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30|回复: 0

孟小冬摭忆(江上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6 08: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唱京剧的也男女有别,最早京剧科班是不收女徒弟的。辛亥革命后,北京有了崇德社、维德社等坤班,女演员演唱京剧虽然盛行了起来,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们还是进不了前门外的大戏园子,更甭说参加盛大的义务戏演出了。即使名闻全国的须生孟小冬,最早也只能在游乐场演出。

孟小冬生于一九○七年冬月十六日,因而取名小冬。她出身梨园世家,祖父老孟七,文武双全,能戏很多,尤其是武戏有不少
绝活,曾在太平天国时期英王陈玉成办的同春社科班教戏。传说江南有不少独有的武戏,都是孟七带过来的。父亲孟鸿群,虽是唱二、三路老生的,但戏路很宽,曾与不少著名艺人配戏。孟小冬家学渊源,幼小就开始练功学戏。开蒙老师是她的姑父仇月祥,对她管教甚严,艺术上稍有差错,就要责打,这也促使她从小打下良好基础。她十四岁就在上海搭班,在大世界里的乾坤大剧场唱开锣戏。初唱老旦,时常演《太君辞朝》、《钓金龟》这些戏。后来改唱老生,因她既有嗓子又有扮相,渐露头角。不久,上海老共舞台以男女合演为号召,排演连台本戏《宏碧缘》。孟小冬被邀参加,应文武老生,而且挂牌在前十名之列,报上的广告也有了她的名字。几年的舞台实践和她不断地勤学苦练,艺术上大有进步,一九二三年随师到了北京。


那时北京京剧界的名角不愿意和坤角同台演出。曾经红极一时的女演员如金少梅、琴雪芳、碧云霞等人,都是在
城南游艺园(类似上海的大世界)唱出名的。孟小冬乍到北京就同琴雪芳合作,一炮打响。孟小冬扮相好,无脂粉气,台风潇洒大方,唱谭派戏归路,嗓宽韵厚,不带雌音,这在当时女老生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琴雪芳(马金凤)那时专演《千金一笑》、《宝蟾送酒》一类的古装戏,是标榜梅派的,为拥梅的一些人所赏识。由于孟小冬和她同台,爱屋及乌,孟小冬也获得他们的捧场。一次,在第一舞台举行的一次盛大义务戏中,大轴是杨小楼、梅兰芳合演《霸王别姬》,压轴是余叔岩、尚小云《打渔杀家》,这位来自江南未满二十岁的孟小冬,竟被排在倒第三,与裘桂仙合演《上天台》。荀慧生、马连良的戏码都在她的前面,成为坤角老生被列入盛大义务戏中的第一人。这在当时的北京城,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海报一出,轰动九城。第二次义务戏中,孟与梅兰芳合演了《探母回令》后,更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了。

孟小冬的崛起,为女演员在京剧舞台上争得应有的地位。她一跃而成为大演员后,深获舆论的颂扬,京津各报一片好评。沙大风主持的天津大风报尤多赞美之词,竟称之为
冬皇。二十年代中叶,孟小冬一度退隐,但在此期间她对艺术更加精益求精,用功不懈。先后从谭派名家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徐兰沅等人学戏,刻苦钻研,取得很大的成就。迨三十年代重返舞台,她的艺术更加成熟了。那时她从余叔岩的琴师李佩卿学余派戏,但仍然不能满足她的进取之心,梦寐以求的是想拜余叔岩为师。余则推说不收女弟子,不便开例,而婉言谢绝。她后来又请人说情,一九三七年在京行了拜师礼,余叔岩收了这唯一的女徒弟。那时,余叔岩早已息影舞台,体弱多病,居家不出。孟小冬立雪余门后,奉待师侧,执弟子礼甚恭,颇获余之欢心,亲授《搜孤救孤》、《御碑亭》、《捉放宿店》、《武家坡》等戏。余叔岩习惯深夜作业,要到凌晨才开始说戏。她为把余艺学到手,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有志者事竟成,她终于得到余叔岩的真传,继承了余派的衣钵。孟小冬进入中年后,她的艺术已逐渐进入化境,颇有几分余叔岩盛年时的神态。最后一次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搜孤救孤》时,她的表演确实已臻炉火纯青,听她一曲,真是绕梁三日,余音犹存。苍劲的歌喉,醇厚的唱腔,使人感到回味无穷。

余叔岩于一九四三年病逝京寓,孟小冬远在香港,书长联挽之,联曰:
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学;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贽,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师恩师。

孟小冬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凌晨死于台湾,终年七十一岁,曾在上海戏校任教的张文涓,是她的传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4 17:47 , Processed in 0.07508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