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06|回复: 0

[转帖]中国摔跤史浅谈(原作者:李宝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4 11: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摔跤是人类共有的体育项目,在世界各地普遍开展的中国式摔跤,是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摔跤之长发展而来的,与柔道、相扑、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和桑勃并称为世界六大跤种。中国式摔跤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和严谨的竞赛规则。从社会人文角度来看,中国式摔跤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道德理念,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从应用角度来看,中国式摔跤有着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作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以及防身自卫的价值。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幅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摔跤活动,共同构成了中国摔跤运动。中国式摔跤只是中国摔跤运动中的一种形式,这一名称只有50年的历史。

  摔跤运动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化形成。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与自然界搏斗,在狩猎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赤手空拳地与野兽搏斗,还要与同类抗争,这些初级的徒手搏击虽没有脱离生产和生存的范畴,但却是摔跤技术的萌芽。

  据吏书记载:“轩辕之初立,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臂,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铜头铣臂”是指头戴着有角的面具,用顶及摔制胜。因此,摔跤在中国曾被称之为“角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有新的发展。至先秦时期称“角力”,春秋角试,以徕精才。诸侯大夫也用角力的方法,测试将才的武功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争频繁,练兵习武活动在军队和民间得到广泛重视和迅速发展,摔跤运动在练兵中遂渐流传;同时,摔跤作为锻炼身体和文化娱乐的工具,变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和节日庆典的娱乐活动。

  秦以后,中国成为统二的封建国家。为了体现秦朝大统一的特点,秦正式将前朝的角力定名为“角抵”。东汉学者应劭解释为:“角者,角技也;抵者,相抵触也。”秦汉以来,盛行角抵、手搏、击剑等。角抵已成为军队中兵卒必修的训练��目之—。由于武器的不断改良和军事技术的进步,摔跤在军事训练中的地位降低,逐渐变成一项竞技活动、娱乐活动。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汉王朝每年春秋两季要在京城举办大规模的摔跤比赛,三百里内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非常热闹。曹操将其收编进百戏之首。《三国演义》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中写到:张邻日:“张飞欺我太甚,传令观望,见张飞坐于帐下饮酒,令二小卒于面前相扑戏。”

  西汉时角抵戏颇为盛行。这是随着农商手工业的发展,国民生活普遍提高而出现的新形势。帝王们注重生活和娱乐享受,把角抵戏作为汉文化的代表来招待外宾和宫廷宴会表演等。

  魏晋削北朝是文化融合的时期,士大夫时期摔跤的地位低下,但仍纳入百戏之中。与摔跤同义的“相扑”这个词,在北魏时出现了并出现了女子摔跤。摔跤的发展也是曲折的,战国时期即开始用于军事训练。秦又继续大力提倡,作为讲武主要项目,汉又将其列入百戏之中,不久中断,正说明摔跤运动在发展上的大反复。此后,角抵艺技和竞技分道而进。艺技以宫廷表演为主,竞技多在军队和民间进行。继男子角抵后,在宫廷又萌生女子角抵运动,供帝后王公大臣们嬉戏逍遣。男子还肩负着侍卫、宴乐、娱宾的特殊政治使命。

  隋代,角抵戏有了新的发展。据《隋书》记载:“郡邑百姓自正月十五起角抵戏。”另外还记载:大业六年丁丑,角抵大戏于端门街,天下奇技异能皆集。隋朝初年,角抵活动发展迅速,在宫廷、民间的节日戊典都有角抵演练。从而引起部分人的非议。有人认为是败坏风俗耗费财力,于是颁布禁令。但作为广项人们喜闻乐见、庆祝丰收欢庆节日的活动,摔跤最终又重回民间,流传开来。

  封建统治者如秦二世,隋炀帝,晋武帝,北齐、后赵的君主以及清皇太极、康熙、乾隆、同治皇帝皆喜欢摔跤运动。据史书记载,秦二世因看摔跤比赛,连宰相李斯有国家大事求见都被拒之门外不予接见。统治者的爱好与倡导对摔跤运动的广泛开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强大的国力为脓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与此同时,世俗文化也是全国开花,异彩纷呈。唐代帝主中有很多皇帝很酷爱摔跤运动,有的皇帝自己还亲自摔跤。据史书记载,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就很会摔跤,水平很高,声称谁能赢他,可以赏给一个刺史的官做。由于统始者的喜爱,在皇宫内建立了“专业队”,有专门摔跤的选手。在唐代,这些跤手属左、右神策军(即皇帝的卫队)。跤手叫“内等于”,专为朝廷宴会表演。民间则有“瓦市相扑者”在集市庙会上表演摔跤。

  由于唐代始行武举制,用考试办法选拔勇武人才,对摔跤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摔跤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影响。唐代对摔跤的称谓除“角抵”“相扑”外又称为“手搏”“手张”“角力”等。

  宋人调露子所著《角力记》是目前发现古代仅有的一部有关摔跤的书籍,唐代的角抵称相扑,相扑与角力有所不同,当时角力可使人伤残或死于非命。统治者爱看角力土拼死相搏。宫廷中有相扑建制,称为“相扑朋”。在军中有专门从事相扑的方士,并出现不少相扑高手。从唐代开始,拳术逐渐兴起,所以,现在日本人仍叫拳术为“唐手”,和摔跤相比,它的规模小、历史也短,但拳术的兴起和发展标志着古老的摔跤运动中“击”和“摔”两种技巧的分离,摔跤遂渐向以摔为主的方向发展。

  宋代设有“左右军”,相扑分官府御用和民间两类,宫廷中有固定的编制,训练日渐完善。宫廷内设内等于,属军头司,有相扑手和剑棒手,以相扑为主,是全国水平最高的相扑手。他们的任务有三:一是为皇帝、宫妃,皇后表演娱乐,二是为宫延宴乐所用,三是做宫廷护卫。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为民间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水浒传》第七十四回写燕青打擂和擎天柱任原相扑,就对这种有击有摔的比赛做了细致而具体的描写。

  宋代,除将相扑作为兵卒军事和身体的训练之外,还作为宫廷宴会主要的助兴节目。御宴等都有两军表演相扑。宋代对相扑有严格的甄别、考试、选拔、晋升、赏赐等。当时宫廷内专门建有“内等子”名额一百二十人;内有管押人员上将各二名、上阁五对,下等各八对,剑棒手各五对,与做预备祗应,三年,次、挑选更换。当殿相扑考核,技术佳者,赏赐银两,还有提升充当军头的机会。宋代民间相扑高手颇多,仅《武林旧事》就列举了赛关索、董绕大、董急快、王急快等五十三人,他们相扑技艺高超,在各项比赛中享有盛誉。

  北宋已有女子相扑,南宋民间有相扑杜,有专门的训练场所,当时最出名的女子相扑手有器三娘、黑四姐等数十人之多。南宋的抗金英雄岳飞善相扑,遗留下来的岳家相扑流传至今。山西忻州一代保留挠羊的摔跤,独树一帜。

  宋代皇帝中的许多人,如宋敬宗、宋武宗、宋仁宗等,都酷爱摔跤。由于摔跤运动的广泛开展,在这个时期,摔跤在技术上有很大的提高,但在比赛方法、规则、技巧上都和现代的摔跤有显著的不同。它不是纯粹的摔跤,而是有击和摔的混合运动。也就是说,在比赛中可以拳脚并用,摔打踢拿,因此往往会使人受伤或致命。

  元朝是蒙古贵族建立的王朝,它对广大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为防止人民的反抗,元朝统治者严禁民间习武。《元典章》规定“学习相扑或弄枪棒”,就要处以重刑。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姿悍之术不作,凶悍之技不传”。在元朝统治者的严禁下,相扑很快就衰落了。蒙古族本身有摔跤运动,叫“巴邻勒都”,它与宋代的相扑不同,和现代国际式摔跤相似,即摔倒后仍然相搏,使对方两肩着地为止。蒙古贵族也喜爱摔跤运动,有自己的选手和摔跤队。所以,相扑被禁止后,摔跤运动并没有终止,只是形式有所改变。

  蒙古族原生活在大漠南北,以游牧为生,放牧之余以骑马、射箭、摔跤为乐,一方面强身健体,另一方面用于军事、战争和武进士的选举科目。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海郡王的女儿爱扎鲁克,提出谁能在摔跤比赛中战胜她便与之成亲,如输给她,赔偿良马百匹。”不少王公贵族公子都不能与她匹敌,这段历史在草原广传为美谈。

  明朝初立,一反蒙古族的风俗,力图恢复唐宋旧制,因而大力提倡相扑运动。相扑在宫廷、民间又有所恢复。但因为拳术在当时有了很大发展,削弱了相扑的重要地位,以击摔结合的相扑,始终没有恢复到唐宋时的盛况。明代许多记述“角力”“相扑”的历史资料,实际写的都是拳术。

  明代也有专门研究相扑技术的机构,《万法全书》就绘有以摔打为主的相扑画面。当时相扑被列为六御之内,为军队训练的武技。明末的农民起义战争和治海一带倭寇的骚乱,困扰明王朝,为了平息外,扰,明王朝派遣官员出使日本,这样相扑传人日本国,日本将我国古老的相扑运动保留至今。

  跟以往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一样,自满清人关后,统治者也曾采取过一系列的民族隔离政策,但这丝毫不能阻止民族融合的历史步伐,满族生活在东北和蒙古交界处,以狩猎务农为生,受蒙古族影响,习骑射、善摔跤。满清人关后同汉人杂居,满族渐渐改变旧俗,转而沿袭汉族文化习俗。民族文化在很多界面上有了大规模的交流,同其他体育运动一样,摔跤也成为民族文化交流一部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3 23:08 , Processed in 0.09300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