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49|回复: 0

大槐树:凝聚力的民间符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8 11: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绵延数千年没有发生大的断裂,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这与埃及、印度等同样的文明古国相比,尤其突出,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内部超强的凝聚力和调适性。其内在原因之一,可以归结为“根祖情结”,“慎终追远”、“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集体心理。
  当然,这样的观念意识,也需要外化为更直观的形象符号,以便各时代、各阶层的人士,都可以简便地予以认同,甚至内化成接近本能的象征。比如黄帝、炎帝、孔子等民族始祖或文化英雄,就是这种象征符号的典型代表。不过,上述符号都是经过知识精英着力提倡、皇家宫廷权威钦定了的,尽管它们是上下同享的,毕竟早已成为了国家符号,其祭典历来也都由官方主持,其过于伟大的身份,与广大民众的情感还是有些距离的。
民间同样会制造自己“根祖情结”的象征符号,虽然多数的影响力只限于比较狭小的地域,偶尔却也有覆盖广远的秀异分子,比如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
南等处,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洪洞县志•舆地志》

  在大槐树下有一段真实的迁民历史。根据正史文献以及方志、家乘、谱牒、地方碑文等民间文献综合考察,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开发边疆,其中以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大约50年间为其高潮。因元末明初战乱以及不久之后的“靖难之役”,长江以北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形成地广人稀之势。而山西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风传统,未受到战乱的重大影响,人口众多。明政府制定“狭乡迁宽乡”的迁民政策,据现存资料可知,在50年内一共从山西迁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山西地区又以平阳府(今临汾市)迁民最多,迁民地址即在原洪洞县广济寺外大槐树下。据民国六年修撰的《洪洞县志•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这次迁民活动覆盖面极广,直接涉及到全国18个省(市),500个县(市),共涉姓氏812个,包括汉、回、蒙古等多个民族。此后,随着移民后代的继续迁徙,目前包括港澳台在内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华人聚居区均有大槐树移民后裔。
  洪洞县历史上这么多次迁民,他们来自各个乡村,为什么都要以大槐树为纪念地呢?因为那是第一代迁民对故乡的最后一瞥。随着年代久远,移民后裔逐渐淡忘了具体的乡里村名,都把大槐树认作祖先的家乡。后来,很多不是洪洞县的山西迁民后裔,也都称自己是从大槐树出来的;甚至,很多因为各种原因不知祖籍或不便明言籍贯的人士,都会随口说是洪洞县大槐树下人……可见,大槐树已经成为了超越地域的同根共祖的象征符号,所谓“五百年前是一家”,在此有了最合适的对应。
  几百年来,迁民后裔们用各种方式虔诚地维系着这一象征符号,主要表现为——

  一、衍化出丰富的迁民传说以不断“重现”迁民情景。

  这些传说又可以分为两个部类:(一)关于洪洞大槐树的迁民传说。主要包括迁民历史的传说记忆,比如哄骗不愿迁民的人到槐树下集合,然后强行押解迁徙;迁民过程中形成了复形小脚趾的人种特点以及大小便喊“解手”(因为手被捆住了)之类的俗语等等。(二)移民外乡后的历史以及怀乡传说。比如传说牛姓从大槐树迁徙河南时,父亲将一口铁锅打破成三块,分给三个儿子,三子各生六个儿子,形成河南十八处牛姓,他们自称“打锅牛”等。

  二、以方志、家乘、谱牒、碑文等民间文献形式将迁民历史文字化。

  出于认祖归宗的信念,移民外乡之人很多都留下了各种文字记录,它们主要以家乘、谱牒、碑文的形式流传下来,各地方志也多有记载。经过洪洞县大槐树迁民遗址文物管理所多年的搜集征募,已经发现了120多个姓氏的相关文献,它们都认洪洞县为其祖先故乡,感念不忘。

  三、最重要的是回到大槐树下进行祭祖活动。

  这是追念祖先最传统的实践,尤其到了清明时节,各地返回大槐树下寻根问祖的络绎不绝,他们并没有繁复的活动,但是通过跪拜、焚香、献供之类简单的仪式,一样表达着饮水思源的拳拳之心。在祭祖之后,很多人会折一小枝槐树,或者带一点泥土,甚至还有带一个瓦罐来、在大槐树前摔成碎片带回去分给不能前来祭祖的移民后代的。很多移民后裔都传诵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所谓“老鹳窝”,是指当时大槐树上有很多很大的鹳窝,迁民走很远也能看到。而现在,很多移民后代甚至把大槐树、老鹳窝当作祖先的村名了。

  其实,迁民时的那棵大槐树在顺治年间即被洪水冲没了,大槐树边上的那个广济寺也早毁于兵燹。然而迁民后裔们照样年年回来,在大槐树的附近举行祭祖活动。这一方面充分显示了根祖情结的深厚底蕴,另一方面对于习惯于将内心情感外化成直观符号的人们来说,毕竟是有所缺憾的,于是就有了一段重建大槐树迁民遗址的动人历史。
  鉴于洪洞县民间祭祖活动的长期兴盛和祭祖现场的简陋不堪,民国初年,为宦山东的洪洞人景大启起愿兴建大槐树纪念处,因资金不足未及成功。此时适逢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军卢永祥部在晋南攻打革命军,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但是到了洪洞县,却秋毫无犯,因为这些兵士大多来自河北、山东一带,他们认为自己是洪洞后裔,反到大槐树下祭拜献供,这再次反映了大槐树的深远影响。洪洞人民躲过这次劫难,更相信是大槐树的庇护。此时已回乡的景大启又联络很多同里士绅商人,集资修建了广济寺经幢、碑碣亭坊和茶室,一个以大槐树(据说是原来大槐树的二代子树)为中心的迁民遗址纪念处就此落成,延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洪洞县人民政府受到民间移民祭祖活动的巨大感染,从1983年开始陆续修缮、新建迁民遗址纪念地的建筑设施,更于1991年4月1日至10日,在几百年来民间祭祖活动的基础上,由政府主持举办了首届“寻根祭祖节”,受到当地居民以及外地移民后裔的热烈响应,各方前来祭祖的人士超过5万之众。更为神奇的是,当地传说,“寻根祭祖节”期间,有数万只小鸟云集大槐树祭祖园上空,它们节始即来,闭会即去,不知从何而来,向何处去,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是祖先英灵的化身重回故乡。此后,该“寻根祭祖节”每年举办,节期不变,并以4月5日清明节为主祭日,来宾参与范围逐年扩大,海内外移民后裔踊跃响应,小鸟们也每年如期而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9 05:42 , Processed in 0.07456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