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27|回复: 0

学林世说之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0 15: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林世说之五:蔡元培、梁漱溟、冯友兰


蔡元培

某次,蔡元培与汪精卫共语,汪说:“君在昔为名太史,于今为教育家,世以蔡、汪并列,自惭形秽。”蔡说:“敝屣利禄,我与你固志同道合。论学术精力,我远不如君。”

某次,北伐军将领何应钦宴请蔡元培、马叙伦等,苏联军事顾问蔡列班诺夫亦在座,并呈上自己的中国式名片。蔡元培接过名片,哈哈一笑,说:“原来是本家!”

1938年2月9日,蔡元培70寿,沪上各界在国际饭店为其祝寿。蔡在答辞中说:“诸位来为我祝寿,总不外要我再做几件事。我到了70岁,就觉得过去69年都错了,要我再活几年,无非要我再做几年错事。”

1940年3月3日,蔡元培在香港寓所失足跌倒,次日入养和医院治疗,惟因胃部出血过多,于三月五日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十日举殡,香港各学校及商号下半旗志哀,学校及社团万余人参加公祭,极尽荣哀。蔡元培灵柩初厝东华义庄待运回浙江绍兴故里安葬,但因战事熛起,未能成行,遂移葬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五四元老、新文化的保母长眠于香江,墓碑“蔡孑民先生之墓”七字由叶恭绰书写。值得指出的是,他的遗言仅为两句话:“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解放后,钱端升即发表文章说:“北京大学的自由散漫,蔡元培先生是要负一部分责任。”


梁漱溟

毛泽东曾指控梁漱溟“不问政治是假的,不想做官也是假的”,事实证明,梁“不问政治”确是假的,不过他“不想做官”却是真的,终其一生,梁都只是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读书人。

文革中,梁漱溟出席政协的批林批孔小组会。小组里的同事们不断督促他发言或写文章,梁坚决拒绝。连续几天,组员们对他那令人恼火的沉默进行指责,并严令他以某种方式表达。终于,梁漱溟同意公开表态,但他迸出的只有一句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985年12月,冯友兰九十寿辰,冯宗璞电邀梁漱溟出席家宴,梁当即拒之,并去信说明拒赴原因“实以足下曾谄媚江青”。同时表示,“如承枉驾来我家,自当以礼接待交谈。”冯复信说,梁“嫉恶如仇之心有余,与人为善之心不足”,感叹“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并寄《三松堂自序》一书,希望“有一欢若生平之会,以为彼此暮年之一乐”。梁复信:“芝生老同学:《三松堂自序》亦经收到并读过,甚愿把握面谈。”冯接信,叹曰:“还是我去看他!”

梁漱溟曾言:“朋友不终,是很大的憾事。”

冯友兰

1973年春,梁漱溟在冯友兰家中午饭,谈甚久,临别,冯友兰颂《论语》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没想到刚到秋后,冯友兰竟以批孔鸣于时。

冯友兰在1950年10月5日致函毛泽东:“决心改造自己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准备于五年之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毛在回函中说:“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1947年,战局日趋明朗,南京政权摇摇欲坠。冯友兰正好在美国,于是有些朋友劝他在美国长期住下去。他说:“俄国革命以后,有些俄国人跑到中国居留,称为‘白俄’。我决不当‘白华’。解放军越是胜利,我越是要赶快回去,怕的是全中国解放了,中美交通断绝。”

1947年盛夏,冯友兰访学纽约。席间有人向他提及,有学生用 “1927年以前胡适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 做硕士论文题目。冯氏听了,急不可待,口吃地以极纯极浓的河南腔说:“这……这……这个题目很……很……很好,因为过了1927年,他也就……就……就没得影响啦。”

冯友兰说,对于中国哲学,自己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9 03:05 , Processed in 0.09079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