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13|回复: 0

花间始祖温庭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1 16: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晚唐时期,已渐渐孕育着宋词的萌芽,虽然相传李白就写有《菩萨蛮》、《忆秦娥》等词,但是后人颇有争议,多认为是伪作。白居易虽然有明确版权的《长相思》、《忆江南》等,但是风格还是类似江南民间的一些曲词,真正作为宋词之滥觞,并对宋词影响深远的应该说是晚唐的花间派的词人了,而其中之首,就是温庭筠。  
原来看温庭筠的名字(温庭筠字飞卿)叫的倒像个美眉(江姐不是就叫江竹筠嘛),写的花间词也是软玉温香、艳丽媚人,以为温庭筠也是一个俊美如玉树般的风流才子,过着花前月下的小资生活。殊不知,温庭筠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很丑,有个“温钟馗”的外号,大家可以想想温才子的样子啦。唉,这才子到了晚唐,连相貌也不尽如人意起来,像王维那样“色艺又绝”的帅哥越来越少见了,像李贺啦、罗隐啦等据说都长的不怎么样。温庭筠一生也是坎坷困顿,屡遭磨难。说起来,相比盛唐,才子们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但是温庭筠的才气和盛唐才子比起来却丝毫不逊色,《唐才子传》说温庭筠“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看来温庭筠也是个天才型的才子,不但文笔好,而且音乐水平也高,甚至达到有弦就能弹的境界,其音乐造诣非同一般。  
温庭筠才华虽高,但脾性怪僻,不为世间所容,所以到处碰壁。温庭筠还有个外号叫“温八叉”,据说作那种当时考试的那种试题诗,叉手八次就能做成八韵四平八稳的律诗,真是神速。但温庭筠恃才狂傲,做完卷也不说就交卷走人(不知道唐代有没有进场后一小时内不允许交卷的考场规则),他就帮旁边搜肠刮肚无计可施的考生做题,据说“日救数人”。由于他无视考场纪律,一连落榜了十次。后来考试时,由于他“恶名远扬”有前科,主考官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让温庭筠单人单桌于帘前答题。温庭筠据说却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又违反了考场上禁止暄哗的纪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格监视,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被判了零分。此后,温庭筠就终生没有再参加过考试。说起来温庭筠这样屡次违反考场纪律,也可能是出于对当时考试制度日渐不公平的一种不满吧。  
温庭筠虽然没有了考试资格,但他的出色才华人尽皆知,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是个很好吟诗的皇帝,据说这位皇帝在未登皇位前和一位叫香严閒禅师的和尚联句,和尚说:“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唐宣宗答曰:“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续的好有气势。当时唐宣宗喜欢《菩萨蛮》词,宰相令狐绹自己不会做,也懒的做,就想起请温庭筠作枪手,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当然令狐相爷也不会少给了温庭筠稿费。但温庭筠这个人脾气古怪,不会曲意逢迎这一套,还是忍不住在某些时候说出来某某词是我写的。让令狐相爷好生难堪,于是令狐相爷渐渐不喜欢他。
《唐才子传》还说有次唐宣宗想出句“金步摇”一词,一时想不出合适的词来对仗,温庭筠想出来,他对以“玉条脱”,宣宗很高兴,马上给了他赏赐。 当令狐相爷虚心问他这个典故出于什么地方时,温大才子却毫不留情地教训了人家一通:“这个出自《南华经》,不是很偏的书(唐代信奉道家,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唐朝皇帝自认是老子后人,所以道家经典《南华经》应该是唐朝干部必读的书),相公你有空也多看点书吧。”这不是公然笑话人家令狐相爷是文盲吗?要是换个会来事的人,熟读《老狐狸经》的,肯定会说:“令狐相爷日理万“鸡”,一时想不起来啦,那天不是还是令狐相爷说起《南华经》里有这么个典故,小生就记住了呢。”如果这样一说,令狐相爷肯定心中大悦,偏偏温大才子书呆气十足,他以为自己学问高点,就能训学童一样地训相爷?所以温大才子日后日益撞墙碰壁是肯定的了。  
温大才子后来在惨痛的现实下终于明白自己办砸了事了,写诗自伤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唉,温大才子还是没明白,不是不该看《南华经》,是少看了《厚黑学》、《老狐狸经》之类的。  
以后温大才子的日子当然也不是很好过,后来温大才子流落到淮南,当时也六十多岁,这天晚上喝醉了酒,在路上碰上当时巡夜的兵卒,当时唐朝的某些地方是实行宵禁的,再者兵卒见温大才子穿得又破,长得又丑,也不像有身份地位的样子,倒像个没有暂住证的盲流,于是就对他毫不客气,还打了他几个耳光,把温大才子剩得不多的牙都打掉了,说来也真是可怜。要不说世人都愿意生官发财,不当官没有钱随便来个什么人都能欺负你一下,温大才子再八叉能成诗,知道“玉条脱”之类的典故,有用吗?还不如一个七品官职甚至几套光鲜的衣服让那些兵痞们见了点头哈腰地当大爷奉承着。温庭筠受了这口恶气后,自然也是气愤难平。后来正好令狐绹出任淮南的地方官了,温庭筠就去告状,结果令狐绹正记恨着温大才子哪,心中恐怕正幸灾乐祸呢,所以抱着一种“你活该”的态度,不但不处罚那个兵痞,还嘲笑了温庭筠一番。温庭筠大怒之下,就又跑到京师里托人上访告状。状没有告出什么结果,但却找了个机会得以当上了国子助教,主持了一回国子监考试。  
温庭筠当了主考,马上就别出心裁,“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也就说将所试前三十名诗文公布于众,大家一同评论,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杜绝了因人取土暗箱操作的不正之风。而且以温庭筠的性格,对于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温庭筠就引以为同道,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当政者一看,这不了得,温庭筠想“变天”呀,“事情现在开始起变化”,相爷杨收马上就进行了“拔乱反正”,将温庭筠撤职调为方城尉。这是压倒温庭筠的最后一根稻草,温庭筠没有走到方城就死去了。温庭筠悲剧演完了,这也说明唐朝这时候的社会和盛唐那样的社会很不一样了,盛唐时张旭、贺知章那样的狂放才子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而温庭筠却是在穷困落魄中从一次碰壁走向下一次碰壁,直到死去。  
但是温庭筠的诗才是无法扼杀的,温庭筠虽然以花间词闻名于世,但他也有好多诗句写的气势恢宏沉郁悲愤,和那娇滴滴的花间词迥然不同。看这首:《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有人说“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一联写的极为自负,这里的词客指陈琳,意思是说如果陈琳真有灵话也会知道有我温庭筠这一号人,大有“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意味。但是整诗品味起来还是觉得忧郁沉痛居多,和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不一样,也是和温庭筠的身世相关联的吧。温庭筠的这首经《经五丈原》也写的有自己的特点: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阴高压汉营春。天晴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以前像老杜、李商隐都写过凭吊诸葛亮的诗,但感慨主要是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而发的,而温庭筠这首侧重有所不同,辛辣地讽刺了谯周这样的卖国贼老臣的丑陋可恨(谯周是个卖国专业户,刘备入川时他劝刘璋投降,后来又劝刘禅投降)。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正是因为温庭筠看到晚唐政治日渐腐败,小人当权,奸臣显贵而发出的激愤之情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2-13 23:19 , Processed in 0.09662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