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22|回复: 0

武术器械大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1 1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刀  

中国武术中最常用的器械,有人把刀列为十八般兵器之首。据出土石器推测,在旧石器晚期已有石刀出现。以后,人类又制造了骨刀、角刀、陶刀,主要作为生产工具,同时也是防御野兽袭击的武器。中国殷商时代已有专作为兵器的铜刀,短的不及20厘米,可佩系身上,长的可绑扎在木柄上,作为大型战刀。以后,随着铁器的使用,刀的作用越加显著。到了汉代,刀已经成为战场拼杀的重要兵器,士兵临阵,“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是小矛)”(《史记·匈奴列传》)。用刀可攻可守,灵活锐利,在战斗中能发挥巨大作用。平时,它也是帝王战将经常随身佩带的防身武器之一。
刀的种类:刀的种类很多,据宋代《武经总要》和明代《三才图会》等书记载,仅长柄铁刀就有屈刀、掩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二郎刀等多种,其形状皆与近代武术练习中的大刀、双手带(朴刀)近似 (图1大刀)。除长柄大刀外,还有一类单手使用的短刀,明代称为手刀。现代武术中的短刀有单刀、双刀、砍刀、马刀、九环刀等等。尽管武术刀种类很多,但在构造上大体都包括刃、背、尖、盘、柄五部分。刀刃,是刀的锋利部分,多呈外凸的弧形,有劈、砍、斩、抹等多种击法。刀背,是刃的对边,较宽厚,多呈弧形或波浪形,可作挑、挡、搅、挂等各种防护、反攻的动作。刀尖,是刀的前尖,大多用于扎、刺、撩、崩等刀法。刀盘,即握手前面的圆盘,起护手作用,也叫护手盘。刀柄,是握手部分,长短不一。武术中的短刀属于短器械,刀柄很短,单手持握,柄的后面常系两块彩绸,称为刀彩,舞动时,可以生风添色。两手使用的长柄刀,属于长器械,练习时,双手持握。除上述常见者外,还有一些多尖、多刃特殊形状的刀,如戟刀、三尖两刃刀、麟角双刀,等等。
刀术:武术谚语中有“刀如猛虎”、“刀走黑(凶狠),剑走青(敏捷)”的形容。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描绘刀术高超者,演练时“寒光逼人”,“只闻刀风,不见人”,“泼水不入其身”等。这都表明刀术的特点是勇猛快速,气势逼人,刚劲有力。武术中的刀术练习可分为单刀、双刀、长柄大刀 3类。①单刀。一手执刀,另一手随刀法变换做各种伸缩、开合、缠裹动作相配合,以助刀势,所以武术家有“单刀看手”之说。单刀刀法主要有劈、撩、扎、挂、斩、刺、扫、架、腕花、背花等(图2单刀 )。由于刀分刃、背,单刀练法中可以做出“缠头裹脑”、“绕背缠腰”以及各种藏刀动作,这是与剑术明显不同之处。练习单刀,要求眼快手捷,变化多端,进退闪转和纵跳翻腾都要刀随身换,刀常居中,劲力贯于刀身,达于刀尖。这样才能如拳谚所说“短见长,不用忙( 忙乱)”,“持短入长”,单刀直入。②双刀。两手各持一刀,要求运动员两手都有掌握刀法的能力,能左右配合,圆转灵活,主次分明,繁而不乱。双刀刀法与单刀基本相同,但其中刀花较多,并与身法、步法相协调。所以俗话说“双刀看走”。(图3双刀)③大刀。双手舞刀,气势雄伟,威武凛严,古代临阵常作为战将的马上兵器,威力很大。明代《三才图会》中说“其三十六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故有“百兵之帅”之称。清代武生、将士练用的大刀常重至三、四十斤,需要很大臂力。大刀刀法主要有斩、劈、抹、云、撩、挂、错、带,等等。练习时,特别要求以腰发力,身械协调。其中,双手带(朴刀)较一般大刀份量轻,柄长和刀长大致相等,练起来灵活轻快,刀法基本相同,因过去太平天国军中常用,故也有人称之“太平刀”。刀术内容丰富,千姿百态,仅目前尚在各地流传的套路就数以百计。每年全国性武术运动会上都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常见的有梅花刀、万胜刀、追风刀、龙形刀、滚汤刀、花刀、劈挂刀、六合刀、八方刀、太极刀、三才刀、八卦刀、五侯刀、燕青刀、春秋刀、滚手刀、连环刀等,每套刀术,随所属拳种不同,练法和风格也不尽一致。例如,八卦刀以走转为主,要求人随刀转,势势贯串;太极刀则要求柔和平稳,刚柔相济。古代的各种刀术练习,多从实战出发,动作朴实无华,很少花法。

枪  

中国武术长器械之一,古时作为战场拚杀的重要兵器。枪由矛演变而来。秦、时,矛形已近长枪。晋代有铜枪出现,为后世铁枪始祖。隋代,枪已有套路练法。五代时期,枪术更有发展,后梁王彦章“为人饶勇有力……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御也,军中号王铁枪”(《新五代史》卷32)。宋代的兵制一般沿袭隋唐,枪的使用已很广泛。根据《宋史·李全传》的记载,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其妻杨妙真也是一位能武善战的女将领,自称“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明代更是十分重视枪术,抗倭名将唐顺之著有《六合枪谱》传世,戚继光曾向唐氏请教,并称赞杨氏梨花枪“神化无穷”。戚创造的“鸳鸯阵”,全阵12人中就有4人是执枪兵,叫做杀手。明代吴殳《手臂录》是集枪法大成之作,书中推尊峨嵋枪法,分析杨家、沙家、马家、少林、程家枪法的异同,精微独到,所论取胜之法,概括为二“制”一“本”。近世,武术以刀、枪、剑、棍为 4大器械,称枪为“百器之王”。枪法的演变和发展,极为繁盛。枪的种类很多,宋《武经总要》中绘有宋代长杆铁枪图样多种,枪头各不相同,有的头带钩刺,有的尖似笔锋,有的似梭,有的似灯笼。明代《武备志》中也绘有明代的长柄铁枪图,其中有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钩镰枪、标枪、大枪、花枪、双头枪等。近代武术枪多以白蜡竿做枪杆,枪头钢制呈棱形,头杆相接处系扎红缨。比赛中用的枪,其长度约等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上举后的高度。枪法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入(缩、收)枪如猛虎入洞。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单扎、对扎的训练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拦、拿枪法,是挡拨防御之法,动作绕圈不宜大,防对方兵器乘虚而入。此外,还有崩、点、穿、劈、圈、挑、拨等,都是枪术常用方法,要求缠绕圆转,劲力适当,方法正确。练枪时,身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步法要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枪要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枪”。

剑  

中国武术短器械之一,素称“百刃之君”。剑的最早出现,在殷商以前。春秋战国时,已有质量很好的铜锡合金剑,斗剑、佩剑之风也较盛行,剑术理论也相应得发展。据《吴越春秋》记载:越国一位民间武术家,曾向越王勾践详论“剑之道”。战国后期,铁剑普遍出现。到了汉,“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晋书》),并有一套严格的佩剑制度。击剑更是朝野风行,不少人以剑术立名天下。汉高祖刘邦曾自夸:“我提三尺剑取天下。”隋唐时,剑形十分精致华丽,贵族、学士亦多随身佩剑,对后世影响很大,故唐剑有“鼻剑”之称。宋代以后,击剑之风逐渐为剑舞所代替。剑的构造,一般可以分为剑身、 剑柄两部分。剑身由剑刃、剑尖、剑脊、剑锋组成;剑柄包括剑格(护手)、握柄、剑镡(剑墩)。 此外,尚有剑鞘、剑穗(剑袍)等附属物。剑的长度, 古今差异很大。现出土文物中,短剑约 40厘米,类似匕首,可近身搏斗,亦可投掷遥击;长剑达140厘米,可用双手握柄。武术谚语有“刀如猛虎,剑如飞凤”的形容。剑术的特点是轻快,敏捷,潇洒,飘逸,灵活多变,故又有“剑走美式”,“剑走青(轻灵)”之说。剑术根据其练法特点可以分为下列几种:①行剑。着重腰身和剑法变化,动作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剑神合一,步法轻快,腰似蛇行,定势较少;主要剑法有点、崩、刺、撩、挂、劈、云、抹等。②势剑。又称站剑,特点是动静相兼,造型优美,剑法准确,桩步稳健,力达剑尖,以功力见长,平衡动作较多,主要剑法与行剑相同。③双手剑。剑身剑柄皆较长,练时双手握剑,气势浑厚,身剑合一,劲力饱满,动势较多,剑法以击、刺、格、洗为主。④长穗剑。剑后配有长穗(除双手剑不配穗外,其他武术剑多配以短穗);舞练时身随步动,剑随身行,穗随剑舞,潇洒豪放;剑法以穿、挂、云、撩为主,也有握穗掷剑之法,称撒手剑(图1长穗单剑)。⑤双剑。左右手各持一剑舞练,协调性要求较高,其中又有短穗双剑、长穗双剑之分(图2长穗双剑);剑法与单剑相同。⑥反手剑。演练时,反手握剑(剑身位于小指外侧),做出各种剑法,风格新颖别致,多属行剑类,对腰、肩、腕、指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要求较高。剑术有单练、对练、集体练3种形式。各种剑术都要求剑法清楚,静如处子,动似游龙。由于剑是双刃兵器,故不能出现缠头裹脑、绕背缠腰等动作,不持剑的手,应将食指、中指并拢伸直,其余3指屈握,拇指按于无名指指甲上,称为剑指,并与剑法、身法密切配合。剑术套路繁多,常见的有青萍剑、昆吾剑、武当剑、三才剑、三合剑、云龙剑、八卦剑、太极剑、达摩剑、螳螂剑、通背剑、醉剑、 龙形剑、 奇门十三剑、白虹剑、纯阳剑、绨袍剑、 七星剑等。古代剑术多从实战出发,很少花法,要求步动如飞,直行直进,剑到之处,有劈头、断项、封喉、刺胸、斩腰、扫足之势。

戟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以矛为主体,将戈的勾、啄和矛的直刺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格斗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在商周时期用青铜铸制,战国末年出现钢铁制品。戟柄为竹木质,其长度按不同使用情况有所差别:车兵用戟柄最长,骑兵用戟柄稍短,步兵用戟柄更短,称为“短戟”。汉朝还出现一种单手握持的短柄戟,称为“手戟”,一人可持两戟并用,故又称为“双戟”。据《考工记》记载,它同戈、殳、夷矛、酋矛一起被称为“车之五兵”,是车战的主要格斗兵器。春秋晚期步骑战兴起,青铜联装戟又成为步、骑兵的利器。在中国南方的吴、越、楚地区,还流行一种独特类型的联装戟,即在一根长柄上装有2个或3个戈头,称为“多戈戟”。战国晚期开始,钢铁兵器逐渐取代了青铜兵器,产生了刺、援合铸的钢铁戟头,由于取消了青铜戈类兵器传统的后内,故成为“卜”字形。在西汉,“卜”字形钢铁戟是步骑兵装备的主要格斗兵器。到西汉末,“卜”字形戟的形制又发生了变化,侧出的小枝渐次向上弯曲,东汉以后则变为硬折向上,从而更增强了前刺的功能。至于原有的勾、啄功能,则随着结构的变化而逐渐消失。晋朝以后,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长兵器多用矛,隋唐又兼用长刀,于是戟就逐渐脱离实战,成为只表示等级身分的仪仗礼兵,而在民间却形成了演练的器械。戟的种类很多,有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长戟中有左右对称两个月牙的称为“方天戟”,一侧有月牙的叫“青龙戟”,《武经总要》所记的“戟刀”,就属此类。短把戟也有单、双、月牙之分。戟的形制多样,练法也各异。主要手法有剁、刺、 探、片、 压、带、勾、拦、钻、挂等。

棍  

中国武术长器械之一。宋代《武经总要》说:“取坚重木为之,长四、五尺,异名有四:曰棒,曰轮,曰杵,曰杆”(图1棍)。明代戚继光说:“若能棍,则诸利器之法,从此得矣。”棍术以明代为最盛,明俞大猷的棍法,被戚继光誉为“千古奇秘”。俞大猷所著《剑经》,是集棍法之大成的著作。除俞大猷棍法外,还有少林棍、青田棍等。少林寺原以棍法著名,但在俞大猷访少林寺时,慨叹寺僧演棍已经“失古人真意”,遂把“临阵实用”的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又把《剑经》传给寺僧。据传在沿海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各持铁棍重三十斤,抡棍进破,敌遇者即仆”。棍有大棍、齐眉棍、三节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等等。大棍长八尺有余,舞动时需要有很大臂力和腰腿劲。齐眉棍,高与眉齐,舞动时可大蹦大跳,抡、劈、扫、舞,灵活多变。三节棍,是三节短木棍,中间有铁环相连结,携带方便,舞动时可长可短,可伸可缩,棍法灵活多变。大梢子棍,是一长棍和一短棍中间用铁环连结。手梢子棍,是一种较为短小的梢子棍,有单手梢子棍和双手梢子棍两种。各种棍形虽不相同,但练起来都离不开劈、蹦、缠、绕、点、拨、拦、封、撩、扫等法。练棍要手臂圆熟,身棍合一,力透棍尖;舞棍要勇猛、快速;双手执棍,开合、旋转要自如等。拳谚说:“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

拐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拐为木质,柄长2—4尺。长拐为单拐,长约 4尺左右,在拐柄的垂直近端处,置一似角的横柄为“短柄”,称为“牛角拐”或“羊角拐”。短拐为双拐,演练时握短柄,两手各持一械。拐的形状有长短柄垂直成“丁”字形的“丁字拐”、柄似鸭嘴的“鸭嘴拐”以及在长柄1/4处置一“卜”形短柄的“李公拐”等。拐的构造多种多样,但练法大致相同,使用时击打方向变化多端。单拐的击法有劈、砸、滚、蹦、支、扑、拍、拿、勾、挂、截等。双拐有搂、盖、转、击等着法。

耙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农具演化而来。铁齿钉耙,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击,可耙,一度成为军中最利的武器之一。耙的击法有“推牵”、“扁身杀”、“倒头打”、“大斜压”等;防法有“对打对揭”、“直起磕”、“扁身中拦”等。

橛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系由棒棍演化而来,长度齐胸,粗端直径约1.5寸,细端直径近1寸,形似筷子,粗端有似马鼻子的小孔以穿穗。演练时,两手各持一械,握粗端,击法有刺、劈、抖、截、扫等。套路有“拦马橛”等。

槊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在古代作为兵器时多用于马上作战,与狼牙棒同属一类,属重型兵仗,多为力大的人使用。槊柄长约6尺,柄用木制,柄端有长圆形锤,锤上密排铁钉6—8行,柄下有三棱铁钻,故也称“狼牙槊”。此外,还有指槊、掌槊、衡槊、枣阳槊等。槊的击法与大刀相同,有劈、盖、截、拦、撩、冲、云、带、挑等。

圈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其形如圆环,用金属制成,周沿有刃,直径尺余,一般双手各持一圈,作双兵使用。圈的用法有轮、砸、套、带、格、压等。近代武术器械中的圈,直径约25厘米,上面缚有彩绸。演练时双手各持一圈,配以旋转、翻身、跳跃,并伴有优美的动作造型,适合于青少年女子练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比赛中所用的圈有“双环”、“月牙圈”、“乾坤圈”、“风火轮”等,也有对练套路,如“双圈对棍”等。

抓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又称挝,在民间流传较广。抓头形似爪,缚以长绳或木柄,故名。抓分长械及软械两种。长械有“金龙抓”,杆长约6尺,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挠;明代有“铜拳”、“笔砚挝”,又名“判官笔”,其形状是中指与食指并拢伸直,大拇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中间握一笔,手形似“剑指”;击法多用点击要害穴位,此外还有抓、拉、刺等。软械叫“双飞挝”,系暗器的一种,用金属打造,若鹰爪样,缚以长绳,用于击人马,脱手掷去,着身后收回,使其不能脱走。近代,这一器械演练者已少。

镗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属于杂形兵器,始于明代,形状似叉,上有利刃,称正锋,长 1.5尺,横有月牙,月牙朝上,柄长约6—7尺,尾端有三棱铁钻叫“镗”,用于击刺、架格。镗长而重,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形体相同的有凤翅、牛头和流金等镗。用法有扑、拍、拿、遮、推、转、支、拦等,多采用“扎捻势”、“中平势”、“骑龙势”、“架上势”、“闸下势”等基本姿势。镗没有舞花,主要突出大转。持握分前后手,并有交替换把。套路有“流金镗”、“燕尾翅”等。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分软鞭和硬鞭两种。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节和圆形环相连而成。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被认为是猛烈的暗器,不易抵御,将鞭打出,可击,可笞,可勾,可缚,善用者常能胜刀剑。软鞭有7节、9节、13节之分,但一般称为九节鞭,是一种“软硬兼施”、“可长可短”的兵器,平时携带方便,或收握手中,或围于腰际,用时用力一抖,便可挥动。在武术中,九节鞭的打法主要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及地趟鞭等。九节鞭以“圆”运动为主,借助于手臂摇动和身体各部位的转带,或打鞭的某部位来增加动力和改变圆心及方向。软鞭分单鞭及双鞭,和其他器械配合有“刀里加鞭”,对练套路有“九节鞭进枪”。硬鞭主要有两种:一种“竹节钢鞭”,形如竹根;另一种是13节“水磨钢鞭”,这种鞭不算柄有13节,长约 3尺,鞭尾有坚木或铁制柄,鞭头鞭尾皆可握,能两头使用,击法有挡、摔、掉、点、截、盘、扫等。

叉           

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顶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柄长 7—8尺,重约5斤。三股叉中锋挺出3—4寸,叉的尾端有瓜锤。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飞叉”。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叉的击法有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套路有“飞虎叉”、“太保叉”等。

铲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生产工具演化而来。中国商代有青铜铲,战国时期开始用铁铲。铲呈凸弧形,装以长柄,刃与柄呈丁字形,柄尾有刃。明《武备志》104卷载有铲的图形,铲头似弯月,月牙朝上,注明铲柄“长小尺一丈,尾有刃,以便后刺。”在古代,民间或僧侣多用铲,平时可代替扁担负重,或供开路使用。铲的用法与叉近似,击法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单势动作有“童子拜佛”、“乌龙摆尾”、“二郎担山”、“出山门”等招势,在演练中多走身法,风格别致。单练套路有“方便铲”、“月牙铲”,对练套路有“月牙铲对枪”等。

锤  

古称“椎”,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练子锤等。锤形似瓜,故亦称“立瓜”、“卧瓜”,也有四方八楞等形,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练需要较大的力量。在战斗中用锤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盾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它是古代手持的防护性武器,呈长方形或圆形,俗称盾牌或挡箭牌,古称为干,是格挡和防护刀、矛、箭等的活动掩体器械。干与戈同是最古的武器,所以俗称武斗为“大动干戈”。古人在战争中,常一手执刀或枪,一手执盾。用盾进行演练的套路,据明《纪效新书》记载,有“开扎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牌势”、“跃步势”、“低平势”、“金鸡畔头势”、“埋伏势”等动作。近代流行较广的是盾牌与其他器械的对练套路,如矛盾对打、单刀盾牌进枪、三节棍进盾牌刀等,而且在运用中仍显示着有防身护卫、以御待机或御中带击的积极作用。

戈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镰刀演化而来,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锏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是短兵器的一种,出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锏有单、双之分,通常以练双锏者居多。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24法。着数有“横三竖四”,有蹦、砸、滚、 挑、戳、架、 挂等。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乱劈柴”之说。

流星锤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又名“飞锤”或“走线锤”。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人类用藤索系上石球制成“飞石索”,在狩猎时抛出,以便缠住大兽的四肢。流星锤有单流星和双流星两种。单流星绳索长约15尺,末端套于手,另一端系一鸭蛋大小的铜锤,锤形如瓜。双流星绳长5尺,两端各系一小铜锤,用时前面手中为正锤,后面手中为救命锤。演练时,可巧妙地把绳缠绕在自己的脖子、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脚部或腰上,抖身放锤,使其窜击如飞,快如流星,软中见硬。如果把流星锤一头系锤,一头系一个金属镖头,则为绳镖,演练方法主要有缠、抛、抡等。

匕首

即短剑,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是近距离搏斗的有效武器。匕首短小锋利,长约 8寸,携带方便。其用法主要有击、刺、挑、剪、带等。演练时,有“单匕首”和“双匕首”两种形式。对练时,有“匕首进枪”、“夺匕首”、“双匕首进双枪”以及3人“双匕首盾牌单刀枪”等。

鞭杆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为木制短棍,长度按使用者一臂加一肘长,棍粗(直径)约3.5—3.8厘米。鞭杆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称为“把”,细的一头称为“梢”。演练时,单手或双手持鞭杆,梢把并用,常常调手换把。其击法有戳、劈、挑、扣、蹦、点、击、撩、拦、截、拨、架、推、挎、绞、压、舞花等。演练中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干净利落,动作有左有右,身法伸屈吞吐,方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鞭杆在甘肃、山西、宁夏、陕西等省流行较广。由于它鞭法独特,携带方便,并有助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故成为人们喜爱的民间武术器械练习项目。
   
峨嵋刺  

中国武术器械之一。据记载,峨嵋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武术所用的峨嵋刺长约30厘米,其形状是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中间有一圆环。表演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1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用法主要有刺、穿、拨、挑等,结合各种步型、步法、平衡、跳跃、翻转等动作构成套路练习,舞动起来别有风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16:05 , Processed in 0.0760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