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8454|回复: 9

[综合] 古逸丛书【清·黎庶昌.清光绪中黎氏日本东京使署景刊本】*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6 18: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愛如生數據
书 名:古逸丛书
作 者:【清】黎庶昌辑
版 本:清光绪中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景刊本
格 式:djvu
清晰度:清晰

书 影:如下



总目录:
古逸叢書之一爾雅(1.2.3)
古逸叢書之二穀梁(1.2.3.4)
古逸叢書之三论语(1.2.3)
古逸叢書之四周易古逸
叢書之五孝经古逸
叢書之六道德经
古逸叢書之七荀子(1.2.3.4)
古逸叢書之八南華真經註疏(1.2.3.4.5)
古逸叢書之九楚辞(1.2)
古逸叢書之十尚书释音
古逸叢書之十一玉篇(1.2)
古逸叢書之十二廣韻(1-3)
古逸叢書之十三廣韻(4-5)
古逸叢書之十四玉烛宝典(1.2)
古逸叢書之十五文馆词林(1.2)
古逸叢書之十六雕玉集
古逸叢書之十七姓解
古逸叢書之十八韵镜
古逸叢書之十九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古逸叢書之二十史略
古逸叢書之二十一汉书食货志
古逸叢書之二十二急就篇
古逸叢書之二十三杜工部草堂诗笺(1.2.3.4.5.6.7.8)
古逸叢書之二十四幽兰调
古逸叢書之二十五天台山记
古逸叢書之二十六太平寰宇记残


古逸叢書之一爾雅(1.2.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8: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逸叢書


古逸叢書之二穀梁(1.2.3.4)

[ 本帖最后由 nothing 于 2009-1-13 15:1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4-2 14: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男,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二十日卒。
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同治元年(1862),上书论时政,以廪贡生得授知县,入曾国藩幕,深得信任,名列“曾门四弟子”。曾署理吴江、青浦等县知县。光绪二年(1876),随郭嵩焘出使欧洲,任驻英、法、德、西班牙四国参赞,游历了比、瑞、葡、奥等国,写成《西洋杂志》一书,晋升为道员。光绪七年,任出使日本大臣;十年,丁忧返国;十三年服阕,复职使日。光绪十六年,任满归国后,曾任川东兵备道等职。黎庶昌志在用世,自称“雅不欲以文士自期”(《青萍轩遗稿序》)。所以他论学为文,力主“因文见道”(《答赵仲莹书》)。他的文章多经世之言,其出使外国纪游之作,尤寄深意。罗文彬说“其言多经世意,主实用”(《拙尊园丛稿》跋)。黎庶昌为文长于叙事,宗法桐城派,尝编《续古文辞类纂》,阐发桐城义法,推演《经史百家杂钞》的宗旨。但他晚年所作纪游之文,自由抒写,明洁动人,并不全受桐城义法束缚。除《西洋杂志》外,《卜来敦记》、《巴黎赛会纪略》、《游日光山记》、《游盐原记》、《访徐福墓记》等,都有一定成就。罗文彬评其文:“特有奇气。虽大旨远祖桐城,近宗湘乡,而不规规一格。”颇为中肯。黎庶昌使日期间,曾搜罗典籍,刻《古逸丛书》26种共200卷;为家乡购南藏本佛经全帙6771卷;又与日本友人以诗文唱和,刻《日东文□集》3编,于保存典籍和中日文化交流颇有贡献。著作主要有《拙尊园丛稿》6卷,《丁亥入都记程》2卷,《西洋杂志》8卷,《黎氏文集》12种36卷(附4种6卷)等。
发表于 2008-5-14 00: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 覆元泰定本广韵一部

补 覆元泰定本广韵一部。谨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1: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逸丛书

古逸叢書之二十三杜工部草堂诗笺(1.2.3.4.5.6.7.8)
古逸叢書之二十四幽兰调
古逸叢書之二十五天台山记
古逸叢書之二十六太平寰宇记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0: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逸丛书

古逸叢書之七荀子(1.2.3.4)
古逸叢書之八南華真經註疏(1.2.3.4.5)
古逸叢書之九楚辞(1.2)
古逸叢書之十尚书释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1: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逸丛书

古逸叢書之十六雕玉集
古逸叢書之十七姓解
古逸叢書之十八韵镜

古逸叢書之十九日本国见在书目录
古逸叢書之二十史略
古逸叢書之二十一 汉书食货志
古逸叢書之二十二急就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8-7 10: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逸丛书

古逸叢書之十一玉篇(1.2)
古逸叢書之十二廣韻(1-3)
古逸叢書之十三廣韻(4-5)

古逸叢書之十四玉烛宝典(1.2)
古逸叢書之十五文馆词林(1.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8: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逸叢書

古逸叢書之三论语(1.2.3)
古逸叢書之四周易
古逸叢書之五孝经
古逸叢書之六道德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4-2 14: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逸丛书》考略  
陈东辉

提要 《古逸丛书》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本丛书所收既有在渊源所自的本土久已失传的佚书,也有多种东邻收藏而国内罕见的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还有日本剞劂的中国典册和彼邦汉籍.《古逸丛书》于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价值,直至今日,仍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丛书对于研究古代中日汉籍交流史以及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古逸丛书 黎庶昌 杨守敬

在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关系史上,书籍的交流是其中繁富而灿烂的篇章.中华典籍曾经源源不断地传进东邻日本.随着岁月的推移,人事的变迁,部分东传汉籍已在中土散失,却被保存于日本.嗣后,尤其是在近现代,这些"佚书"逐渐为东渡扶桑的中国学人惊喜地发现,视为至宝,便以摹刻,抄录方式(现代则还可摄制或复印)将其传返故土,这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逆输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晚清光绪年间从日本辑刻的著名的《古逸丛书》,收有许多来自扶桑的中土佚书.担任《古逸丛书》的搜辑,编校和刊刻工作的,是黎庶昌和杨守敬.
    光绪六年(1880年),杨守敬应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之邀,赴日任使馆参赞,及至东京,何如璋它调,继任者许景澄旋丁忧离职,由黎庶昌接替.杨氏初到日本时,曾得到当时任驻日使馆参赞的著名学者黄遵宪的指点,获悉日本有许多唐钞宋刻等中土珍本.守敬于是日游市上,访得许多旧本.其时日本正值明治维新,讲求新学,唾弃旧学,故家所藏汉藉竟有作为废纸出售者.杨氏曾详记其事云:"余之初来也,书肆于旧板尚不甚珍重,及余购求不已,其国之好事者遂亦往往出重值而争之,于是旧本日稀,书估得一嘉靖本,亦视为秘籍,而余力竭矣.然以余一人好尚之笃,使彼国已弃之肉复登于俎,自今以往,谅不至拉杂而摧烧之矣,则彼之视为奇货,固余所厚望也."①值得一提的是,杨守敬曾以重价购得日本学者 江余善,森立之的《经籍访古志》抄本,不久又与森立之相识,成为好友.守敬即以《经籍访古志》为线索,按目求书.在搜访中,凡能购到之书,杨氏总是不惜重值,遇有不能以金币购得者,则常常用从中国携去的汉魏六朝金石碑版及古钱,古印等与日人交换.由于杨氏的刻意搜求,所获颇丰,未及一年,购得古籍
即达3万余卷之多,其中有为森立之原书所不载者数百种.
    黎庶昌是桐城派后期著名文学家,影响甚广的《续古文辞类纂》即为其所编刻.他曾出使英,法,德,美等国,因而视野开阔,见闻广博.黎氏幼年已受到乡贤郑珍学风的熏染,于典籍颇感兴趣.他出任驻日公使后,便大力支持杨守敬搜访古籍的工作.守敬曾手拟了一篇《日本访书缘起条例》,黎氏阅后大为感动,且引起兴趣,遂萌发辑刻《古逸丛书》之雅意,委守敬主其事.从光绪八年(1882年)至十年(1884年),杨守敬大力协助黎庶昌编刻《古逸丛书》.守敬在工作中竭尽全力,认真细致,对刻工要求极严,每镌一书,必先挑出版刻技艺最佳者作为准绳,要求其余工人依其笔法精心剞劂.由于杨氏对版刻富有卓识,鉴别入微,东瀛之士深表钦佩,诧为异人.《古逸丛书》刻印精湛,传至苏州,潘祖荫,李鸿裔等见到后,惊叹不已,认为这样的刻板为两宋以后所未睹,清代诸家的仿刻本,俱不足与之相比.诚如叶昌炽所赞,《古逸丛书》"裒然巨帙,摹勒精审,毫发不爽.初印皆用日本皮纸,洁白如玉,墨如点漆,醉心悦目"①.陈矩则认为其书"无美不备,宜海内有洛阳纸贵之誉也.……数百年后,好古者必更有孔庙虞书贞观刻之叹"②.此书东京初钱美浓纸本,尤为学林所重,几与宋椠元刊等视.黎氏以之赠送当时显贵,皆惊为精绝.另有光绪中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影刊本.黎庶昌任满归国时,将这部丛书的全部板片带回,交与江苏官书局,受到国人重视,然其摹印远不如前.由于屡经刷印,字多剥蚀,故至1921年,曹允源用初印本照相补刻,补版的计有《荀子》,《庄子注疏》,《尚书释音》,《玉篇》,《草堂诗笺》等6种,共补104页.曹氏还撰写了《重修古逸丛书序》,记述了补刻经过,同时极力称颂黎氏辑刻逸书的重大贡献.现在流传较广的即为曹氏重补本.经曹氏补版的《古逸丛书》的板片,今天仍存放于扬州的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于乃义先生认为:"十九世纪后期,我国的藏书家与刻书家出现两股热潮:一是编刻大量丛书,一是对版本之学精益求精,从珍视宋元版上溯到六朝唐五代写本.集此两特点于一身且有国际影响,应推黎庶昌主持得日本友人相助,进行影刻的《古逸丛书》."③《古逸丛书》共收书26种,凡200卷,"以其多古本逸编,遂命之曰古逸丛书"④.内中有在渊源所自的本土久已失传的佚书,如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本3卷半,覆旧钞卷子本《玉烛宝典》10卷,影旧钞卷子《文馆词林》13卷半,影旧钞卷子本《 玉集》2卷,影北宋本《姓解》3卷,覆永禄本《韵镜》1卷,影宋本《史略》6卷,影旧钞卷子本《碣石调幽兰》1卷,影旧钞卷子本《天台山记》1卷,影宋本《太平寰宇记》外阙5卷半等;亦有多种东邻收藏而国内罕见的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计有影宋蜀大字本《尔雅》3卷,影宋绍熙本《谷梁传》12卷,覆元至正本《易程传》6卷《系辞精义》2卷,覆旧钞卷子本唐开元御注《孝经》1卷,影宋台州本《荀子》20卷,影宋本《庄子注疏》10卷,覆元本《楚辞集注》8卷《辨证》2卷《后语》6卷,覆宋本重修《广韵》5卷,覆元泰定本《广韵》5卷,影唐写本《汉书食货志》1卷,覆麻沙本《草堂诗笺》40卷《外集》1卷《补遗》10卷《传序碑铭》1卷《目录》2卷《年谱》2卷《诗话》2卷等;同时还有日本刊刻的中国典籍,即覆正平本《论语集解》10卷,集唐字《老子注》2卷和仿唐石经体写本《急就篇》1卷;此外尚有一种彼邦汉籍——影旧钞卷子本《日本国见在书目》1卷;只有影宋蜀大字本《尚书释音》11卷是个例外,并非搜访于日本,而是黎庶昌的女婿张沆从武昌张廉卿处获得,因庶昌之坚持而辑入《古逸丛书》,杨守敬对此则持有异议.《古逸丛书》由黎庶昌主编,书前有其自序和叙目,简要考释了所收各书的版本源流.丛书中杨氏为跋者凡9种,详细叙述了各书的有关情况,同时还选录了森立之《经籍访古志》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书中的有关条目,对我们了解和使用《古逸丛书》大有助益.值得一提的是,《古逸丛书》中有的典籍以多种版本补配,可以称之为"百衲本".应该指出的是《古逸丛书》中所收的仅仅是黎,杨二氏在日本所搜访古籍中的一小部分,多为较易刻成且篇幅不大的书,而如古写卷子本《春秋经传集解》30卷,北宋本杜氏《通典》200卷,翻刻宋蜀大字本《任渊山谷诗注》20卷等许多珍本秘籍,却因卷帙浩繁等种种原因而未能谋刻.列为《古逸丛书》之首部的是影宋蜀大字本《尔雅》3卷.本书系晋郭璞注,首载郭序,每卷题《尔雅》卷几,郭璞注,次行列篇目.全书文字丰肥,楷法端劲.敬,惊,弘,殷,匡,胤,玄,朗,恒,真,征等字阙笔.间有南宋孝宗时补刊,桓,遘,慎三字阙笔.此书末有"经凡一万八百九言,注凡一万七千六百二十八言"两行及"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臣李鹗书"一行.杨守敬认为此版系众版之祖,黎庶昌指出此版为蜀本真面目,最为可贵.影宋蜀大字本《尔雅》3卷是现存《尔雅》单注本中一个较早的本子,具有颇高的校勘价值.覆正平本《论语集解》10卷乃日本刊刻的中国典籍,其书卷末云:" 浦道祜居士重新命工镂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谨志."正平甲辰相当于我国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既云重新镂梓,说明此前已有刻本,但具体时代已无从考证.杨守敬认为此书格式字体源于古卷轴,与宋本绝不相涉.其文字较之《群书治要》,唐石经也颇有异同,而间或与汉石经和《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书所引文字相合,与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有关文字则相合甚多.据此,日本学者普遍认为此书的版本渊源应上溯到六朝时期,而并非唐初诸儒定本.覆正平本《论语集解》10卷在版本学和校勘学上的重要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覆元至正本《易程传》6卷《系辞精义》2卷乃积德书堂刊本.《易程传》虽系元代坊刻本,然宋讳如贞,恒,桓,慎,敦等字多缺笔,则可知为元翻宋本.程传原本现已不得见,而《易程传》中将所有异同附于各行字句之下,当为吕祖谦参定之本,其价值尤为突出.《系辞精义》,据《中兴馆阁书目》考证,当为托吕祖谦之名者所为;此书中所载诸家之说紊乱失当,杨守敬亦断为伪托之书,但笔者认为此书虽伪,仍可资参考.影宋本《庄子注疏》10卷系南宋椠本,每卷首题南华真经注疏卷第几,次题庄子某篇某名第几,郭象注,次题唐西华法师成玄英疏.黎氏《古逸丛书叙目》云:"此本为日本新见 山所藏,字大如钱,作蝴蝶装,仅存十分之五,予见而悦之,以金币为请,新见氏重是先代手泽,不欲售,愿假以西法影照上木而留其真.予又别于肆中收得《养生主》10卷,《德充符》数叶,为新见氏所无,并举而归之."由此既可了解此书珍贵之程度,又得获知黎氏与日本学人以书交友的佳话.  

《广韵》有详注本和略注本两种.详注本乃宋陈彭年等原著,略注本则为元人据宋本删削而成.清初张士俊据汲古阁毛氏所藏宋本和徐元文所藏宋本校订重雕,《广韵》原书面目方为世人所知.但张氏虽名影宋,然据《玉篇》,《广韵》改字颇多,并不完全允当.《古逸丛书》中的覆宋本重修《广韵》5卷系宋徽宗时所椠,但黎氏在刊刻时,又用张本校其异同,虽增改颇多,然书末附有札记,谨慎而便后学.赖是书所附校札,今人得窥宋本原貌,洵为学林之幸事.另有覆元泰定本《广韵》5卷,亦系珍贵之本.自重修本《广韵》流行后,此本传世日稀,就连向称博洽的顾炎武亦未曾寓目.黎氏《叙目》谓:"卷中匡,朗等字时有阙笔,其为出自宋板无疑.惟俗体颇多, 舛亦众,今择其显然太甚者正之,余悉仍旧."上述两种珍本,为考究《广韵》的版本源流提供了重要依据,在音韵学和校勘学上亦很有参考价值.更引人注目的是,《古逸丛书》还收录了多种在中土失传已久的逸书.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本乃此中瑰宝.据史料记载,原本《玉篇》在唐代已由日本留学僧人携往扶桑,乃汉文字典首次传入日本,从此日人即以《玉篇》为中日字典之代名词.原本《玉篇》对日本的辞书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所编的《篆隶万象名义》即以原本《玉篇》为蓝本.《古逸丛书》中的原本《玉篇》零本(含续收部分)包括以下几卷:卷9,言部(首缺)至幸部(有残缺),共26部690字;卷18之后分,放部至方部,共12部161字;卷19,水部(首尾缺),存144字;卷22,山部至 部,共14部611字;卷27,系部(首缺)至索部,共7部420字.如此,《古逸丛书》中的原本《玉篇》残卷共计5卷60部2026字,字数约当原本《玉篇》所收字数的1 10.与流传至今的《大广益会玉篇》相较,原本《玉篇》的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大广益会玉篇》增字较多,释义粗疏,一般没有书证,疏证,顾野王案语也被删去,且有增字重出和漏夺原文之病.原本《玉篇》虽仅存若干残卷,但已可使我们窥其真貌.首先,原本《玉篇》释义完备,例证丰富,如方部方字下注文共有522字,其中案语详尽,并且广引《尚书》,《毛诗》,《周易》,《论语》,《国语》等书证,而《大广益会玉篇》该字下仅有"甫芒切.法术也.《说文》云:' 船也.'"等数字.繁简之悬殊,已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原本《玉篇》广征博引,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仅有关注释《汉书》的典籍,即有应劭的《汉书音义》,文颖,苏林,张晏,如淳等的《汉书注》,孟康,韦昭等的《汉书音义》,晋灼的《汉书集注》,臣瓒的《汉书集解音义》等多种.并且,原本《玉篇》征引之书,咸属梁朝内府所藏珍本秘籍,其价值当在宋元刻本乃至隋唐写本之上,我们可以借此考究许多古籍的原貌,为校勘之学提供了丰富的佐证.尤其宝贵的是,原本《玉篇》还保存了多种亡逸已久之典籍,真可谓乃逸书之逸书也, 星凤,珍逾拱璧.此外,原本《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它在收字,释义,注音方面吸收了《说文》的不少长处,并根据时代和语言自身的发展情况作了很大改进,还注意收录汉魏六朝时期的俗语词,因而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文馆词林》是唐代许敬宗等奉敕编纂的一部总集,凡1000卷.是书分类纂辑自先秦至唐代的各体诗文.原书北宋时散佚,而流传日本的《文馆词林》有一些残卷被保存下来.据日本学者阿部隆一先生考证,《文馆词林》曾完整地传入日本,庋藏于冷然院,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书在日本受到冷遇,遂日渐流散,只剩下若干残卷.直至江户时代,《文馆词林》才又受到人们的重视.清末以来,《文馆词林》的残卷逐渐传回我国.《古逸丛书》即收有影旧钞卷子本《文馆词林》残本13卷半,字分大,小两种.大字本收卷452,453,459,665,666,667,691,695;小字本收卷156,157,158,347,457,666,667,670,690.标号同卷者内容并不相重,如卷667,大字本收前小半残卷,小字本收后大半残卷.上述残卷中有许多在华夏故土已经失传的先唐和初唐遗文,珠玉重辉,令人雀跃.清代严可均所编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上古》)和清代董诰等奉敕编的《全唐文》,虽收罗已可称宏富,谓其集先唐和唐代遗文之大成,并非过誉,

然沧海遗珠,仍有阙文,《文馆词林》可为上述两书拾遗补阙,订讹纠谬之处甚夥.首先,《文馆词林》中有多篇文章(如《赠赙扈玄达教》,《监护杜嵩表教》等)可整篇补入《全上古》或《全唐文》同时,有些文章就整篇而言在国内亡佚已久,仅赖《太平御览》等类书保存了某些辞句和片断,而在《文馆词林》中这些文章却全豹赫然,可以补足上述残篇断句,岂不快哉!《文馆词林》中有不少篇章与《全上古》,《全唐文》中所收者有异文出入,可据以校正《全上古》,《全唐文》中的误,脱,衍文及人名,地名,时间之误①.可见《文馆词林》对于研究中国中古文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
    影北宋本《姓解》3卷乃宋代邵思所纂.篇首有序,题"大宋景 二年(1035年)上祀圆丘后五日自序".是书大约于元末明初之时已在国内亡佚,异域重睹,弥足珍贵.黎氏《叙目》曰:"原椠甚精,颇类唐石经,北宋本之极佳者."《姓解》以偏旁分部,始人终畅,凡170部, 2568氏.立之谓其"引用各书,如《何氏姓苑》,《三辅决录》,《山公集》,《姓书》,《陈留风俗传》,颍川枣氏《文士传》,《春秋公子谱》,《世本》,《郭泰传别传》,王僧孺《百家谱》,《祖氏家传》,吕静《韵谱》,《孝子传》,贾执《英贤传》,皆世久失传,鲜并其名知之者①,亦得赖此以存其梗概."②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姓解》一书的文献价值.
   《韵镜》是现存韵图中最古老的一种,其作者及著作年代尚无定说.《古逸丛书》中的覆永禄本《韵镜》一卷,系永禄七年根据宋代张麟之在宋绍兴辛已年(1161年)所刊之本的重校本.《韵镜》一书共分43图,每图横列唇,舌,牙,齿,喉等七音,分23行,包托中古的36字母.书内所列各字,基本代表了《广韵》一系韵书的音韵系统.我们可以通过此书来研究和掌握《广韵》一系韵书所代表的语音系统,并且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古语音的认识和对反切学理的领会.总之,《韵镜》至今仍是音韵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
    宋高似孙所撰《史略》在国内久已湮没无闻,收入《古逸丛书》中之影宋本《史略》六卷系海内孤本,可谓硕果仅存.《史略》卷首有高似孙宝庆元年(1225年)自序.本书可以视为一部独立的历史书籍专科目录.卷1著录《史记》及有关史籍;卷2著录《汉书》至《五代史》;卷3著录实录,起居注,时政记,会要,玉牒等;卷4著录史典,史表,史略,史钞,史评,史赞,史草,史例,史目,通史,通鉴等;卷5著录霸史,杂史,《七略》,中古书,东汉以来书考,历代史官目,刘勰论史等;卷6为古代历史典籍,如《山海经》,《世本》,《三苍》,《竹书》等.每书之下或仅列书名,或兼作解题,或悉钞前人名文,或转录陈年旧事;比较重要的历史书籍,还在解题之后列出该书的校本,注本和音义书的参考书目.本书材料珍贵,足资参考,可惜体例杂乱,分类无序,其使用价值因而有所减削.
    宋代乐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记》,《四库提要》著录据浙江汪氏所进钞本为193卷,阙卷113至119凡7卷,江西万氏,乐氏两种刊本及池北书库本缺卷4,共佚8卷.黎氏从日本秘阁借出之宋版原刻,虽亦非完璧,但幸存卷113至118(卷114阙尾数页),计5卷半,包括"江南西道十"1卷,"江南道十二"半卷(存前9页),"江南西道十三"1卷,"江南西道十四"1卷,"江南西道十五"1卷和"江南西道十六"1卷,共13个州,44个县,1个军和1个监,内容涉及上述州县的沿革,辖境,户口,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及各县置废,山川,古迹,要塞等,实为唐宋史地研究的重要资料.
   《古逸丛书》中还收有一种日本汉籍,即日本学者藤原佐世于宽平年间(889年—897年)奉敕编纂的影旧钞卷子本《日本国见在书目》1卷.此目专记冷然院所藏唐代以前传至日本的烬余之书,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计17209卷.此目分经部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异说,小学;史部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土地,谱系,簿录;子部为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部为楚辞,别集,总集等40类.此目编纂于9世纪后半期,晚于《隋书 经籍志》220年,早于《旧唐书 经籍志》50余年,《新唐书 艺文志》150年.此目对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尤其是版本目录学
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目中有多种书籍为《隋志》和两《唐志》所未收,如史部中的《史记
新论》5卷,《太史公史记问》1卷,《汉书问答》10卷,《汉书私记》7卷,《侧子春秋》1卷,《陈帝纪》6卷等,均失载于上述隋,唐三志.同时,此目又可校订《隋志》和两《唐志》之误.此外,当代著名古文献学家严绍 先生通过详密考究和认真分析,认为《日本国见在书目》不但提出了中古时代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新问题,而且提供了中国学术史上已被人忽略的事实.①可见此目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此外,日本刊刻的集唐字《老子注》2卷和仿唐石经体写本《急就篇》1卷,可从中探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流播于日本之踪迹.正是由于《古逸丛书》具有不可磨灭的文献价值,所以《丛书集成初编》和《百部丛书集成》均予收列.更值得一提的是,《古逸丛书》影响了辑刻逸书的学术风气.近现代著名出版家张元济仿照《古逸丛书》体例,辑刻了《续古逸丛书》,自1922年至1938年,先后影印宋刻珍本及蒙古本,《永乐大典》本46种, 1957年又续印宋本《杜工部集》1种,均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近年,中华书局又陆续影印出版了《古逸丛书三编》,并在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中荣获特别奖.从初编到三编,这套丛书在编选和印刷上都是逐步提高的,可谓后出转精,青胜于蓝.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还能见到《古逸丛书四编》,《五编》……黎,杨二氏若地下有灵,亦当含笑九泉.当然,从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古逸丛书》还存在着美中不足之处.如该丛书采用影刻法,虽系严格照描,但有时仍不免略有失真,不似影印可完全保留原貌,并且"往往改小原版及移动行款"②.同时,由于许多逸书流播已久,辗转传摹,出现了不少讹误,黎,杨二氏将其刻入《古逸丛书》时,曾下过一番订正功夫,其中虽不乏精到之见,但亦有臆改之处,使逸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貌.此外,诚如黎庶昌在《古逸丛书叙目》中所云,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象慧琳《一切经音义》,杨上善《太素经》等重要典籍,未能收入这部丛书.我们作为后学晚辈,惋惜之情自所难免,但不应苛求前贤.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8 19:41 , Processed in 0.08988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