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是中国的特产。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是创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使用频率最高、最为鲜活、最富生命力的词汇。那么,追根溯源,状元到底是什么?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投状”,也就是报名。考试合格后,礼部又要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报呈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行复试,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状元之名,盖自此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第一都称状元。在中国科举制度的早期,曾设有许多科目,如果按种类分,则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而在贡举、制举、武举中,又分进士、明经、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等科目。在这诸多科目中,只有贡举中进士科的第一人称状元(武举第一称武状元),而制举、童子举的第一人均不称状元。所以说,状元是进士科第一人。 “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是指造士中学有所成的优秀者,是可以进用任职享受爵禄的士人。到隋朝大业年间才成为取士科目。 唐代所开科目,先后有常科、制科两大类九十多科。制科是皇帝因特种需要而临时设定的。对象是极少数的著名人物,加上科目、时间均临时确定,所以被视为“非正途”。常科有数十种,有些科目因条件特殊、生源有限(如秀才科、童子科),很快就停止了。只有明经、进士两科,几乎年年开设。此两科中,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数也少。但它以诗、赋、应用文写作为主要的考试方式,比明经考帖经、墨义更能显示应试者的才能,所以进士科最受尊重,影响也最大。尤其唐代,应进士举的被称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考中进士便是“登龙门”。史称:“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盛焉”。当时非常流行这样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既是说30岁明经登科年纪算是老的,而50岁考中进士依然属年轻。 唐代进士科兴盛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进士科每年取中的人数虽比明经少很多,大概在三十人上下,但后来位极人臣的进士常常十有二三,登显列的更是十有六七。一大批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裴度、王维、刘晏、王勃、陆贽、张九龄、房玄龄、柳宗元、柳公权、韩愈等。在社会上的影响面极大,以至于“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朝宰相薛元超曾感叹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五姓皆为当世第一高门大户,有崔、卢、郑、王、李)。连唐宣宗也对进士爱慕不已,在宫廷之中赫然自题“乡贡进士李显龙”。 北宋初年,曾以状元高居第一而称榜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科举殿试制度后,科举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遂称解试第一人为“解元”,省试第一人为“省元”,殿试第一人为“状元”。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称状元为进士第一人虽始于唐代,但从唐代一直到辽代,状元还只是个俗称,是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通俗称谓。文人学士也偶尔用之,并不是朝廷的名文规定,在金榜和进士题名碑上,只称“第一甲第一名”。直到朱元璋上台,建立大明王朝后,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专称。据《明史·选举志》记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自此,状元、榜眼、探花之名才有了正式的名份。清朝承袭明制,状元即一甲第一人,一甲第一人即为状元。此称谓一直用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前,相沿不改。 五百名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
绿袍乍著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
龙作马,玉为鞭,花如罗绮柳如棉。
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 这是宋人写的一首《鹧鸪词》,又称《少状元词》,是对少年才子大魁天下,平步青云的赞誉。清代有人模仿它又写出一首《老状元词》: 三百名中第一人,宫花斜插二毛侵。
丹墀独对三千字,阊阖惊看五色云。
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
时人莫讶登科晚,自古龙头属老成。 头上虽已“二毛”斑白,但仍然获得“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的殊荣。看来这状元无论年轻与年老,始终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亮点。 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很多名目繁多的庆贺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长安城东南曲江岸边的杏花园内举行的曲江赐宴,又称“杏花宴”。当时正值杏花盛开,因此杏花又被称为“及第花”。还要选新科进士中最年少英俊的人充当探花使或叫探花郎,骑上高头骏马,踏遍整个长安城的大小名园,采摘早春的鲜花,所以孟郊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曲江宴上,还要请教坊派乐队演唱助兴。据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甚至连皇帝也“御紫云楼,垂帘观焉"。 除曲江赐宴外,唐代新科进士还要在大雁塔上题名留念,这也是令人羡慕不已的殊荣。大雁塔又名慈恩塔,为当时京城西安的最高建筑。新进士登塔远眺,然后刻名留念。难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28岁考中进士后洋洋得意的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曲江游宴,雁塔题名,进士、状元的风头出尽。所以民间才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人生最大喜事,文学作品中更是大肆渲染“中状元、选驸马",似乎状元是驸马的首选。考各朝科举,在有姓名、事迹可查的600多名状元中,真正的状元驸马,仅有一例,即唐宣宗的万寿公主嫁给了状元郑颢。这个唐宣宗就是“乡贡进士李显龙",由于他十分爱慕进士,就想破例从进士中为自己的女儿选一位驸马,于是宰辅白敏中极力想促成好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便看中了状元郑颢。本来郑颢已有婚约,是著名氏族卢氏家的一位千金,郑颢考中状元后还未来得及操办婚事,却被白敏中中间插了一杠子。尽管宣宗对他格外优待,但郑颢的心里一直不快,又不好向宣宗和公主表露,只好向媒人白敏中发泄,一有机会就给白敏中颜色看。一次,白敏中向宣宗诉苦,宣宗打开一个大箱子给他看,说:“这里都是郑颢弹劾你的奏章,已经满满一箱子了,我知道其中原因,所以都压下来了。"郑颢自娶了万寿公主后,婚姻并不幸福,公主根本不理睬父亲“宜从士人礼"的诏书,在郑颢重病之际,竟然撇下丈夫,到慈恩寺看戏取乐,宣宗生气的说:“我怪士人不欲与我为亲,良有以也。" 宋朝时,争抢进士的热度依然不减。放榜当日,公卿有女待嫁者凌晨即驾车前往“金明池上路",这是新进士赶赴琼林宴的必经之路。新进士经过时,各家争相选人。当日得中东床之选者,往往十之八九。王安石曾写诗道:“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因唐宋及第进士皆穿绿袍,世号“绿衣郎"。 状元荣耀不仅享有“大魁天下”、“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美誉,还有许多名目,如宋代状元蔡齐及第后,真宗见他“堂堂英伟、进退有法”,非常高兴,特诏命给金吾卫士七人清道。不久又专门下诏:“自今第一人及第,金吾给七人当直,许出两对引喝。”不仅如此,由于状元及第后不久即可成为朝廷重臣,平步青云。因此“每朝廷传胪第一,则公卿以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不可过,至有登屋下瞰者”。难怪北宋著名文学家尹洙赞叹:“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状元大魁天下就有了荣誉和地位。宋代时,已有特赐状元袍笏,七名宫廷卫士护送回府及在家乡建状元坊等宠遇。不过状元殊荣更表现在授官上,唐至北宋初期,状元授官都不高,但从北宋前期起,授官就明显高于众进士,而且多入翰林院。明清两代,新状元照例授从六品的翰林修撰,又因翰林为皇帝近臣,升迁至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在本书收录的600多名状元之中,即有80多人位至宰辅,所以翰林又有“储相”之称,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叹实不过分。 状元尽管名闻天下、荣耀倍至,但状元并不就是天下第一,很多天下第一的人也都不是状元。诸如杜牧、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朱熹、司马光、欧阳修、张居正、王守仁、曾国藩、张之洞等等。但状元中却也产生了不少名臣贤相、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等,他们中比较著名的有唐朝郭震、张九龄、娄师德、王维、柳公权,后汉王溥,宋朝张九成、张孝祥、吕蒙正、王十朋、陈亮、文天祥,明朝商辂、康海、杨慎、吴宽、焦?,清朝毕沅、王杰、翁同騄、孙家鼐、洪钧、陆润庠、张謇等。尤其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当然状元中也有败类、奸臣,如宋朝留梦炎、明朝周延儒等。 以上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在本书中都有程度不同介绍,此不赘言。 总之,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需要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