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7|回复: 9

求教余少平先生湖北槐蔭話的知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8 12: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菜籽 于 2015-9-20 12:19 编辑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孝感话
标题有什么不可?
方言中不能有官话的参与乎?点评灵灵
樓上君,請指明何書何題何句。 发表于 昨天 09:03


菜籽
动问专家一下:湖北、孝感等方言话里的鳡鱼的gan子(二百五),竿子如何书写??谢谢—— 发表于 2015-9-1 14:05






 楼主| 发表于 2015-9-19 10: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余少平 于 2015-9-18 16:15 编辑

    《醒世姻缘传》里有“打醋炭”,假如江苏人、山西人、北京人看了说:“哎呀!我们这儿也这么说啊!”这就没问题。
    但是如果他们说:“‘打醋炭’是我们这儿的方言啊!原来《醒世姻缘传》里用了我们江苏(或山西、北京)方言啊!”这个说法就很可笑了。
    同样,河南人写的《歧路灯》里第一人称代词是“俺”,山东人写的《醒世姻缘传》里第一人称代词也是“俺”。“俺”是河南的方言词,可那也是山东的方言词——“俺”本来就是河南方言与山东方言共有的方言词。河南人写《歧路灯》的时候用“俺”,他是在用他的河南方言里的这个词,并不是在用山东方言词;山东人写《醒世姻缘传》的时候用“俺”,他也不是在用河南方言词。只不过因为山东、河南方言都有这个“俺”,所以他们各自用自己的家乡话写作时,用了同样的“俺”。
    假如有人写论文,《〈歧路灯〉里的山东方言词“俺”》或者《〈醒世姻缘传〉里的河南方言词“俺”》,那么这个论文的题目就是个笑话。
    除了“俺”以外,其他的方言词,或者俗语谚语,当然也都有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并不是某省、某市、某县独有的。所以,如果根据一些甲乙两地甚至更多地区共有的词语,就说甲地作者的某书里的某些词语是乙地(往往是研究者自己的家乡)的方言词,这是不科学的。你只能说你家乡的方言也有这些词语。
    而且词语的传播与保留,有时候比较复杂。有时是方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我们现在亲身经历的就有吴语、粤语方言词向全国扩散。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尤其是某个词语在时髦高潮时扩散,这个高潮退潮之后,使用范围缩小,缩小后的使用范围与初始的使用范围并不是重合的。那就更复杂了。
    比如汉语固有词的“箸”,一直扩散到国内很多民族以及国外,明代自吴语区开始替换为“筷子”,“筷子”的扩散范围限于很多地区的汉语方言,而国外的日语等语言以及国内的一些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里却保留了“箸”(这是简略的说法,其实事实更复杂,比如有的方言“箸”改成了“筷子”,“箸笼”却保留下来了。也就是说,作为“词”的“箸”被“筷子”取代了,作为词素的“箸”还保留着)。于是“箸”的使用范围就缩小了,各方言,各民族语,以及外语中使用“箸”的地区,大概是呈不连贯的岛状分布的。日语就是这样一个保留了“箸”的岛。可我们不能因此就写成论文:《明清小说里的日语词“箸”》。
    所以山西一位学者的论文是《山西方言所见〈醒世姻缘传〉词语选释》,这样的表述就是科学、严谨的。她没有说《〈醒世姻缘传〉里的山西方言词语》。可是像她这样严谨的研究者不多,多数人写的还是《金瓶梅里的上海话》这样的书或文章,其中有一篇是《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孝感方言词语》。这是湖北省孝感市某学校一位教授还是副教授写的论文。我根据上述的的理由认为这个题目是不能成立的。大概是在十年以前,我在“孝感槐荫论坛”很简单的说了我的意见,因为这位老师在当地栽培的桃李非常之多,所以都一起站出来批评我,可是他们虽然都有“吾爱吾师”的拳拳之心,可惜都说不出什么子午卯酉来,于是乎批评不像是批评,倒像大批判,所以我也没有回应。这事都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前天,在“爱如生国学论坛”,一位坛友在某一个《有奖勘误》的帖子里说:“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孝感话   标题有什么不可?方言中不能有官话的参与乎?”“我认为论文并无什么不妥。”
    我也不明白我在“孝感槐荫论坛”的那个跟帖怎么会引出“
方言中不能有官话的参与乎?”这样的质疑,因为这个质疑跟我表达的观点没有任何关系。但因为“爱如生论坛”的那个帖子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地方,所以我特地在本论坛写了这个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15-9-19 1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余先生不知道的原因
我把你的mqxs帖子转贴过来
希望能够在这里与阁下好好论一论是非曲直。
请你见谅——
 楼主| 发表于 2015-9-19 11: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菜籽 于 2015-9-20 12:39 编辑


pk余少平 2015-9-1816:15 编辑

    《醒世姻缘传》里有打醋炭,假如江苏人、山西人、北京人看了说:哎呀!我们这儿也这么说啊!这就没问题。
    但是如果他们说:“‘打醋炭是我们这儿的方言啊!原来《醒世姻缘传》里用了我们江苏(或山西、北京)方言啊!这个说法就很可笑了。
    同样,河南人写的《歧路灯》里第一人称代词是,山东人写的《醒世姻缘传》里第一人称代词也是是河南的方言词,可那也是山东的方言词——“本来就是河南方言与山东方言共有的方言词。河南人写《歧路灯》的时候用,他是在用他的河南方言里的这个词,并不是在用山东方言词;山东人写《醒世姻缘传》的时候用,他也不是在用河南方言词。只不过因为山东、河南方言都有这个,所以他们各自用自己的家乡话写作时,用了同样的
    假如有人写论文,《〈歧路灯〉里的山东方言词》或者《〈醒世姻缘传〉里的河南方言词》,那么这个论文的题目就是个笑话。
【我认为这个说法真有点……纠结!毕竟是两地的标准方言词。您要说河南人说了山东人笑话,山东人“俺”了河南人笑,可能吧。但湖北孝感人,武汉人不会说,他们不觉得有什么好笑的。河南鲁人,山东呔子们一说“俺”,全中国人都笑了……因为他们有资格讨论,这就是他们的方言(話)嘛!】

    除了以外,其他的方言词,或者俗语谚语,当然也都有类似的情况,也就是说,并不是某省、某市、某县独有的。所以,如果根据一些甲乙两地甚至更多地区共有的词语,就说甲地作者的某书里的某些词语是乙地(往往是研究者自己的家乡)的方言词,这是不科学的。你只能说你家乡的方言也有这些词语。【科学不科学的?主要还是看这个方言词汇普遍与否的吧?如果大家都接受、流传,哪怕这些字词在国语里面都有,新华字典中有,它(们)也会(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方言!】
    而且词语的传播与保留,有时候比较复杂。有时是方言词使用范围的扩大,我们现在亲身经历的就有吴语、粤语方言词向全国扩散。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尤其是某个词语在时髦高潮时扩散,这个高潮退潮之后,使用范围缩小,缩小后的使用范围与初始的使用范围并不是重合的。那就更复杂了。

    比如汉语固有词的,一直扩散到国内很多民族以及国外,明代自吴语区开始替换为筷子筷子的扩散范围限于很多地区的汉语方言,而国外的日语等 语言以及国内的一些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里却保留了(这是简略的说法,其实事实更复杂,比如有的方言改成了筷子箸笼却保留下来了。也就是说,作为筷子取代了,作为词素的还保留着)。于是的使用范围就缩小了,各方言,各民族语,以及外语中使用的地区,大概是呈不连贯的岛状分布的。日语就是这样一个保留了的岛。可我们不能因此就写成论文:《明清小说里的日语词》。【但我们可以说它是日本(语言里的)汉字!】

    所以山西一位学者的论文是《山西方言所见〈醒世姻缘传〉词语选释》, 这样的表述就是科学、严谨的。她没有说《〈醒世姻缘传〉里的山西方言词语》。可是像她这样严谨的研究者不多,多数人写的还是《金瓶梅里的上海话》这样的书或文章,其中有一篇是《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孝感方言词语》。这是湖北省孝感市某学校一位教授还是副教授写的论文。我根据上述的的理由认为这个题目是不能成立的。大概是在十年以前,我在孝感槐荫论坛很简单的说了我的意见,因为这位老师在当地栽培的桃李非常之多,所以都一起站出来批评我,【这叫孝感的“麻糖”,对于武汉的“竿子”(?)、油子(?)进行的集体围攻?!】可是他们虽然都有吾爱吾师的拳拳之心,可惜都说不出什么子午卯酉来,可惜他们都不是mqxs的网友或者余先生这样的语言专家。抓不住大虾的狐狸(?)尾巴嗄(哈)】于是乎批评不像是批评,倒像大批判,所以我也没有回应。【看来我的求教还不是完全无用哉!——我不属于王教授的粉丝噢——虽然不小心戳到您的痛处。网上其实有不少水军,但也有我这较真,不学有术的较真货——苕e~。】这事都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是前天,在爱如 生国学论坛,一位坛友在某一个《有奖勘误》的帖子里说: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孝感话  标题有什么不可?方言中不能有官话的参与乎?”“我认为论文并无什么不妥。
    我也不明白我在孝感槐荫论坛的那个跟帖怎么会引出方言中不能有官话的参与乎?这样的质疑,因为这个质疑跟我表达的观点没有任何关系。但因为爱如生论坛的那个帖子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地方,所以我特地在本论坛写了这个帖子。【我也不太明白!或许自己对语言学、方言至今还是不通不通又不通!】

附带声明一下,80年代我在江城念书,本来准备报考语言学的硕士考试,后来被音韵学把头整大了,只好改行考了元明清戏曲小说专业,我的研究专长是佳人才子等书,迄今在明清小说研究与社科院出版论文著作数部(篇)。
对于爱如生,我非常喜欢,上面资料大大的丰富——我非常喜欢。
对于余先生这样的改行学者,我非常钦佩。希望今后能多多请益,共同进步!
谢谢您的拨冗指点……




 楼主| 发表于 2015-9-20 12: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菜籽 于 2015-9-20 12:37 编辑

槐荫故里孝感话中,不知道有没有“二杆子”的叫法?
反正我听说过,网上也找到了词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RYlxf-fCaMXR8btUks_

貌似也有点问题。读音上不是陕西的四声,是“感”的三声字。

按照百度里头的解释,这个话词,既是陕西的,也在四川方言中(湖北也有),甚至东三省民间话语里面也是存身!
什么含义?
骂人傻子的意思。
什么来历?
来源:(一)源于民间俗语意义。“杆子”指结伙抢劫的土匪。“二杆子”指“排行第二的杆子”即“二当家的”;“二当家的”也指阴茎,陕西民间土话骂那些说话办事不着调的曰:“二毬”。
(二)源于唐朝长安城仪仗小吏“喝道伍佰”的故事。唐朝长安的京兆尹(京城的首席行政长官)的出巡仪仗队伍前,有两名持长竿躯赶路人的小吏,官名叫作“喝道伍佰”(有人将其戏称之为“两个五百”。“两个五百”,即两个“半吊铜钱”<中国古钱币“一千文”即1000枚为一贯,也叫一吊>,暗指他们两个都是“半吊子”,不通情理),因他们手持长竿,所以又被称为“二杆子”。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0: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女子的方言发音问题

小时候,听大人说小“nia”子,搞不清是什么字?
现在回味当时说话的情景,才知道就是一个“女”字!奇怪为何姓氏的吕、金银铜铁铝之类的发音又很完全,偏偏女子的“女”为何就变声了呢?

有没有这方面的高手,点津指迷说一说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9: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襄樊方言大全  网上看到的资料,其中提到:

疯俩子------多指大人指责淘气的女孩   

我估计“俩”应该是“女”,读作“nia”。
 楼主| 发表于 2015-9-23 09: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研究明清小说中的方言。
过去自己在做的佳人才子书研究,里头就有以孝感、湖北才子佳人为描写内容的湖北、江浙作家。
翻开其中一部葛仙翁传,居然找不到方言的蛛丝马迹
这是否可以确定天花藏题序的嘉兴人,就是原作者而非九头鸟呢?
发表于 2015-9-23 13: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ubulala 于 2015-9-23 13:35 编辑

“日语就是这样一个保留了“箸”的岛。可我们不能因此就写成论文:《明清小说里的日语词“箸”》。【但我们可以说它是日本(语言里的)汉字!】”

日语里的确用“箸”表示“筷子”,或者说日语中“箸”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筷子”的意思。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日语只是借用“箸”这个汉字字符来替换“はし(hashi)”这个读音,因为“橋”也读作“はし(hashi)”,不用汉字替换的话是在容易引起歧义。类似的还有前文举的“俺”这个汉字,在日语里用来替换“おれ(ole)”这个读音(意思是成年男性自称)。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10: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文对汉字的保留,对它的语言的准确大有裨益,而且让华人旅游时减少不认字的陌生感
真是聪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2 14:40 , Processed in 0.09799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