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79|回复: 0

烧饼歌预言的明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8 09: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日,明太祖正在吃烧饼,他刚咬—口,内侍传报说“军师刘基见驾。”太祖就用一只碗把这个烧饼盖住.然后召刘基进来。寒喧过后,皇帝问:。先生你能算算过去、未来的事吗?你可知道这碗中是什么吗?”刘基掐指一算.答道,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龙咬一缺。”果然如此,明太祖大悦.于是向他询问将来之事.刘基一一道来。由于这件事始于猜“烧饼”,于是就叫“烧饼歌”。
烧饼歌的正文是对话方式的歌谣文体。里面刘基的话都是藏头藏尾的,事情没有发生时任谁也模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它每句答话都像一首谜语,要事情发生了过后才能令人恍然大悟,它从明太祖之后一直说到清朝被推翻,然后还有很多很多到现在都还未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它预言了二十世纪以来前后的中国甚至二十一世纪.二十二世纪……—直不知到哪一个世纪。这些未来的预言都令人摸不着头脑,当然.我们无法解开这些谜。除非这篇预言是哪个江湖骗子乱诌出来的.否则将难以一一解开。但是.即使是过去的年代的事情,里面仍然有好多词句令人无法想透是指什么来?因此也令人狐疑,如果是假的,为何不把以前的事情和预言一一尽作摸合,更可显示预言之妙、预言之准确。
当然,它是真是假,你尽可以有自已的主意。你可以认为它准确性很大,也可以认为它是无稽之谈,就象位朋友所分析.也许皇帝在咬烧饼时,胡子上贴了一粒芝麻、又被刘基看到。于是刘基才得以知道碗内盖的是烧饼”,并且已经被“金龙咬一缺”。假设它真.假设它假,都不碍事,关键的是有证据来证实你的结论。

明朝气数的预言
“帝问:天下后世之事若何?朱家可以长享否?基对曰:吾主万子万孙,何足问哉?”明太祖朱元璋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的天下,任何人当了皇帝都想知道自己的朝代可以延续到什么时候,所以他首先问到朱家天下可以长享否。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都知道,明朝江山是结束于祟帧皇帝之手。祟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所破,皇帝缢死于煤山(今景山)。而祟帧是神宗皇帝万历的孙子。
很显然,刘伯温的这句回答是双关语,明里是一句恭维话,告诉皇帝明代将是千秋万世的,而实际上这句话已经指明明朝天下到万历的孙子祟帧为止。只是刘伯温不便明说,又不便欺君,而说了这句模棱两可的话。

明成祖篡位的预言
“帝曰:自古有枯荣,世间无不朽之物。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基对曰:天机之露,臣罪非轻。帝曰,联今赐卿无罪,但说何妨!”
可见,朱元璋是十分开明,他懂得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可能水远属于一个人或一个朝代。他只当刘伯温不敢实说,意在恭维,要求刘伯温排除顾虑。然而,刘伯温却因为怕说出对大明王朝不利的话会惹来杀身之祸,再有,他对国家人事的预测,并不是用象一般人觉得神秘的第六感或者神术,他不是神仙,因此知道的也只是一个此起彼落的梗概,他是从演卦当中获来的判断,并不是象吉普赛的水晶球中看到的那么历历在目。因此,他所讲出来的话自然说得比较含糊,总是象谜一样,令人费解。
“基谢恩毕,面对奏曰:大明一统,移南偏北,阙大适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帝曰:今京师坚筑,固守稠密,何防之有?基曰,臣观城郭虽巩固,看守稠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高入,水享山河乐太平。秃顶憎来文黑院,英雄一半尽还乡。”朱元璋在公元一三六八年即帝于应天。也就是金陵,这年就是洪武元年。后来应天改为南京。天下完全安定了,大家在讨论迁都北京,可是由于迁都事体重大,劳费繁重,营建不易.而且金陵是兴王之地,开国的功勋臣子大多来自江淮。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江南是财赋之重心,因此迁都北平的事情在明太祖及惠帝之时都没有变成事实。所以,朱元璋虽然想到历史上所有的统一盛世,几乎全部宅京北土,而且蒙古人退回北方之后,仍然常常内犯。可是他也没能决定要迁都北京,只是他考虑过,在北方边境屯驻重兵,重任臣下,可能会演变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如直接隶属朝迁,却有鞭长莫及的虞虑,最后他想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他把国都安放在南京,然后,把自己的儿子都封到北方要地去。可是刘伯温一语‘移南偏北阙”道出大明国将迁都到北方,这是朱元璋所料不及的。明太祖朱元璋死了之后,本来应该由太子标来继承皇位,可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一三九二年,标死了,因此只好由标的儿子允文来当皇帝,是为惠帝,年号建文。这些事情是刘伯温死后所发生的(刘伯温死于洪武八年),二十年后的事情实在难以预料,刘伯温从眼见的事实是无法知道标后来没能当成皇帝,更无法知道允文后来当了皇帝。但预言“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意思是说,太子标虽然是嫡出(正嗣),可是文星(指建文)却要继承正位,须要注意您的孙子(指允文,当然刘伯温无法知道是哪个孙子)。乃字,就是“您”的意思。刘伯温没有指明是怎么回事,只说出帝位没有由太子标来继承。因此用了“防乃孙”的字眼。
朱元璋以为是指防务问题,所以才会反问道,‘联今都城筑得坚固守密,何防之有。”刘伯温对曰:“臣观都城虽筑坚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意思很明显,不是指都城坚固与否的问题。太祖所封诸王.都拥有强大的兵力,位尊势强,老早就有人引以为忧虑。惠帝即位之后,诸王大多不很和顺,尤其是太祖的四太子燕王最为厉害。惠帝也知道边境这些王的危险;他用齐泰、黄子蹬的计策实行“削藩”,先废除了周王、齐王等人.而且已经打算谋掉燕王。燕王见机得早,建文元年(公元一三九九年),燕王举兵叛变,号称靖难,纠合宁王等人,建文四年,渡江攻入南京,惠帝失踪,燕王即帝位,这就是明成祖。改元永乐。应上“除非燕子飞人京”这句话。此外“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乍听之下似乎是须要皇上亲自带兵征讨,天下才能太平。其实它是意味着.城内亲族内讧,骨肉相残,然后整个江山为永乐(燕王年号)所平定。尽是双关之语,事情还没有发生时是不容易了解的。
那么,“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是指什么事情呢,原来是这么回事:燕王的靖难之变事件当中、有一位主要参谋人物就是姚广孝。这位姚广孝是常州人,本来是医道世家,十四岁的时候就去当了和尚,“秃顶人来文墨苑”就应在这十四岁秃顶的姚广孝的身上。姚广孝当和尚的时候,法号道衍,字斯道,学问渊博又能诗会画。他师事道士席应真,尽得其阴阳五行术数的所有学问。洪武年间被选为高僧,可是姚广孝不想参与政治.托病推辞。后来明太祖又沼令为通儒书憎,试拜礼部。可是姚广孝完全不接受,倒和燕王朱棣谈得来,因此向皇帝请求随燕王到北京,燕王要他住持庆寿寺。道衍常常来到王府中和燕王聊天,燕王有什么心事道衍都知道。事实上燕王的谋反事件,几乎整个来自道衍。惠帝即位不久,道衍就劝燕王举事,所以燕王当了皇帝,道衍是关健人物.功劳第一,拜为太子少师,燕王恢复了他的本姓,赐名广孝,后来燕王要他蓄发,送他房子,送他两个宫女,他都不肯接受。曾监修太祖实录,而且还参与水乐大典的篆修。“秃顶人来文墨苑”完完全全应验在他的身上。至于“英雄一半尽还乡”,大约是指一些功臣豪杰大半回故乡的意思。

英宗土木之变的预言
“北方胡虏害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国压走灵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北方蒙古鞑子为患,成祖深知是个严重威胁。由于元朝的退兵还常常南犯,残害汉民族的生灵。明成祖在永乐八年,即公元1410年开始五次亲自北征,鞑靼势力渐渐衰弱被瓦剌酋长脱欢并吞,大漠南北全部都是他的。到了脱欢的儿子也先东征西讨,把兀良哈、女真都合并了,威胁朝鲜,西破哈密,势力达到中亚,于是南下与明朝争地盘。公元1449年,即正统(英宗)十四年,分成四条路线攻入中原。英宗亲自带兵前往镇压.没想到战士大将都无斗志,大家心怀畏惧,大军才抵达大同,大家想想还是回家为妙,英宗也没主见,说回头就回头,大家战战兢兢行军到了土木堡(怀来的西边),也先番兵从后追到,把大明的军队围得象铁桶一般,明兵乱成一团,死的死伤的伤,英宗无法突围,被也先俘虏了。这是历史上闻名的“土木之变”。这事情的来龙梗概被“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两句道了个正着。
英宗战败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城,举朝上下莫不震怖,一些胆怯的大臣纷纷主张南迁。而且这祥一个泱殃大国的明朝:一时也不能没有主,于是在公元一四五年(即英宗正统十四年)的第二年,拥立英宗的弟弟景帝为皇帝来支撑局面。这位景帝的年号是景泰,在位仅有七年,正应着刘伯温这句“国压瑞云七载长”了。这位也先当然不会就此罢手,他向明朝伪称要送还英宗,把大军却直逼北京城下。打了三天三夜,想不到被于谦打胜,明朝士气大振。也先屡战屡败,干脆就死了心,把英宗放还。后来也先自己荒于酒色,为部下所杀。大树一倒猢狲尽散,瓦刺自己也完蛋了。英宗回来和复辟,正应着“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这三句。

明宣太监擅权的预宣
朱元璋听刘伯温快语诸如珠,尽是些听不懂的话,禁不住想问个具体。
“帝曰:朕之太平有谁乱乎。基对曰: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任用阉人保社稽,八干女鬼闹朝纲。”从英宗之后天下就乱了,一直乱到明朝灭亡为止。继英宗之后是宪宗,这位宪宗,过错比功劳多,专用小人,宦官汪直更是檀权横行。接着是孝宗,号称弘治,更是与阉人狠狈为奸。孝宗的儿子武宗宠用太监刘瑾,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整个朝廷被一群奸臣小人所盘据,正直之士无存身之地,大多横遭不测。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变乱四起,黄河南北闹得最为厉害。孝宗的侄子世宗嗣位之后,刚愎自用,任性专横,二十余年不理朝政。任奸臣严嵩掌权,取敛货贿,极尽贪污之能事,所有忠贞之士,几乎全部遭到杀身之祸。明朝的根基早就有动了。尤其是神宗亲理朝政之后,政治空气更加黑暗了。神宗就是前边说过的“万子万孙何须问”的万历,明朝的气数已尽了。神宗荒怠昏庸,二十五年之内,几乎所有大臣都找不到他,奏章只好放在家中发霉,哪个地方有事情无人过问,任其发展或自生自灭,因为奏折送来全被神宗束之高阁,纲纪全然败坏。加之天下官吏莫不贪污,不贪就不是官。当然国用匮乏。而且北有挞靼入寇,南有倭寇猖撅.东有朝鲜闹事,国力大伤。只好开矿增税,事情由太监主管,极尽敲诈之能事。应验了“天下饥寒有怪异”这一句。
“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练金龙精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一共五句,不可说不长,象征和包含的内容不能说不多,可是“栋梁龙德乘婴儿”这句找遍了正史,找不到可以与之相符的史实。因此,如果这烧饼歌是后人的伪造,那他们为何要造些不合史实的话,而且数目也不算少。
本来神宗皇帝在张居正当宰相的时候,朝廷还真有一番作为。那时张居正对神宗也可谓十分的严厉。听说张宰相推荐许多有才学的江南人来做万历的讲官,每天把神宗的衣食住行以及卿天说笑都如实记录下来,送张宰相过目。如果不合道理或与皇帝身份不符的事情,张宰相都要在事后数说皇帝。因此皇帝也就无形中不敢过分的偷懒或胡为。张宰相又叫许多大臣天天陪着皇帝读书。张宰相也以身作则。每天陪皇帝读书一个时辰。和张宰相坐在一起读书,有时真把个神宗急得能淌下汗珠来。有一天神宗皇帝将《论语》中的‘色勃如也”的勃字读成了背音,张宰相马上板起险来大声对神宗说:“这个不读背,是勃然大怒的勃字。”这句话把神宗吓了一大跳。同时也把另一个更加有名的人吓住了,这人就是努尔哈赤。当时的努尔哈赤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本来已有反叛的想法,只好按兵不动,他深知张居正不是好惹的。哪知好景不长,张居正死了之后,整个朝廷都为奸臣所扰而神宗又懒朝政,整天和深宫里的妃子玩,朝廷的正事不问。完全是刘伯温所说的:“任用阉人保社稽”,任凭几个太监在那里胡作非为。这时在甘肃地方的勃拜叛乱起来,日本的丰臣秀吉又带兵攻打朝鲜,面对日本的十三万陆军,九千水师的来犯,朝鲜的王城被破,朝鲜王李昭逃到义州,拚命向明朝求救。而此时努尔哈赤却不失时机地把李昭的两个儿子捉了,然后带兵攻打朝鲜北面。神宗听到这个消息忙出兵救援,结果也是一败涂地。明朝当时的宰相石星也是害怕之极,连忙去差人讲和。这就样,在宁夏用兵花费一百八十七万多两白银,在朝鲜的用兵七年又花费了七百八十二万多两白银,弄得人心大乱,国库空虚。加之各种重税,搞得民穷财尽,十室九空。神宗皇帝天天在后宫和妃子美人玩得昏天黑地,象睡在井里一样,哪晓得百姓的饥苦。那帮阉人还伯皇帝一查出底细来也与已不利,便与官中总管魏忠贤串通一气,共用来欺哄皇帝。魏忠贤更是万恶之首,便对神宗说:“国家大事自有百官为您料理。天子玉食万方,应享受人间的极乐。前人说得好,人生几何,陛下如不趁现在年富力强,及时行乐,百年之后,和草木同朽,那岂不可惜。”这些句正说在神宗的心坎里,触及了皇帝的风流天性,使之越发地寻欢作乐。从此之后金銮殿上,冷冷清清的景阳钟鼓,伴着荒凉的殿头野草,只有那成群结伴的狐鼠蝙蝠,在里面封王拜相了。 这里魏忠贤看神宗高兴,便大兴土木,仿效元朝的旧制, 在大内建造德寿宫,翠华宫、连天楼、江銮殿、八宫殿、五花殿。当时正值盛夏,魏忠贤便在树木茂盛的地方,造了一座清林阁。在清林阁南面,建造了春熙堂,正应了“禁宫阔大任横走”。然后,魏忠贤又从江南选用五百绝色美女,散布于各处宫闱里,听凭皇帝摆布。他又仿效元朝的名称,在宫中大闹宴席风。什么”爱娇之宴”、“浇红之宴”、“暖妆宴”、“拨寒宴”、“惜春 宴”……等等,几乎没有事不宴,没有一天不宴。天天闹筵宴,处处听笙歌。也许“长大金龙太平时”,是指张居正为相的时候,而“老练金龙精壮旺”正是指神宗天天混在脂粉堆里的时候,“禁宫阔大任横走”就是指大兴土木,寻欢作乐的时候。神宗这些日子就是如此的淫乱。因此,精神渐渐有点不济。郑贵妃暗中和魏忠贤商量,这阉人就去弄了鴉片烟来。皇帝一抽果然精神大振,而国家大事却越来越糟了。神宗皇帝到了万历四十八年,精力殆尽而死。太子常洛即位,这便是光宗皇帝。也许是上世报应没几天就害起病来。郑贵妃为他到处求医问药。这时有个太监名叫崔文升,献了一味丹方。光宗吃药后病情反而越来由重,这时又有一名大臣方从哲又弄来一粒红丸来。没想到吞了药后第二天就一命归天 了。 这时期内外乱七八糟,真的应了刘伯温那句“天下乱矣”。接下去两句更有意思:“任用阉人保社稷, 八千女鬼乱朝纲”。一语点破从成祖以后阉党专权的局面,这些无以数计的变性者,恰似女鬼一般一直捣乱宫闱,政局越发混乱,最后具体落在了魏忠贤的身上。这魏字正是八千女鬼的推合而成。魏忠贤不但勾结宫人员纪迷乱皇帝,甚至被他搞了三代,事实上光宗不到一年,应算两代,神宗的孙子熹宗被他搞惨了。按正史记载,魏忠贤真正擅权的时代是熹宗时代才对。此时明朝国运已尽,这时正是预言家刘伯温死后两百五十二年了,即公元一六二七年。

明朝灭亡崇祯自缢煤山的预言
刘伯温预言宦官擅权,天下大乱的局面,那么,明朝接下来又发生了哪些事呢,且听他再叙。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金龙真骨肉,可怜父子在离宫。 帝曰:何为?基对曰: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儿孙兑上行。卦曰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重文不重武,英维豪杰总无春,戊子己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帝曰:偶乱饥寒,荒野平常草寇则乱天下乎?基对曰:西文乱贼到面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隆天。月缺两两吉在中,奸人栈发走西东,黄河岁运朝金阙,奔梅山、上九重。帝曰,莫非梅山作乱乎?朕令梅山命将看守。基对曰: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传至六百半,梦花有子很心惊。”
在这段对话中,精彩的预言有五句:第一,“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第二,“将相不敢朝金阙,十八儿孙兑上行”;第三,“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第四,“奔梅山,上九重”;第五,传至六百半”。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历史吧!思宗崇祯帧继位之后,砍了魏忠贤,颇想要有所做为。可是朝内党局已成,物力已耗,法令已坏,边疆搅扰已甚;思宗又暗于知人,多疑尚气;加以天灾流行,外讧内叛,于是政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在熹宗思宗之际,秦、晋一带没有一年不闹饥荒,政府又一再催征,却征不到钱粮,陕西边军,已经欠饷两年。于是饥民饥兵,鼓噪结聚。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造反,带领陕西的饥民共二十万人马,占据陕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明朝官吏降者甚多。这几十万人原是以李自成的舅父高迎祥为头领的。高迎祥原为马贼,后来和饥民头目自称大梁王的张献忠联合在一起,高自称闯王,张献忠自称八大王,把属下分为十三家七十二营,到处打击明军。后来,高迎祥被明军斩杀,李自成便袭了闯王的名号,带兵攻占了西安,建立了大顺国,改年号为永昌。
刘伯温那句“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便应在李自成上。君不见那李字正是一个木字底下一了而合成的子,自字上正是目上一刀,而成字正是戊丁合起来的字。崇祯帧皇帝得到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的消息,吓得脸都绿了。满朝文武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又从西安进军攻陷了太原、大同,直逼北京城,不出几天就打下了北京门户居庸关。三月十七日早期的时候,崇祯问边贼势如何,文武百官只有掉眼泪的本领了。真是应了刘伯温二百七十年前所说的“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过了一会儿,有人来报:贼兵已包围了九门,崇祯皇帝听了,叹了口气,离开朝廷回到内宫,和皇后抱头痛哭一场。到了十八日这一天,外面攻打得十分紧急,便有一个叫杜勋的,偷偷逃出城投降李自成,把宫中的情形统统告诉李自成,李自成就叫杜勋见崇祯,请他把皇帝让出来,崇祯勃然大怒,拒不投降。直到傍晚时分,又有一个太监偷偷打开了彰义门(今安定门)。李自成的军队一拥进城,京城里一片火海。崇祯皇帝把太子永王、定王叫来,拉住两人的手,只说一句:‘逃命去吧!”然后对太监们说:“把两位太子送出宫去,寄养在外戚周家和田家。”不一会儿,宫女来报告说皇后已上吊自尽了。祟帧急急忙进去看时,皇后已断了气。皇帝只说一个“好”字。忽然见公主在一旁痛哭,这位公主年仅十五岁,长得亭亭玉立,有着沉鱼落雁的容貌。崇帧觑她不防备的时候,拔出宝剑,用袖遮住脸,一刀砍了过去,砍断了公主的右胳臂。公主倒在血泊里,挣扎呼号。皇帝一面抹眼泪,一面说道:“谁叫生在我们帝王家里来?”到了十九日一大清早,内城也被打破,皇帝悄悄来到煤山,坐在寿皇亭中。一阵阵喊杀声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崇祯连连叹气,拿起案头的朱笔,在衣襟上写了:“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然后解下袍带高高吊死在寿皇亭的树旁。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刘伯温预言的精彩之处。
第一句,“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前面解释过万子万孙是暗示着神宗万历皇帝的子孙,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是他的孙儿,天启皇帝朱由校做了七年江山,崇祯皇帝朱由检做了十七年皇帝。“祖宗山上贝衣行”,宗上加个山字就是崇,贝衣合起来就是祯,很明显暗示着崇祯皇帝。以前把皇帝死叫“大行”。从字面上来说,可以说是万历之孙崇祯之死,暗示明朝天下灭亡。
第二句.“将相不敢朝金阙,十八儿孙兑上行。”上半句很明显地指朝廷中将相文武背离,走的走,降的降,比较有名的降将有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等人。而下半句话“十八儿孙兑上行”是暗示明朝传宗十八代后结束。
第三句.“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戊丁”很明显,这句话说的就是李自成。
第四句,“奔梅山,上九重。”九重是指天上,因为听说天上有九重天,所以上九重天就是归西天。崇祯是吊死在煤山,“煤”与‘梅”同音,也许就指这件事。
第五句,“传至六百半”。明朝从朱元璋洪武元年到祟祯十七年共有两百七十六年,算上偏安一隅的南明彻底被灭,也只有两百九十四年,没有“六百半”。所以如果刘伯温是说明朝享有六百五十年天下的话,那就差得太多了。而且后头跟着那句帝曰:“朕有六百年之国祚,则朕心足矣:尚望在半乎?”假若六百半是另有所指的话,则伯温这句话是理所当然的。倘若六百半是并非另有所指的话,刘伯温却又没有否定的语气。总之.秘语模棱两可,令人费解。只是,有个事实.即明朝享有二百九十四年,如果刘伯温不会算错,则当另有所指。另外,我们可以从此处体会出这烧饼歌似不会是明朝以后的人写的,如果是的话他会弄此玄虚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9 15:00 , Processed in 0.0783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