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08|回复: 0

杨禄禅赴京授拳考(路迪民 赵廷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6 21: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式太极拳祖师杨禄禅赴京授拳的历史,是杨式太极拳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主要一条,就是杨禄禅在瑞王府(或端王府)授拳之说,拳界对此还出现一些不同看法。近年来,我们就杨禄禅赴京授拳的历史,特别是瑞王府授拳之说,翻阅《清史稿》及《爱新觉罗家族全书》等资料,对杨禄禅赴京授拳的脉络及瑞王府授拳之说法,进行了详实考证,诚望同道不吝赐教。
杨禄禅进京原委
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中记载:京西有富翁,庄宅如城,人称为小府张宅,其人爱武,家有镖师三十余人,性且好学,闻广平府杨禄禅名著,托友武禄青者往聘。及请至,张见其人瘦小,身未五尺,面目忠厚,身衣布衣,遂招待其礼不恭,宴亦不盛。禄禅先师会意,遂自酌自饮,不顾其他。张不悦曰,常闻武哥谈先生盛名,不知太极能打人乎?禄禅知谦不成,遂曰:有三种人不可打。张问为何三种?答曰:铜铸的,铁打的,木作的,此三种人不容易打,其外无论。张曰:敝舍三十余人,冠者刘教师,力能举五百斤,与戏可乎?答曰:无妨一试。刘某来势猛如泰山,拳风飕声,临近,禄禅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拍之,其人跌出三丈外。张抚拳笑曰:先生真神技矣。遂使厨夫重新换满汉盛宴,恭敬如师。遂留禄禅在张家教拳。
这是杨家关于杨禄禅进京的最具体的记载。其中,武禄青当为武汝清之误,武汝清(1803-1887),武禹襄的二兄,时任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早年曾向禄禅问艺,因而张家让他邀请禄禅也是自然的事。赵斌、傅锺文著作中关于杨禄禅进京的记载,皆与此说相同。新的《永年县志》,也记载了杨禄禅由武汝清介绍到张家,并击败护院武士的故事。
吴图南先生的《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4年出版),说武禹襄为报私仇,怂恿杨禄禅打死了永年南关一个和尚,为了避祸,武禹襄通过哥哥武汝清,把杨禄禅父子三人介绍到北京开设酱园的张家教拳。并说张家主人叫张凤歧,排行为四,身体肥胖,人称张四胖子。此说关于武汝清介绍杨禄禅到张家教拳的叙述,和杨家记载一致。但是,杨禄禅打死和尚之说,恐属误传。
杨禄禅进京的时间,杨振基老师在《杨澄甫式太极拳》中说:我曾祖父四十岁以后,经人举荐到北京教拳。按虚龄,杨禄禅四十岁为1838年。武汝清是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进士,到刑部任职可能还要等几年,所以,杨禄禅首次进京到张家教拳,大约在1845年左右。
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编写的《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在《永年太极拳大事记》中写到:1854年,杨露禅经同乡武汝清介绍,到瑞王府教授太极拳。此说关于杨禄禅进京的时间、地点,均需商榷。1854年,作为杨禄禅进京到张家教拳的时间,显得有些晚;作为杨禄禅进瑞王府的时间,又显得早了,因为载漪此时尚未过继到该府(见后述)笔者问过该书主编,这一条是怎么得来的?他说是有关同志根据杨班侯的年龄推算而得。班侯1837年生,进京时十七岁,正好是1854年(该书《杨式太极拳渊源和发展》一文,有杨班侯随父进京时,他还是个十七岁的孩子之语)。这种推算,显然把杨班侯进京杨禄禅进京混为一谈,也把杨禄禅到小府张宅教拳和到瑞王府教拳混为一谈了。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记载的杨禄禅到小府张宅教拳,并未提及携带儿子。吴图南先生说武汝清把杨禄禅父子三人介绍到张家教拳,也不准确。班侯、健侯进京和杨禄禅进瑞王府,都是禄禅晚年之事。
《中华武术》1984年1期《北京杨派太极拳的起源》一文,说障王府家人在同治五年(1866)到永年收租时,听说杨班侯武功过人,将杨班侯邀请到惇王府教拳,同时让一个叫广科的人,安排杨班侯在北新桥香饵胡同设场教拳。后因太极拳柔软无力,不为人们认识,从学者逐渐散去,杨班侯被迫返回故里。杨禄禅觉得可惜,遂亲自赴京(约1868年),从此使太极拳在北京广为流传。按这种说法,杨禄禅进京已经虚龄七十,恐怕难得杨无敌之美称而闯天下了。
此外,有人说杨禄禅打死了人,逃到北京,被小府张家聘为教书先生,后来因为帮助张家打败了土匪,露出武功,才开始教拳。或者说杨禄禅先被武汝清介绍到瑞王府教拳,后来才到张家教拳。还有人说京都德胜镖局丢失了瑞王府的镖银,请杨禄禅赴京打败了对手,夺回了镖银,名震京华,后被瑞王府聘为拳师。甚至有人说是杨禄禅带班侯给瑞王绵忻教拳。瑞王绵忻(18051828)去世时,班侯尚未出生,何谈进京?这些说法都比较间接,与杨家记载不符,不再一一引述分析。
综上所述,还是杨澄甫先师之说具有较多印证,比较接近事实。
杨禄禅在京授拳诸说
杨禄禅进京后,除了在张家授拳外,还在何处教拳?说法就更多了。不过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在民间设场教拳;
2.任旗营武术教师;
3.到各个王府受聘教拳;
4.担任保镖之类任务,有人说杨班侯还参加过抵抗英法联军的战斗;
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但要找到原始记载并排列出很具体的时间顺序,因为资料有限,恐怕很难办到了。
关于杨禄禅到王府授拳,有以下几种说法:
1.到瑞王府授拳;
2.到端王府授拳;
3.到悖王府教拳;
4.到时贝勒府给贝勒之子时绍南和武状元岳柱臣教拳;
5.到淳王府给淳郡王载治教拳。
其中,传说最多的是杨禄禅父子到瑞王或端王府给载漪教拳。此说过去似为定论。1990年,吴文翰先生在《武魂》第3期发表《杨禄禅进京教拳始末》一文。据有关资料,初步肯定杨禄禅约于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初年间(按即1845-1851年),经乡友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先在京西富户小府张宅任教。后于咸丰五年前后,到旗营充当武术教习……同时,王公贝勒及其子弟亦多从受业,其中佼佼者有时绍南、岳柱臣等。同治五年,应聘到端王载漪府教拳,弟子有王兰亭等人。我们认为,吴先生的很多分析是有价值的。
但是,吴先生在《太极》杂志1997年第2期又发表《对杨禄禅若干史料的分析》一文,对上述看法有所改变。他先否定了《永年太极拳大事记》中1854年杨露禅经同乡武汝清介绍,到瑞王府教授太极拳之说,原文是:
据《清史稿·列传·诸王七》载:嘉庆帝第四子绵忻于嘉庆二十四年(1820)被封为瑞亲王(即瑞王),道光八年(1829)七月毙。子奕约袭郡王,道光三十年(1851)五月毙。无子。直到咸丰十年(1861)才命惇亲王次子载漪过继给奕约为子,袭贝勒。1854年奕约已死,载漪尚未过继入府,武汝清介绍
禄禅到瑞王府去教哪位?
按:瑞亲王绵忻之子奕约,袭爵后改名奕誌,本篇下文采用后者。此外,吴先生把清朝年号的公元年全部多算了一年,嘉庆二十四年应为1819年,道光八年、三十年分别为1828、1850年,咸丰十年应为1860年。但昊先生的分析理由是正确的。如前所述,《永年太极拳大事记》所载杨禄禅进京的时间、地点,都有问题。
然而,吴先生却进而根本否定了自己关于杨禄禅进瑞王府给载漪教拳的看法。他说:
我过去在文章中曾经谈过杨禄禅曾经教过瑞王载漪的话,看来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我写那些文章时,尚未读《清史稿》等书……说禄禅入瑞王府教瑞王也是与史不合。因载漪于光绪十五年(1889)才被加郡王衔,光绪二十年(1894)才进封端郡王,禄禅已死22年矣。
于是,广泛流传的杨禄禅瑞(端)王府授拳说,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两代瑞王和两任端王
这里从清朝宗室的封爵制度说起。
作为大清统治集团的爱新觉罗家族,是一个特权家族,其主要成员都要受到皇帝的封赐,后代子孙还可以承袭先人的爵位。清王朝宗室的封爵共分12个等级,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据光绪《宗人府则例·卷二十》,亲王俸银每年10000两,俸米5000石(一石为十斗),郡王是亲王的一半,贝勒是郡王的一半,奉恩将军俸银只有110两,俸米55石。
承袭爵位有两种情况:一种(多数)是按辈递降承袭,父为亲王,子尤殊功则1人袭封郡王,孙无殊功则1人袭封贝勒,余类推(承袭某爵位之后,还可按其功劳逐渐晋升爵位)。另一种是按原爵位世代承袭,即所谓世袭罔替,俗称铁帽王(清初有八大铁帽王,后来又有4个)。由此带来一个特殊现象。嗣子问题,给无子的去世者过继一个侄儿做嗣子嗣子主要不是为了继承烟火,而是承袭爵位。嗣子如果因罪责被夺了爵位,则归回本宗,可能再由他人过继承袭。
下面再看瑞(端)王一支的封爵和承袭情况。
第一代瑞王,名绵忻(1805-1828),是嘉庆皇帝颐琰第四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封和硕瑞亲王,道光八年(1828)去世,年24岁。有子1人。
第二代瑞王,即绵忻之子奕誌(1827-1850),道光八年(1828)承袭瑞郡王。也就是在其父去世后(虚两岁)就承袭了爵位,按例降了一等。但奕誌也和父亲一样,只活了24岁,无子,爵位暂空。
第三代瑞王,即载漪(1856-1922),他本是惇郡王奕的次子(奕誴又是绵忻的胞兄绵恺的嗣子,袭惇郡王)。咸丰十年(1860),载漪奉旨过继给奕誌为嗣,爵位按例再降一等,袭贝勒。光绪十四年(1888),加郡王衔。二十年(1894),授为御臣,进封瑞郡王,因为以述旨误(因为把圣旨写错了),将写成,于是将错就错,遂称端郡王。也就是说,第三代瑞王,就成了第一任端王
端王载漪很受慈禧太后器重,慈禧把亲侄女嫁给他,给载漪的儿子溥儁赐号大阿哥,企图过继给光绪皇帝,并取代光绪。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时,载漪支持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议和后被列强视为祸首,罢任夺爵(归宗),遣戍新疆。
载漪归宗后,1902年6月,醇亲王载沣的胞弟载洵(1885-1949),奉旨过继奕誌为次子,先袭贝勒,1908年加郡王衔。他实际是替代了载漪,仍可算作第三代瑞王,也可说是第二任端王。
瑞王(或端王)一支的入嗣和承袭关系,如下表所示。其中,带方框者为已经过继到别支的人名,下划波纹线者为过继的嗣子,括弧内所写的爵位,是初次受封或承袭的爵位,后来的爵位可能有晋升。
从上述情况可见,所谓瑞王(亲王或郡王),从1819年绵忻受封到1850年奕誌去世,是存在的,此后到1888年的38年间,该府无。1860年载漪入嗣,先袭贝勒,1888年始加郡王衔。所谓端王,是1894年以述旨误才出现的。
杨禄禅瑞王府授拳说能否成立?
那么,如果说杨禄禅向瑞(端)王授拳,可能教谁呢?从时间看,绵忻和载洵断无可能。若杨禄禅1850年之前人瑞王府,奕誌有可能从学。从前述分析可知,杨禄禅赴京先在张家教拳,进瑞王府较晚,奕誌学拳,似无可能,拳界亦无此说。至于载漪,他在1888年加郡王衔或1894年作端王时,杨禄禅早已逝世,所以载漪作为端王向禄禅学拳,确实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能否由此说,杨禄禅进瑞(端)王府授拳之说不能成立呢?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如果避开一个字,载漪作为贝勒身份,有没有可能向杨禄禅学拳呢?完全有可能。载漪1860年人嗣瑞王府,袭贝勒,距杨禄禅去世(按1872年计,实际可能较晚,见后述)还有12年。问题是,人们可能把杨禄禅给贝勒载漪教拳,说成是进瑞王府端王府端王载漪教拳。只要注意人们的语言习惯,并且考虑到王府的建造规格,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一,人们习惯把一个地方的早期称谓长期延用下去。既然载漪人嗣的祖父、父亲都是瑞王,此后即使无,人们也会长期把该府称为瑞王府。所以把杨禄禅到贝勒载漪的府上教拳,说成到瑞王府教拳,就不足为奇了。
更重要的是,清廷的王府,都按爵位有严格的建造规格。据《爱新觉罗家族全书》载,崇德年间规定,亲王府,台基高一丈;郡王府,台基高8尺;贝勒府,台基高6尺等等。顺治九年又规定,亲王府,门5间;郡王府,门3间等等。瑞王死了,府第还在,规格也未变,仍然是名符其实的瑞王府。载漪入嗣,爵位是贝勒,住的却是瑞王府,府第名称主人爵位有了差别。因此,说杨禄禅到瑞王府给(贝勒)载漪教拳,一点也没有错。
第二,人们也习惯把一个地方的后期称谓用于前期,并把一个人的后期身份用于早期。比如说杨禄禅1799年生于河北永年,大家都明白,也不算错。但河北省是1928年才改的名字,此前一直叫直隶省。载漪若以贝勒身份向杨禄禅学过拳,后来进封端王,其府第变为端王府,人们说杨禄禅进端王府端王载漪教过拳,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载漪作为贝勒身份向杨禄禅学拳的可能性不能否定。如果如此,杨禄禅进瑞王府授拳之说,把瑞王府纯粹作为一个府第的名称,并没有问题。杨禄禅给端王载漪授拳之说,也符合中国人正常的语言习惯。不能因为载漪当时尚未封
,就认为杨禄禅到瑞(端)王府教拳的种种说法不能成立。
吴文翰先生的《杨禄禅进京教拳始末》,对杨禄禅端王府授拳一事,只引用了王培生先生口述一例。其实,此说是多渠道传下来的,下面再提供几个重要资料。
瑞王府授拳说的印证
1.吴图南先生的记述。
前面提到吴图南先生的《太极拳之研究》,对杨禄禅赴京授拳轶闻讲述甚多。他不但讲到杨禄禅经武汝清介绍到张四胖子家教拳的故事,也讲到杨禄禅给载漪教拳之事。值得注意的是,吴图南明确指出杨禄禅是进端王府贝勒载漪教拳。这里的端王府是把后期名称用到了前期,而载漪的贝勒身份是明确的。吴图南还说,多罗淳郡王府的载治,得知杨禄禅向张凤歧和载漪教拳之事,也要请杨禄禅教拳,父子三人便在三家轮流传授。载治(18351880),奕纪第五子,奕纬(道光皇帝长于)嗣子。从年龄看,他比载漪大21岁,正好可得杨禄禅之传。吴图南还说他和载治的第五子溥侗18711952)相处几十年,常听他谈起杨禄禅父子的事迹。
2.吴派太极的其它记述
吴公藻先生的《太极说法》载:此书乃先祖吴全佑君拜门后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在我家已一百多年。其中,端芳亲王当为端郡王之误。《吴家太极拳史》载:清同治年间,宗师杨禄禅,聘于端王(载漪)府,教授太极拳,端王待之甚厚,礼仪有加。多年后,端王谓宗师曰:小王待师可谓甚厚,何无优秀学生,以为我用? 全佑、万春、凌山向禄禅学拳,有说在端王府任护卫之时,有说在旗营任军职之时,有说在旗营任职,在端王府学拳。凡此种种,已无法作出定论。
3.李派太极的记述
李派太极,是杨派太极的重要分支。其创始人李瑞东得传于杨禄禅的高足王兰亭,又得江南派甘淡然之传。《武当》1989年第3期雍阳人先生的《太极李派崇武当》载:咸同年间,露禅师进京以授拳为业。同治七年在京都旗营教拳。时旗营为端王载漪统率,露禅师常至端王府向端王传授太极拳。端王府有一总管,名永泰,号兰亭,亦从学。露禅师收王兰亭为徒。后将太极拳之真谛,口诀心法以及拳谱、宗谱尽传王兰亭。故兰亭之技为佼佼者。 《武当》1994年第5期,又有雍阳人先生的《李派太极拳谱文献三篇》,其中的王兰亭《序》记载,他于戊辰岁……拜在杨禄禅先生门下,受教七载。此《序》写于同治十三年(1874),通篇未提杨禄禅逝世之寺。雍阳人先生说,李瑞东还在一篇《序》中记载了王兰亭的说法:老师已于光绪初年逝世矣,这对研究杨禄禅的逝世时间也有重要价值。
李派资料,再次证明杨禄禅向载漪授拳之事。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杨禄禅进瑞王府教拳的具体时间。王兰亭说的戊辰岁,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载漪当时13岁,学拳练武正是时候。王兰亭是否为瑞王府总管,姑且不论。杨禄禅进府之日,亦即王兰亭学拳之时。据说杨禄禅向载漪授拳时,常以王兰亭为靶子进行示范。
4.府内派太极的记述
府内派太极,也是杨派太极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流传于保定。据保定传人讲,此拳是由杨禄禅的高足富周所传。富周传其子富英,富英传萧公卓(1887-1979),萧传翟英波、马原年等人,保定市太极拳学会会长王喜禄,即为翟英波先生弟子。翟师弟子李正,近年在珠海致力于府内派太极拳的推广。王喜禄、李正,又是我们在赵斌门下师兄弟,2002年9月,我们曾到保定访问,见到了翟英波、马原年老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更多情况。 府内派太极的拳架、功法共有10套,据说是杨禄禅在瑞王府向富周、王兰亭同时传授的,所以李派太极的某些功法和府内派有共同之处(或言府内派有些功法来自李派,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富周是满族,也是瑞王府总管,武功很好。相传杨禄禅进府后,富周把府前的拴马桩一脚踢倒,向杨禄禅示其功力。但与杨禄禅相较,则屡屡失败,遂拜在禄禅门下,杨禄禅倾囊相授。该派还有一个说法,杨班侯对杨禄禅向富周、王兰亭尽传其艺不满,要收拳,富周、王兰亭答应以后不再传给他人,这也是府内派长期隐密的原因。府内派虽然面世较晚,但其传承关系清楚,拳架丰富实用,且有李派佐证。值得注意的是,在杨澄甫的弟子陈微明所著《太极剑》中(见《陈微明大极拳遗著汇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还介绍了杨班侯一位弟子富二爷及其回忆。陈微明说:杨班侯弟子,至今惟有陈秀峰及富二爷二人……富二爷住东城炒面胡同,余闻澄甫先生言,及往访之,年七十余矣,气态若五十。其子年过五旬。但富二爷对陈微明说:吾虽为班侯先生弟子,未能传先生之技,盖不练者已四十余年。富二爷还给陈微明讲述了杨禄禅、杨班侯若干轶事,特别说杨禄禅去世时,他当时十九岁,禄禅停灵于齐化门外某寺内……灵寝停于西厢内,吾师及健侯师叔,宿西厢套间内,予亦随侍焉。陈微明是受杨澄甫之托去找的富二爷,《太极剑》出版于1928年,杨澄甫尚健在,故而陈微明之说决非虚构。李正先生说,陈微明所述的富二爷,就是富周的儿子富英。他不讲富周向杨禄禅学拳之事,只把自己排在班侯名下(辈分也对),又说40年未练,似有隐情。
我们认为,从陈微明的记载可见,富二爷确实是杨派太极重要传人,在没有资料说明富二爷另有其人之时,说他是富英,并作为府内派之说的佐证,是有道理的。富二爷说杨禄禅去世时,他随侍焉,说明富家学拳正置禄禅晚年,与李派、府内派之说在时间上一致。
惇王府授拳说之来历
伴随着对于瑞(端)乇府授拳说的否定,出现了一个杨禄禅惇王府授拳说。
音dūn(吨)。第一代悼王,是嘉庆皇帝的第三子绵恺(1795-1838),嘉庆二十四年(1819)封悖郡王,道光帝继位后晋封惇亲王,有一子,5岁殇。第二代惇王,即绵恺的嗣子、端王载漪的生父、道光帝第五子奕淙(1831-1889)。其人外貌粗拙,自幼不拘小节,放荡不羁,道光帝不喜欢。道光二十六年(1846),奉旨过继给惇亲王绵恺为嗣,袭惇郡王,咸丰五年(1855)降为贝勒,六年复封惇郡王,继而进封亲王,后来又降复封。载漪是奕淙的次子,咸丰十年(1860)过继给瑞王奕誌为长子。
杨禄禅惇王府授拳之说,听说在网上首先出现。我们一查,果然有署名老熊的一篇文章,题为《关于太极拳历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作者是李派太极传人。文章说,据他最近的考证,杨禄禅父子进入的王府不是端王府而是惇王府。为什么?他从《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得知,惇亲王奕誴之次子载漪是在十五岁时,也就是同治十年被过继给瑞郡王奕誌,并袭贝勒……所以,杨禄禅先生被请进端王府教拳在逻辑上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并且由于是谐音,所以后人把误传成了端
同治十年,即1871年,杨禄禅虚龄已73岁,临近逝世,此时进端王府教拳,确实在逻辑上根本不能成立。然而老熊先生在这里犯了个大错误,他把载漪过继的时间咸丰十年(1860)误认为是同治十年,推迟了11年(史书写帝王的历史,常常只写x年,不写年号)。由此发现逻辑错误,再根据谐音发明了一个悖王府教拳说,也就是杨禄禅在载漪的生父奕誴的府上教拳。老熊还借题发挥,说李派太极也由于谐音把王兰亭误传为端王府总管,实为惇王府管事官;是王兰亭把杨禄禅请进惇王府教拳的;端王载漪过继前(在惇王府)并没有跟杨禄禅父子学到什么,后来成为李瑞东先生的递帖弟子云云。这一切无根据的发明,显然都是由读史的错误引起的。
初步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杨禄禅进京的历史,可以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杨禄禅大约在1845年左右,经同乡武汝清介绍,进京先到小府张家教拳。
2.杨禄禅进京后,还受聘到各王府教拳,并担任或兼任旗营教师,或在民间设场教拳。但其授拳的具体时间顺序,已经难于搞清了。
3.端王载漪初封贝勒时,曾聘杨禄禅进府授拳。因为他继承了两代瑞王,其府第为瑞王府,所以人们说杨禄禅到瑞王府教拳。后来载漪受封端王,人们也可能说杨禄禅到端王府端王载漪教拳。这些说法,都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4.杨禄禅到瑞王府授拳的时间,大约是同治七年,即1868年,直到去世。其子班侯、健侯也随父授拳。从学者除贝勒载漪外,尚有瑞王府总管富周、王兰亭及护卫全佑、万春、凌山等(有些人的职务可能不准确)。
5.杨禄禅在京授拳时,从学者还有时贝勒之子时绍南、武状元岳柱臣、淳郡王载治等。
6.杨禄禅惇王府授拳的说法,属于误传或个人猜测,矛盾较多,不能成立。
7.杨禄禅逝世的时间,最早为1874年。已往关于杨禄禅1872年逝世之说,应予改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8 04:38 , Processed in 0.08865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