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924|回复: 0

[笺释] 登州府志點注 卷七 營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6 17: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卷七 營建
城池
登州府 蓬萊縣附郭
唐於蓬萊鎮南一里立登州治,并改鎮為縣,此建城之始。宋元皆因其舊。東門即望仙門。明初,升州為府,并立衛,遂拓而大之。舊南門在上水門西,遺跡猶存。周九里,高三丈五尺,厚二丈,皆磚石。門四:東曰春生,南曰朝天,西迎恩,北曰鎮海。樓七,鋪五十六,池闊二丈,深一丈。水門三:南曰上水門,黑水、密水所入;東曰小水門,密分水所入;西北曰下水門,三水合流而出。明洪武間指揮謝觀(通志作“規”)戚斌,永樂間指揮王宏相繼修之,萬歷間倭犯朝鮮,增築敵臺二十八。崇禎間知府桂輅、戴憲明先後增高三尺五寸。國朝乾隆五十八年,知縣安奎文請帑重修。道光二十年知縣王文燾勸捐興修。咸豐九年,知府汪承鏞勸捐修南北城樓。十一年知府戴肇辰倡捐重修四城及東西城樓,一律完整。同治四年秋雨,舊墻間有坍塌,知縣馮澍勸捐修葺。九年,知縣彭九齡繼之,工始竣。光緒五年知府賈瑚,知縣王朝穀、江瑞采復修東南二城樓及殘缺處。(注1)
注1:附郭:指縣治與府、郡治所在同一城池之內,則稱某縣為某府、郡的附郭。以蓬萊縣治與登州府治為例,畫河以西另建有府城,府與縣各有自己的領屬地盤,但其外城城池卻為共有。所以蓬萊縣治仍稱為登州府治的附郭。
建城之始:蓬萊築城本始于西漢武帝時,“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續山東考古錄》卷二十七)此處當指建縣城、州城之始。蓬萊縣域歷經東漢、魏、晉、劉宋、後魏直至隋時均屬牟平(縣治在蓬萊費縣)與黃縣所轄。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置蓬萊鎮,屬黃縣。唐神龍三年(公元707年)移黃縣於蓬萊,並改黃縣為蓬萊縣,同時將登州由牟平遷至蓬萊,並改名為東牟郡,不久即又改東牟郡為登州。宋、元因之,直至明洪武元年蓬萊縣廢,仍為登州,屬萊州府。六年,登州改為直隸州。九年,升為登州府,領州一、縣七。此處“建城之始”當既指縣城,又指州城,其時為唐神龍三年(公元707年)。
樓:指城上之樓。如四門之樓等。
鋪:即鋪屋。指城防巡邏軍卒駐紮、辦公之所。蘇軾《乞增修弓箭社條約狀》:“分番巡邏,鋪屋相望。”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防火》:“每坊三百步許,有軍巡鋪屋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收領公事。”
戚斌:原定遠人,後定居蓬萊。其父戚詳,洪武初由百戶從西略地,有功,遷登州衛任指揮僉事,世襲。戚斌為戚繼光六世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
  王宏:永樂間任,曾修過城池。
wō:古代對日本國及其國民的稱呼。《漢書·地理志下》:“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敵臺:也叫敵樓,是跨出城墻牆體而建的墩台。敵臺的發明與首建者當為戚繼光(見《明史·戚繼光傳》)。分實心與空心兩類。空心敵臺一般分上、中、下三部分:“下築基與城牆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餘,內出五尺有餘;中層空豁,四面箭窗;上層建樓櫓,環以垛口。內衛戰卒,下發火炮外擊敵人。敵矢不能及,敵騎不敢近。”敵臺距離疏密不等,險要處不遠一臺。
  桂輅:四川舉人。崇禎十四年任。
戴憲明:江西舉人。以刑部主事簡用。崇禎十五年任。
安奎文:河北宛平舉人。乾隆六十年任。
請帑qǐnɡtǎnɡ:意為請求府庫撥款。帑,這裏指藏金帛的府庫。下同。
王文燾:山西保德州附貢。道光十四年任。
汪承鏞:道光三十年五月署任。咸豐元年正月任。尋署登萊道調濟南府。
戴肇辰:江蘇丹徒監生,咸豐十一年任。下車見城垣頹敝,即首捐廉奉以倡紳富,尅日興工。工程始就,捻軍大至,捻軍圍困十餘日,終因攻城而不下,始退。
勸捐:即用獎勵的辦法募捐。譬如政府給予某些優惠或榮譽稱號等。下文“倡捐”,則是指知府戴肇辰帶頭捐款。《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帝命丞相以下備鍤倡工。”“倡捐”與“倡工”均有帶頭施行之意。下同。
間:副詞,間或。舊墻間有坍塌,意為舊牆有小範圍坍塌。
馮澍:江蘇吳江附貢,同治三年至五年在任。
彭九齡:河南臨漳縣人,進士。同治八年至十年在任。
王朝穀:河北寶坻監生,光緒三年至五年在任。光緒六年至九年再任。
江瑞采:安徽歙縣監生,光緒五年至六年在任。
水城 在城北,與大城相連,即宋之刀魚寨。明洪武九年設登州衛,置海船運遼東軍需。指揮謝觀以河口淺隘,奏議挑濬,繞以土城,北砌水門,引海入城,名新開口,南設關禁,以譏往來。後因備倭,立帥府於此,名備倭城。周三里許,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一尺,西北跨山,東南瀕河,南一門,曰振揚樓,鋪共二十六。萬歷二十四年,總兵李承勲甃以磚石,增敵臺三。知府徐應元復修之。崇禎十一年知府陳鍾盛、同知來臨增修。國朝乾隆五十八年知縣安奎文請帑重修。道光二十年知縣王文燾,同治元年知府常筠、知縣周毓南,光緒元年知縣鄭錫鴻相繼勸捐修葺。
沙城 在城東北海濱。道光二十一年知縣王文燾勸民創築,以護大城,分八段,長里餘。(注2)
注2:刀魚寨:顧炎武《肇宇記》卷六云:“宋慶暦二年,郡守郭志高奏:置刀魚巡檢水兵三百,戍沙門島,備禦北虜。仲夏居鼍磯島,以備不虞,秋冬遷南岸。相傳此即刀魚船所泊。洪武九年,知州周斌奏置海船。指揮使謝規疏通海口,裝運庫物,以給遼東軍士,立為登州營,城之。”刀魚,指一種尖底長船,其型似刀魚,船速快。寨,指四面有防衛設施(如柵欄或圍牆)的軍士駐紮處。
登州衛:見卷十二《軍壘》
關禁:關卡。指為警備而在門防設置具有檢查功能的崗哨。
譏:稽查、盤問。《禮記·王制》:“市廛而不稅,關譏而不征。”孔穎灰疏:“譏,謂呵察也。”
李承勲:原處州衛同知。萬曆十三年加副總兵兼備倭都司。二十五年陞山東總兵。二十七年,改提督朝鮮南北水陸官兵。
zhòu:即“壘砌”, 甃以磚石,即用磚與石砌起來。
徐應元:滄州進士,萬曆四十五年任。陞副使。
陳鍾盛:江西臨川進士,崇禎九年任,十三年陞兗西道。
來臨:陜西貢生,十年任。
常筠:覺羅正黃旗筆帖式,道光十一年署任。
周毓南:浙江海寧人,監生。同治元年二月代理一個月。
鄭錫鴻:河北大興舉人。光緒元年至三年在任。
沙城:即用沙堆積起來的防風牆。
  
黃縣
漢縣,治在縣東南。唐先天元年改建於黃冠村,即此。本土城,周六里,明洪武五年,千戶韋勝因遼闊難守,割去北半,改築之。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厚二丈。門四:東曰正東,南曰朝景,西曰振武,北曰鎮海。池闊二丈四尺,深八尺。正德十一年,知縣周淳因絳水侵城,於東北隅築月城,并作水門洩之。嘉靖二十二年知縣賈璋重修。萬歷二十一年,知縣張彚選改築石城,增高八尺,增厚一丈,建西北二門甕城 甕城門東曰寅賓,南曰環翠,西曰迎宣,北曰澄清;樓七,敵臺二,鋪二十六。崇禎十三年,邑紳范復粹題請重修,知縣任中麟繼之,增高三尺,并建東南二門甕城 甕城門四,東曰寅賓改光表,南曰環翠改朝陽,西曰迎宣,北曰澄清;增敵臺十,樓十,鋪三十四,礮臺九。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李蕃、乾隆十八年知縣袁中立、嘉慶二年知縣陳煒、道光九年知縣孫陳謨各重修。
土圩 在城外。咸豐十一年,知縣何亨九勸捐創築,同治七年知縣彭九齡勸捐改築,周十里餘,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四尺,礮門一百二十六門,樓四。(注3)
注3:漢縣:應為秦縣,即秦所置黃縣中國第一批郡縣制之縣。《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秦伐匈奴,“使天下蜚芻輓粟,起於黃、腄”。黃,即黃縣。其時縣治在今治東南二十五古萊國故城,漢縣亦治此。晉以後因之。唐神龍三年,改置縣于蓬萊鎮,曰蓬萊縣,移登州治。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複析蓬萊縣地置黃縣於黃冠村黃縣縣城去今一千三百年。
韋勝:洪武五年守黃縣。後屬登州衛。
周淳:正德七年任。山西靈石人,舉人。
絳:“降”的借字。絳水,即雨水。
賈璋:嘉靖二十一年任。字月峰,蒲州舉人。黃原無縣志,故實多湮,璋率教諭彭鍾,諸生王廷諫、王守初等搜考遺書,討探故實,纂成《縣志》。
張彚選:萬曆二十一年任。清苑舉人,陞壽州知州。
甕城:城門外的小月城。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守城:“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甕城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且甕城城門與所保護的城門不在同一直線上,以防攻城箭弩等武器進攻。
題請:即奏請,指呈給朝廷的春意。題,指明清時的題本、奏章。光緒二十八年改“題”為“奏”。
任中麟:崇禎七年任。臨潼人,進士,累官至山東督學道。
李蕃:康熙九年任。字錫徵,鎮江舉人。在任十餘年,多所興舉:修城垣,葺孔廟,纂修縣志。旁搜遠紹,發潛闡幽,使《縣志》四十年就湮之跡釐然畢備。官至翰林提督學政。
袁中立:乾隆十三年任。雎州人,監生。政績主要有:繕城垣,修縣志,賑濟災民。
陳煒:乾隆五十九年任。廣東新興人,附貢。
孫陳謨:道光八年任。四川仁和舉人,修城樓,賑飢民。 
何亨九:咸豐九年任。江蘇吳縣人,監生。
彭九齡:同治六年任。河北臨漳人,進士。

福山縣
金天會中偽齊劉豫置縣,建土城。明洪武四年千戶劉能、九年千戶吳貴各修葺。永樂九年千戶周玘甃以磚石,并建城樓。門三:東曰鎮靜,西曰義勇,南曰平定。周三里,高三丈,厚一丈,池闊一丈五尺,深八尺。宣德間千戶王海,天順間千戶王鈺,宏治十五年知縣應珊、千戶王麒,萬歷六年知縣華岱、千戶盧汝弼各重修。十九年知縣張所修增敵臺數處。四十二年知縣傅春重修,四十三年知縣宋大奎竟其事。崇禎五年,知縣朱國梓以東面臨河,於西北南三面濬濠。十年,知縣周翼龍建礮臺八。國朝雍正十三年知縣程大模、乾隆二十七知縣何樂善各增修。道光二十一年知縣史麟書倡捐重修。同治六年知縣吳恩榮勸捐復修。七年知縣趙敏功繼之,增礮臺八。(注4)
  注4:天會:金太宗完顏晟年號(公元11231138.
(公元1073—1146字彥游,景州阜城(今屬河北人。北宋時歷任殿中侍使、河北提刑等職。金兵南下時棄官潛逃。建炎二年1128年)殺宋將關勝降金。天會八年九月戊申,金太宗下詔曰:今立豫為子皇帝,既為鄰國之君,又為大朝之子。”於是備禮冊命,立豫為大齊皇帝,都大名,仍號北京,後遷汴京(今河南開封)金史》:偽齊阜昌五年(公元1135年),析蓬萊之兩水鎮置福山,建土城其城去今八百七十餘年。
劉能:徐州人,洪武四年守福山,後隸登州衛,任正千戶。
吳貴:萊州人,洪武九年任副千戶。
周玘:內鄉人,永樂二年任副千戶。
王海:蘇州人,永樂間任正千戶。
王鈺:天順間在任。
應珊:浙江慈谿舉人,弘治十二年任。十五年兵憲王和命知縣應珊、千戶王麒重建。
王麒:宏治間在任。
華岱:南直隸江都舉人,隆慶四年任。萬曆六年,兵憲蔡叔達按部以城牆窄隘,命知縣華岱、千戶盧汝弼加築。
盧汝弼:萬曆間在任。
張所修:直隸灤州舉人,萬曆十八年任。十九年倭警,知縣張所修奉檄置垛堞,添高敵臺
傅春:河南林縣舉人,萬曆四十二年任。秋雨三晝夜,城崩十之七,南門半塌,城樓遂以蕩然。知縣傅春聞到於上,發銀重修。
宋大奎:陜西延長縣歲貢,萬曆四十三年任。宋大奎繼傅春而完工。
朱國梓:遼東衛貢生,崇禎四年任。五年,知縣朱國梓城守查垛七百二十餘座,門夫僅三百六十名有奇,遂堵塞其半,止存三百六十餘垛,其池東面臨河,西北南三面鑿濠,深一丈五尺,闊八尺。並造車引河水環繞。
周翼龍:浙江慈谿舉人,崇禎七年任。十年,知縣周翼龍奉上檄建礮臺八座。
程大模:湖北孝感人,副貢,雍正十一年任。十三年,程大模捐俸築城,親臨查勘,自二月至六月工遂告竣。本縣太常卿王潛捐銀千兩,教習王樂捐銀百兩,楚雄府同知陳百香捐銀三百兩助之。紳士、百姓無不鎮躍樂輸,監工。
何樂善:河南濟源舉人,乾隆二十四年任。二十七年,秋澇,城多虧損,知縣何樂善即加修整,親自督理,月餘造成。
史麟書:甘肅平番縣拔貢,道光二十年任。
吳恩榮:浙江歸安監生,咸豐十一年十一月任。
趙敏功:河南河內舉人,同治七年九月署任。

棲霞縣
金天會中,偽齊劉豫置縣,建土城。明成化六年知縣婁鑑增修。嘉靖三十七年知縣李揆改築石城,萬歷六年知縣鮑霖始竟其事。周三里許,高一丈八尺,厚七尺,門四,東曰寅賓,西曰迎恩,南曰環翠,北曰迎仙;樓四,鋪三;城阻山石,池不可鑿。南帶河水為城患,十年築石隄護之。二十五年知縣鮑紋建北門甕城并敵臺八,天啟七年甕城圮。崇禎十二年知縣鍾其偉增高三尺,并建角臺四。國朝順治五年,知府張尚賢、知縣金本重重修,又增高二尺。嘉慶二十一年秋大水,城墻坍塌。道光二十年知縣關世相始勸捐修之。二十七年知縣方傳植增築大隄,以捍山水。向例,修城派各社按戶均攤,咸豐三年,知縣趙開元力革其弊,遂倡捐修築。同治二年知縣姜顯謨勸捐重修,紳耆公請,仍分社認修。六年,知縣王德功復修之。(注5)
  注5:棲霞舊為蓬萊楊疃鎮,偽齊劉豫析蓬萊楊疃鎮及萊陽縣地所置,建土城,去今亦有八百七乾餘年。《縣誌》為乾隆十九年知縣衛萇所修。
婁鑑:河北獻縣舉人,成化六年至十一年在任。詳循吏。
  李揆:今重慶銅梁人,舉人。嘉靖三十五至三十八年在任。詳循吏
  鮑霖:四川青城人,選貢。萬曆五年至七年在任。
  鮑紋:籍貫出身不詳。萬曆二十五年前後在任。
  鍾其偉:陜西人,貢生。崇禎十一年至十二年在任。
  張尚賢:遼陽生員。順治五年至八年任登州知府。陞奉天府尹。
  金本重:遼東生員,陞河南府知府。順治三年至五年在任。
  關世相:甘肅靖遠人,監生。道光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在任。
  方傳植:安徽桐城人,監生,多惠政。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在任。
  趙開元:雲南恩安人,進士。咸豐二年至五年在任。
  姜顯謨:浙江歸安人,監生。同治元年至二年在任。
  王德功:江蘇蕭縣人,監生。同治四年至九年在任。
  紳耆:舊稱地方紳士與老有威望的人。

招遠縣
金天會中,偽齊劉豫置縣,建土城,元末毀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王明善重建。正德六年,知縣申良增修。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厚一丈二尺;門三:東曰盥泉,南曰通仙,北曰望海。嘉靖二年,知縣羅錦增修:闢東南門曰雲路,樓四,鋪四,池闊一丈二尺,深一丈。萬歷五年,知縣田九邱始甃以磚石,鑿城西北橫石引水環之;又作石閘於濠四隅,以資蓄洩。崇禎十一年,知縣屈允元修城樓。國朝乾隆二十八年,知縣劉朝宗重修,各社按戶出貲,而城中不與,遂為成規。同治四年,知縣周濤仍集各社捐修。(注6)
注6:《續山東考古錄》云:“《九域志》:掖、黃並有羅山鎮,今治正兩縣分界處也。天會中,偽齊劉豫析掖、黃兩縣之羅峰鎮置招遠縣。”《縣誌》於順治十七年為登州知府徐可先、邑人張鳳羽所修。
王明善:《招遠縣誌·城池》云:“洪武十年知縣王明善建。”當是。據《縣誌》,王明善洪武十年始任招遠知縣,故《府志》“洪武三年有誤”
  申良:山西高平舉人。正德六年至八年在任。尚禮義,務教化,方正嚴毅。擢安吉知州,陞常州同知,擢戶部員外郎。
  羅錦:籍貫與出身不詳。正德十六年至嘉靖七年,共在任八年。
  田九邱:安徽霍丘人,貢士。萬曆二年至六年在任。
  屈允元:河北順天舉人,崇禎十一年至十二年在任。
  劉朝宗:順天舉人。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在任。廉察為治,吏民奉為神明。
  周濤:江蘇昭文監生,同治元至六年在任。

萊陽縣
本為昌陽城,晉元康八年建。隋大業初遷於縣東南,唐永徽初復遷於此。舊土城,周六里,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二尺。明洪武三十一年指揮鄧青、正統五年知縣郭敏、宏治二年知縣吳昂各重修。正德十四年,知縣司迪改甃以磚,增敵臺八;門四:東曰望石,南曰迎和,西曰太平,北曰旌旗。池闊一丈五尺,深八尺。嘉靖三十四年知縣牛山木,崇禎十六年推官胡守德、知縣關捷先各重修。國朝乾隆三十七年議定:分段攤派各社、隨時修築。嘉慶十二年又按畝攤捐,縣民馬瑞積以苛派,京控,後竟停工。道光二十四年,知縣李鑠修葺,二十五年,知縣張涵繼之,工費皆作流攤歸款。(注7)
    7萊陽漢時為長廣縣、膠東國、挺縣、鄒盧縣、觀陽縣及即墨縣。漢昌陽縣治本在文登,晉初,省昌陽縣併入長廣縣。惠帝元康八年(西元298年),又析長廣縣複置昌陽縣,縣治於今萊陽照旺莊。唐高宗永徽元年(西元650年)昌陽城為水所淹,遂遷縣治于現萊陽城址。其後,唐莊宗為避祖,改昌陽為萊陽。萊陽建城實在唐永徽元年,去今一千三百六十餘年。
鄧青:
  郭敏:河南淇縣人,正統五年至十二年在任。率民採木,修學宮及諸祠,不勞民費。遷保定通判。
吳昂:山西定襄人,成化二十年至弘治七年在任。廉能明斷,人不敢乾以私。用鐵裹城門。
  司迪:山西澤州進士,正德十五年至嘉靖三年在任。縣本土城。民國二十四年《萊陽縣誌》云:“正德六年,以流賊來攻,失守。邑人李鐸時為都給事,疏於朝,令磚其城。十四年知縣司迪督修。周圍七里,高二丈一尺,池濶一丈五尺,深五尺。敵臺十六座,更門名:東曰望石,西曰太平,南曰迎仙,北曰旌旗。其上各建城樓。城始固矣。”與《府志》略有不同。
  牛山木:直隸曲周進士,嘉靖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在任。剛正嚴毅,歲時課士。歷官按察司僉事。在任時於城四隅各建角樓。
胡守德:
關捷先:廣東南海進士,崇禎十六年任。後二年清軍入關,挂冠遁去。
  李鑠:漢軍鑲紅旗人,進士。道光二十三年五月至二十四年二月署任。
張涵:山西鳳臺人,進士。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在任。

寧海州
金大定二十二年置州於此。舊土城,明洪武十年指揮陳德甃以磚石,周九里,高三丈二尺,厚二丈,門四:東曰建武,今改集慶,西曰奉恩,南曰順正,北曰鎮海。樓鋪二十八,池闊三丈二尺,深九尺。宏治初知州孫裕、指揮王鎮,正德七年知州章諍,嘉靖二十六年知州李光先各重修。萬歷二十年知州陳善浚池。二十二年知州張以翔、指揮胡來貢重修,并建角樓及敵臺十二。三十九年知州王以仁,崇禎間知州李鳴環各重修。國朝康熙十一年,知州楊引祚修葺。乾隆三十年,知州勒善撤磚為石。嘉慶十四年,知州胡道垠請帑并捐亷重修。同治二年,知州舒孔安勸捐修之。(注8)
  注8:海寧州治本西漢東牟縣故址,高齊周隋屬文登縣地。唐麟德二年,析文登地於東牟故城置牟平縣。金時偽齊劉豫於縣置海寧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領文登、牟平兩縣,直隸於都省,州治牟平縣。明洪武初廢牟平縣,九年以海寧州隸登州府。海寧州築城當起於西漢,去今亦有兩千三百餘年歷史。
陳德:民國《牟平縣志》寫作“陳得”,當為“德”之音訛。
  宏治:宏治,當為“弘治”之誤。
孫裕:江蘇崑山人,進士。弘治初,海道副使趙鶴齡以新城漸圮,乃令州衛兼修,知州孫裕修西南,指揮王鎮修東北,城乃復完。
王鎮:籍貫與出身未知。
章諍:正德七年春,劉七將陷萊陽,知州章諍復葺城浚池,於是保城無虞。民國《牟平縣誌》云:“章諍,字正言,安徽太湖縣舉人,正德六年任知州。廉明平易,修舊起廢。時流賊劉六劉七連陷棲霞、文登,諍葺城浚池,嚴武備以待之。壬申寇至,直薄城下,焚東門,勢甚危。衛掌印指揮王瀛欲棄城走,諍按劍曰:“今日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懼而止,眾志遂定。乃相與奮力擊賊,賊始卻,城賴以完。去後,邑人思之,於州署前立碑頌其德。”
李光先:山西代州人,舉人。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在任,二十五年陞順德府通判。臨行囑同知焦希程創修《州志》。《府志》“二十六年”有誤。
陳善:江蘇溧陽人,舉人。萬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任。
張以翔:民國《牟平縣誌》云:“張以翔,祥符河南省開封縣舊稱舉人,萬曆十八年知寧海州。蒞事甫歲餘,百廢俱興,重學校,行條鞭,革里役,善政未易悉舉,以丁艱去。百姓建生祠於奉恩門外祠之。”
胡來貢:由寧海衛指揮任監軍道中軍。每當禦海,輒以身先。
角樓:城墻拐角處所建城樓,它與城垣、城門樓護城河同屬於防衛設施。
王以仁:寧羌選貢,萬曆三十八年出任。下車即創建社學,置贍士田以恤寒士,公餘親蒞講書。修城築堤,永捍民患。卒於官署。發篋僅白銀十兩,州人各出資殮之,為立追思碑。
李鳴環:北直人,貢生。崇禎五年在任。
楊引祚:湖廣沔陽進士,工草書。康熙十年始任知州,補修北城,增修州衙署,並纂修《州志》。
勒善:鑲黃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七年在任。請公帑增修城池,三年始告竣。然,勒善撤磚為石,而石不及磚之堅牢,故不足三十年而壞者半。
胡道垠:字蒼巖,湖北教感縣人,嘉慶十三年至十八年在任。修城垣,纖毫不擾民,歷二年告竣,鄉民多不知者。十六年薦飢,多方籌賑,屢請於上臺發倉平糶,又勸捐以助之;日夜焦勞,故年未四十而鬢髪皓然。十八年調署膠州,牟民送者迤邐五十餘里遮留幾不得進。道光戊戌歲,邑人肖像祀於八蜡祠,又立木主於遺愛祠。
舒孔安:字磐叔,江西南昌靖安縣人,咸豐辛亥舉人,同治二年至四年在任。同治二年,霪雨連綿,內外坍塌甚多,知州舒孔安請帑重修,並捐自己的廉政金以補不足。舒孔安雖有重修州志,並修城垣之功,但其口碑極差,可參見民國《牟平縣誌》。

文登縣
北齊天統四年置縣於此。舊土城。明洪武三年,萊州鎮撫韓登、知縣張鳳重修,周四里餘,高二丈五尺,厚一丈。門三:東曰望海,南曰新建,西曰崑崳。樓鋪十五,池闊三丈,深八尺。嘉靖間知縣胡景華、張先相繼修之。萬歷八年知府劉自化議甃以石,知縣郭包田繼之,增高五尺。十四年知縣李需光復修。國朝康熙四十一年知縣佟國龍、道光二十年知縣歐文、咸豐六年知縣趙敏功、同治四年知縣陳汝楫各勸捐重修。
威海司城 在縣東北九十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立衛建磚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樓鋪二十。國朝雍正十三年裁衛改設巡檢司。
靖海司城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立衛建石城,周五里餘,門四後塞西門。樓鋪二十九。國朝雍正十三年裁衛,改設巡檢司。(注9)
注9:文登地域,先後有不夜、昌陽、觀陽、腄等立縣,且各有其城。南北朝北齊天統四年(公元569年)。析牟平觀陽地置文登縣,即今治。去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注者按:《文登縣志》謂置縣在北齊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置,與《府志》所說相差十三年。又,《文登縣誌》謂城周長七里,與《府志》所說相差三里。
鎮撫元代萬戶府及都威衛使司所屬掌理軍匠的鎮撫司()之長官。《元史·百官志七》﹝萬戶府﹞鎮撫司,鎮撫二員蒙古漢人參用。
明初,部分沿用元制,故有鎮撫一說。

韓登:
張鳳:順城人。洪武三年至八年在任。《登州府志》作“舜城”,未知誰是。
胡景華:浙江上虞人。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在任。
張先:陜西洵陽縣舉人。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在任。
劉自化:陜西高陵人。進士,萬曆六年至十年在任。
郭包田:屯田衛舉人。萬曆九年至十二年在任。
李需光:廣東順德縣舉人。萬曆十二年至十五年在任。
佟國龍:奉天筆貼式。康熙三十八年至五十年在任。(《縣志》“龍”作“瓏”。)
歐文:江蘇宜興進士。道光十四年至十六年在任。
趙敏功:河南河內縣舉人。咸豐三年至六年在任。
陳汝楫:江西南城縣監生。同治四年至六年在任。
威海司城:明洪武三十一年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永樂元年(公元1403)建城。磚石相間。宏治二年,巡海道副使趙鶴齡疏動太山香錢數百金,重修。崇禎九年防院楊文岳同監視軍門下把牌太監楊欽、周從善請帑金二千餘兩,並起附近文登縣匠役、人夫、軍三民七專委文登知縣韓士俊協同,本衛指揮陶運化重修。去今也有610年歷史。
靖海司城:靖海衛,古名普庵郡,明魏國公徐達平定東牟,草創衛治。洪武三十一年始築石城,周九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四尺,門四,後倭乘門入寇,始塞,止天門。樓鋪二十九座,池深一丈,闊二丈五尺,為東咽喉極衝。磚城。乍明季天啟年間湮廢

榮成縣
本成山衛。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建石城,周六里餘,餘高二丈八尺,厚二丈;門四:東曰永泰;西曰迎恩,今改天順;南曰鎮遠,今改文興;北曰武寧。樓鋪二十四。池闊一丈五尺,深一丈。崇禎十二年,文登知縣韓士俊、教諭臺爾瞻、成山衛指揮唐文焞姬肇年重修。國朝雍正十三年改衛為縣,知縣羅克昌領帑重修,乾隆五十五年知縣李遴春帑復修,道光二十年,知縣李天隲勸捐修葺。二十七年,知縣唐芝榮重修,工費作為流攤歸款。咸豐二年知縣石用熙,同治五年知縣張道南、孫禧各勸捐重修。(注10)
注10:成山衛城即榮成縣治城。榮成縣地周時屬不夜城,秦屬腄縣,東漢魏晉屬牟平縣,北齊屬文登縣。明洪武十三年置成山衛,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建石城.雍正十二年河東總督王士俊疏請將成山衛裁汰改設一縣,其治即成山衛城。其城去今六百一十餘年。榮成名稱,依《續山東考古錄》,本為“勞山”與“成山”兩山而得,後來“勞”訛為“榮”,故成榮成。
韓士俊:陜西貢生。崇禎八年至十三年在任。
臺爾瞻:諸城貢生。崇禎七年至十年在任。注者按:此處時間有誤,十二年臺氏已經去職。
唐文焞、姬肇年籍貫與出身皆不詳。
羅克昌:字臯言,江蘇高郵州進士,十三年任。榮成置後第一任知縣,諸多事務在其一身。後以能員調益都,臨去,士庶遮道流涕。
李遴春:四川樂山縣舉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慶元年在任。
李天隲:山西太平縣舉人,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年在任。
唐芝榮:四川巴州舉人,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在任。
石用熙:江蘇如臯貢生,道光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在任,咸豐元年至三年再任。
張道南:山西臨汾附貢,同治二年至五年在任。
孫禧:江蘇儀徵監生,同治五年至七年在任。

海陽縣
本大嵩衛。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建磚城,周八里,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五尺。門四:東曰永安,西曰寧德,南曰迎恩,北曰鎮海——今改翊清。樓鋪二十八。池闊八尺,深一丈。國朝雍正十三年改衛為縣,乾隆三年知縣包桂領帑重修,嘉慶二十三年秋大雨,牆塌,至道光二十年知縣朱家學始勸捐修葺。咸豐十一年,知縣倉景長復修之。同治四年,知縣李琛勸捐興修。五年知縣陳本立、六年知縣恒豐繼之,始竣。(注10)
    注10:海陽縣,漢時為觀陽縣地,東境當有昌陽縣地、北境當有東牟縣地。後漢為觀陽縣地。高齊為觀陽縣與文登縣地。宋、金、元為萊陽與牟平縣地。明為萊陽縣與寧海州地,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置大嵩衛,建磚城。清雍正十三年裁衛,析萊陽縣、寧海州地於大嵩衛置海陽縣,治大嵩衛城。其城去今六百一十餘年。
    包桂:浙江錢塘進士,乾隆三年(一說乾隆四年)至七年在任,上任接前任佈置,修城至乾隆六年竣工。並創海陽縣志。
    朱家學:雲南石屏進士,道光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在任。
    倉景長:河南中牟拔貢,咸豐十年十月至十一年在任。修城未畢,捻軍到,乃率軍民嚴守,城賴以全。
李琛:江蘇上元舉人,同治三年至四年在任。
陳本立:大興監生,五年在任。
恒豐:漢軍正黃旗人,監生,六年在任。捻軍又至,恆豐督軍嚴守,城得以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23:31 , Processed in 0.08201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