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652|回复: 0

峨嵋武术流派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0 11: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峨嵋武术流派考

      峨嵋山在四川省峨眉县城南7公里,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峨眉县志》)故名。峨嵋山最初流行道教,东汉时就创建了道教庙观。到了唐代峨嵋山佛教日盛。到了明清两代臻于极盛。佛教徒一向有寻师求法的传统,自唐以降更是“学无常师,遍历和尚”到处云游,求法悟正。其间在武艺上也得到相应的交流切磋。当地的寺观僧、道人家所传武艺基本上是吸收四川土 生土长的地方拳术,山上寺僧、道士空闲之余,常使拳、踢腿、弄棒,道士传武亦然。其技法及拳理再与佛道双向渗透,逐步形成外以功架为主,内以导引为重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颇具特色的拳系。峨嵋山也逐步形成峨嵋武术集散地,遂使峨嵋派武术扬名海内外。
     
      今人谈及峨嵋派张口就来“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风义满江湖”,此语来自清代晚期何崇政。何崇政是反清义士,为了组织力量,也支持练武,何法名湛然大师,所著的《拳乘》(残本)一书中,他指的一树是指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开五花是指这个组织的练武场所即川中的青牛、青城、铁佛、黄陵、点易等五个活动据点。“八叶扶”说明这些据点练武的主要内容是僧、赵、杜、岳、洪、慧(会)字、化“八大门”。不少人误传为这是峨嵋派主体,近人编写的《四川省志·体育志》及不少武术词典。也以讹传讹列入条目,其实这些大都是在清末传人四川的外省流传的拳术,这些客家拳术的特点并没有发生以四川拳术为主的本质改变。

      僧门,泛指少林。据《少林打真本》载“根宗出在台湾府”(当时属福建省),“邓金义前在少林寺真传楚南先生,先生回楚,又传于邹高炳、张虎诚二人把守台湾处”广为传播。据记载,“张献忠在米脂起义后,号八大王,后曾取武昌下湖南入四川,慧门拳术之人也随起义军流散于沿途各地。有个叫曾五的人来川卖笔墨”来在简州龙泉寺内,与庙中传拳之人交手,功夫高超,被当地孙草药看中,接至家中,几年后功夫到手,孙草药来省城(指成都)东门外牛王庙侧,开草药铺一间,有梨花街翠华铺苏三爷(当时岳门最高手)拜孙为师、苏支传给一钟铺匠人蔺先生。同治八年蔺传刘鸿升,刘鸿升传长子刘备之,及其女刘四点及陈海庭。僧门特点:练有大练、缠丝、单边、六同、虎豹等拳套,以及徒手打法、诸穴打法、空手破械打法,这些内容四川有外省也有,没有发生质变。僧门的特点是巧、快、灵、动,可见僧门不是指峨嵋僧的峨嵋僧的峨嵋派体系。

     赵门系依托赵匡胤传少林红拳,所以又称“红门”,有赵匡胤三十二手定天下之说,多用的手法有“总手”、“封手”、“金刚手”等,红拳以西家名拳(见《小知录》),其后在乾隆年间,陕西人宋朝佐、凤翔师及耀州人郭崇志以红拳称首。道光年间山西关中并出“三三”即鹞子高三、临潼黑虎邢三、潼关城饿虎苏三,此三把“红拳”西传甘凉、流宁,南跨秦巴到川楚,北出榆关,东至晋中。与鹞子高三来川传播红门拳的有甘肃回族人张天福(绰号,麻柳张),他在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带学生马黑子进川在彭县设“武棚”专授北源红门拳。几年后张天福卒于彭县,马黑子又回成都设“武棚”,教徒授艺,开兼任成都清军十营总教头,因其腿法奇巧别致有功力,人称“神腿”。其徒马镇江传其技给陈大章、胡子文等。所传拳术有大红、小红、二路红、燕青红、关东红、大八仙、四点红、梅花拳等。

      八叶中的杜门(1869-1953),指杜心武,道号“斗米观”居士,湖南慈利人,9岁学武,拜名师学少林拳械,后又拜徐霞客(又称徐矮子)习自然门。走镖于川、滇问,行侠仗义,名满南北又有南北大侠之称,自然门练法有打沙袋、麻圈(练擒拿、练手法)、滚筒(操打)、单龙桩(靠打)等。杜心武1900年赴日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北京农业传习所气象学校任教授,民国农林部佥事。第二次国民革命失败后,杜潜心学道,人称杜观音。1939年复出在重庆任全国人民动员委员会主任,并收徒授艺,其中有籁声、郭凤歧、李丽久等。

      八叶之岳门,系指依托岳飞所创,其特点是矮桩手法不划圆不成拳。套路有连城、黑虎拳、久字拳,技法有食鸡步、白猿盗桃、九滚十八跌等,解放后有铅山人胡达生传过此拳。另说清末由湖北吴道人传人四川宜宾。今岳家拳在河南安徽、湖南、广东、湖北等省流传甚广。浙扛、山西、广西也有流传。

      八叶之洪门与天地会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有关,四川青帮原是长江中下游水手行帮组织,以“咽鲁子”为基础,原先是哥老会,以后融人其秘密结社大约在咸丰年间。 洪门拳相传借“洪武”年号而命名,动作手脚并用,刚劲有力,套路有大红、小红等。此门拳现多流行在广州,另说福建茶商洪熙官所创故名,流行在福建一带。

      会门拳来自“义和团”练武活动,随义和团残部入川。“神拳”也蔓延各地,俗称“神拳”。主张“观师默像,自发动功”;正宗峨嵋派传人周潜川先生斥之为“封建迷信色彩极浓”。套路有抢风、追风、过风等,随着人的认识提高此门也逐渐被扬弃。

      字门拳,是依字行拳一个字一种技法的一套拳,最早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后传人四川流行于广安、岳池一带,但这不是四川的独有。

      化门拳,是在清嘉庆年间江西人黄吉川所传,四川流行的蚕闭门中有三十六闭手,所谓蚕指蚕之吐丝,绵绵不断,所谓闭是指应敌时封敌手,重庆流行的天罡三十六式,岳池、广安悦来场马家又有“远踢近膝、远手近肘”的特点。另说,化门是《纪效新书》中的国拳,意即以内鸟“诱”笼外鸟,陈晓东《拳略》(抄本)有“技击,之妙全在于诱,敌人束手”。此确属四川土生土长拳术,更没必要硬往八叶中凑。

      如果以上清末民初才突起的“八叶”是四川峨嵋派主流,有千百年历史的四川土生土长的地方拳术应该进入哪类?

      四川峨嵋山道士、寺僧早晚参禅念佛之余,常使拳弄棒,踢腿传拳,道士寺僧吸取了四川地方拳术创新、发展、推广,逐渐形成了峨嵋派拳系。《峨眉山志》一书就记载了明代唐顺之《峨眉道人拳歌》,从拳歌中可看出已有套路形式。拳歌中写道“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夭魔翻翠袖”、“翻身直指日车停,缩首斜钻针眼透,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撤通身皆是手。余奇末竞已收场,鼻息无声神气守,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人木偶”。这即记叙了从起势到收势全过程,又从神态、呼吸、劲力、身法、击法、节奏各侧面都作了生动描述。

     《万年青全集》不仅提到了白眉道人,对其弟子马雄及四川方魁、高进忠、鱿忧等均有记载,并提到 白眉道人善朴刀。白眉拳术,不仅流行在我国南方,还在英国广为传播,世界武术协会英人副主席史密斯就是白眉拳协会主席。外国人企盼的白眉拳术,则默默无闻,被五花八叶排斥在外。广东惠东县白眉拳与四川白眉拳同名不同宗。 明戚继光著《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谈古今拳家也提到了“……巴子拳棍今皆有名者”。

      明遗民吴殳于康熙元年撰写的武术专著《手臂录》中还附了程真如的峨嵋枪法,其中包括治心、治身、宜静、宜动、攻守、审势、形势、戒谨、倒手、扎法、破诸器、身法、总要等篇章,极大地丰富了峨嵋派的理论与实践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产生的环境和土壤,古语道“天下山水之盛在蜀”,由于四川山多、水多,地理条件平地不大,船上练武活动范围更小,特别是在不平的山地,动荡的船上对打,练武功夫要求更高,逐步形成了走动含暗腿,定势多矮桩,腰柔紧缩达于臂,借力乘势,柔脆快巧力聚旁指这一特点。

      峨嵋拳系自古以来,在武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文物,从以玉为兵到铜剑戈戟,到唐代公孙大娘在(今奉节)舞剑的生动描述,都与峨嵋派有着历史渊源。重庆的峨嵋遁龙桩、南充夜行拳、夜行刀,江油的峨嵋久久拳、法之上山拳,隆昌十二地支,峨嵋猴拳、鸭形拳,《峨嵋十二庄》系南宋末年峨嵋僧会顶寺的白云禅师创编的,都不属八叶之中。至今流行的这些土生土长的拳术,正是峨嵋拳术主体。今人在川外流行的峨嵋拳术,《峨嵋剑术》、《白眉拳书》都是挖掘峨嵋派拳术的重要线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5 22:02 , Processed in 0.08292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