愈吃的是传统春方丹药,据说“昌黎公愈晚年颇亲脂粉。故事,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鸡男,不使交,千日烹庖,名火灵库,间日进一双焉。始亦见功,终致绝命。”(《清异录》卷二)。元稹,吃的是秋石,也就是童子尿经过皂荚汁液提炼之后,合成的一种甾体性激素。可见不仅李白可以斗酒诗百篇,元稹也可以。要不是吃了秋石,导致性激素分泌旺盛,哪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千古名句。杜牧大概是辟谷的,而崔玄亮一看就知道是五石散的坚定拥趸,看他的临终诗:“暂荣暂悴石敲火,即空即色眼生花。许时为客今归去,大历元年是我家”。摆明了,是刚磕过药来的。唐代士大夫们既然如此,那么唐王们呢?他们就更有福气了,有专门的御医,方士们全程伺候,能不幸福吗。例如一代药王孙思邈,炼有神丹“太乙神精丹”,据说皎白如雪,号称神品。比较起来,如果说五石散不过是K粉的话,那么白如雪的神丹就是白粉了,也就是高纯度的砒霜。砒霜的得名,“砒”指的是神兽貔貅,寓意此药峻猛,“霜”指的是药物结晶体色泽莹白。以此推论,孙思邈这粒仙丹,都白成雪了,可见要是唐王们吞服了之后,一定是名副其实的雪在烧了。唐代死在丹药上的帝王们,不知有多少,也难怪,谁叫他们自认道家祖宗,老子李耳的后人来的。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小熊上个WC回来,就过了五代残唐,直接跨进了宋代。有了前朝的教训,宋代的同志们,轻易也不敢再尝试丹药了。于是道家开始分流,一部份坚持传统的,由炼制外丹(丹砂)转行采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研究内丹(气功)去了。姑且称他们为气宗,按下不表。还有一派,在带头大哥雷公的引导下,由五代开始转产,进入中医药的炮制领域,到了宋代,随着国家医药行业的全面改革,开启了引领两宋全民保健,举国喝汤的新潮流。
  
  在说宋代喝汤潮流之前,先要说说宋代的医药事业。宋代是第一个国营医药行业大发展的朝代。国家建有惠民药局,遍布全国,有经过国家认证的专业处方药--局方。有大型完善的药品流通销售渠道。之前的唐代,医药不分家,郎中大都兼职采药工人,喜欢开大处方药,一副药剂动辄数十味药,制成汤剂之后,虽说分量足够,但是虚耗太甚。到了五代,藩镇并起,药材物流困难,于是代之而起的就是煮散,事先把药材研磨炮制成散剂,以小袋保存,用时置于水中煮沸,宋代就沿用此法,大批量处方成药出现全民保健自然就不是空谈了。此法传到日本,更合日本国情,于是流传至今,变成了“汉方药”。但此法也有缺点,药物剂量不足,而且容易为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到了南宋,又改煮散为饮片,即经过加工既保药物原来形态,又便于入药烹制。
  
  有人说,什么汤剂,煮散,饮片,太专业看不懂的说。那么小熊打个普通的比喻,相当于先是南美土著收获了可可豆原料,扔进水里就是一通爆煮,猛喝。然后是速溶型咖啡出现,可是品质还不一定有保证,最后是现磨咖啡豆,精致烹煮仪器出现,一切都完美了。
  
  那位说,还是不太明白。那再举个例子。唐代汤药就如同村姑,量多质好,可惜稍带土腥气,不够婉约,北宋煮散例如PUB女人,精致有余,而淳朴不足,很容易为表象所惑,误上非处。南宋饮片,恰如邻家小妹,药性品质从下可知,再加以后天炮制调教,完美了。
  
  只有医药发行流通的普及,才能进一步说明宋代全民保健的理念。宋代不同于前代汉唐。汉号称盛世的那几年,一会收河西,一会戍岭南,就算当个上门女婿,想吃个软饭,都有极大的职业风险。唐就更别提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怎一个惨字了得。所谓汉唐盛世,最多是达到一种人多米贱的小农程度而已。宋代不同,社会高消费,士民阶层生活安逸。有钱自然就要保健,香料的大规模普及,就是其中很好的代表。举个例子,对比一下唐宋,就知道了。
  
  《太平广记》记载,唐代,江淮一宋姓男子,任县中盐铁院书手,月入2千,娶妻安居,不谋它业。而当时敦煌的香料价格,上等麝香1分,值钱120文。那偶们估算一下,香料从敦煌贩运到他江淮的家乡,价格以十倍上涨计。这位县政府的小公务员,恐怕想买一分给他老婆惊喜,估计也要掂量好一阵荷包。
  
  到了宋代,《夷志坚》记载,饶州市贩佃民鲁四公,煮猪羊血为羹,售与他人,养活妻儿,日入200文,而其时东京香料一斤,不过500文。由此可见这位边区卖杂碎的老表,生活是如何的滋润。
  
  比较之后,大概就能了解宋代社会的富裕程度。香汤的流行,就为其中的一端。汤药也称熟水。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用滋补药材煎煮而成的饮料,也是当时的宫廷和市井中人都爱喝的一种类似早茶的饮料。宋代的汤药种类很多,见于史籍的主要有二陈汤、枣汤、生姜汤、薄荷汤、木香汤、盐豉汤、乌梅汤、桂花汤、豆寇汤、紫苏汤等等。在上层,皇室常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或是一种待遇,赐给心腹或有功之臣。宋真宗在召见大臣晏殊时,不仅赐坐后赐茶,并在离去时点汤赐之。由于皇帝的示范,贵族权臣们纷纷效仿,于是碾制汤沫不亦乐乎,丸药茶饼则随身携带。宋时苏东坡诗云:“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其中鸡苏水,是一种可用来清肺平喘,润燥止咳,化痰除痞的汤剂。莺粟汤指的是就是罂粟汤,关于鸦片作补剂,留到清朝篇再说。至于流行于市井的,最最常见的汤药就是主治头眩心悸、胃脾不和等症的二陈汤。早起喝一盅二陈汤,将会有提神、养身的效果。所以,欧阳修谓之“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
  
  “设汤送客”在宋代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风俗,去客汤大多是用中药煎制的,主要是起到醒酒、保健、滋补、养生的作用;主人用这种汤给客人在离别时饮用,是给予客人的一种关爱、关切之情,也是借此增添深厚的离别情谊并表达一种高雅的礼节。当然,在主人不便催促客人时,也可以奉上送客汤,此时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想必客人也只能是饮汤后揖礼相别了。前面提到过的鸡苏水,莺粟汤就是其中之一。录吾友夜雨梦中情人李清照的一首《摊破浣溪沙》词,以见宋代风俗。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文中所提豆蔻汤,即为主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胸膈痞滞,哕逆呕吐,泄泻虚滑,水谷不消,困倦少力,不思饮食的良药。
  
  有宋一代,全民保健蔚然成风,如果不是辽夏金元一系列无赖国家搅局,不知宋人最后都能补成什么样子。
  
  蒙元,小熊出去吃个泡面的时间,也就结束了。进入明代,一个纵欲狂欢的大时代终于来临了。明朝是个士绅权利张扬的时代。在乡间,是绅士们的天下。在朝廷,是二元化的格局。根据统计,汉代,全国财政收入的分配,内廷与外朝为5比1,皇权至上,唐代3比2,还是皇权占优,宋代1比1,皇室与士大夫共天下。到了明代为6比8,内阁开始崛起,所有才有隶属于皇权的厂卫与之制衡。但总体无论朝野,士绅精英们的话语权明显强势,与喜欢JJWW,放谈国政的精英们对照,就是上头的皇上,和底下的黎民,开始转向追求现实中的欲望。皇上服食红丸,各门大官人,贩夫走卒也开始仿效。当时有四大名药。红铅,秋石,蟠桃酒,紫河车。
  
  红铅,少女初次月信也。但是,不是所有的少女都可有这份福气哦。非美少女的,不能称之为上品。至于如何接取服用?以下删去十万八千字。各人自己体会,子曰,GOOGLE在手,天下你有。
  
  秋石,前面说过了,这里不展开。
  
  至于蟠桃酒,有诗赞曰
  
  蟠桃酒,两个葫芦盛一斗。
  五行造出真醍醐,逆烹一醉医枯朽。
  若能九鼎入胸中,返老还童天地久。
  
  蟠桃酒,本是无中生出有。
  嫦娥专卖返魂浆,藏颗灵丹上下走。
  仙翁醉倒百花丛,一杯灌醒贪花叟。
  
  紫河车,也有诗赞曰
  
  紫河变炼红霞散,翠液煎研碧玉英。
  金籍真人天上合,盐车病骥轭前惊。
  愁肠欲转蛟龙吼,醉眼初开日月明。
  唯有思君治不得,膏销雪尽意还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7 08:52 , Processed in 0.07724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