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623|回复: 12

[考证] 从刘秉忠_文天祥看历史中的伪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8 07: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实在想推荐:

从刘秉忠_文天祥看历史中的伪历史

陈冲 《文学自由谈》2009年 第6期

中国的历史不好读。不是一般地不好读,而是很不好读。中
国有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要到有了一把子年纪之后,才会对历史
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不光是文人们老了之后,往往喜欢写点
古代之事,比如李国文先生,在他写《改选》的时候,写《月食》的
时候,是不会写近些年来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的这种文章的;
就是识字不多的山乡野老,每每也有“讲古”的爱好。可能有“怀
旧”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不好读,须得
有了相当的人情世故,才能咂出其中的味道。

其实,就连什么叫“历史”,都相当地不好说。为了以下行文
的方便,我不得不在这里对“历史”给个基本说法:我后面要说到
的“历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史书,二是历史课。史书,包
括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正史”和官方的史料,辅以“学术界”
多数认同有一定可信度的“野史”。历史课,就是现在学校里(从
小学生到博士研究生)正在学的历史,其中的重点,自然是近数
十年来对以往史书的修正,和对过去的有争议的问题给出的“标
准答案”。不过,我马上就得承认,在敲出上面这些文字的同时,
我心里已经犯嘀咕了———这样就能把那些扯不清的问题说清楚
了吗?举个最近的例子。央视的《百家讲坛》新推出一位叫袁腾飞
的学术明星,随即遭到学术界的猛烈批评,被指“把小说当历史,
把讲坛当学术,把课案当作品,乱得一塌糊涂”。这让我想起一段
文字:“太后凡孕六男二女,皆感梦:孕文襄则梦一断龙;孕文宣
则梦大龙,首尾属天地,张口动目,势状惊人;孕孝昭则梦龙蠕于
地;孕武成则梦龙浴于海;孕魏二后并梦月入怀;孕襄城、博陵二
王梦鼠入衣下。”你说这是小说还是历史?就文论文,它明显是小
说,可是你知道它的出处吗?《山海经》?《西游记》?都不对!它
出自堂堂正正“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二十四史”不是小
说,是历史。哪怕它比荒诞小说还要荒诞,你也不能说它是小说,
还得承认它是历史,最多加个“伪”字。往下我们会看到,在中国
的历史中,伪历史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解读历史不可
或缺的一把钥匙。历史课的情况更复杂、更敏感。历史本来就是
个充满了遮蔽与反遮蔽的领域,是几千年来最聪明的人把聪明
发挥到极致才团弄出来的一个最真假难辨的物件,历史课却要
对此给出一个个惟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简直就是硬要把不可能
完成的任务作为自己的任务。几千年来铤而走险的人士多如牛
毛,良莠各异,到了历史课里,就一律变成了“农民起义”。宋、金
时期,有一伙人占山为王,只因那山头是在金人占据的河北,便
被历史课称为“抗金农民起义”。但历史课在记述这个山头的兴
衰存亡时,又不得不如实写出它原本就是一伙山寇,只因头目不
满足于打家劫舍,接受了宋朝封给的一个官号,说是要抗金。金
人原来是顾不上管他们的,现在看到居然在自己的地面上打出
了宋朝的旗号,便派兵进剿。金兵一到,山大王赶紧又投降了金
人。中国历史最荒芜的地带是战争。这是一件非常非常奇怪的
事。中国本是一个历史上战争频发的国家,是全世界死于战争的
人数最多的国家,也是一个战争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最直接的
国家,但是,历史对于战争的记载、描述,却总是极其简略,尤其
是极其模糊,而这模糊的背后最容易分辨的就是其虚假。这么大
的国家,文明这么发达,这么多人相互厮杀了几千年,居然没有
留下几本像样的军事著作,至今尚被津津乐道的,仍然只是一部
两千多年以前的《孙子兵法》,仿佛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论思考,在
漫长的两千多年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而那部《孙子兵法》
里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核心内容,与其说是关于战争的专门理论,
还不如说是关于“计谋”的案例,以至今天被称为“企业家必读”。
有史以来所发生过的无数次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战役、战斗———
说得再直白些,那一仗又一仗的每一仗都是怎么打的,居然成了
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在那些演义、说部,以及由此发展而来
的戏剧里,战争变成了某种“将对将”的擂台比武赛,而双方的士
兵则是擂台赛的啦啦队。其极致的一种,可以著名的“温酒斩华
雄”为例。这边曹操、关羽帐中饮酒,那边敌将华雄挑战,关羽要
去应战,曹操敬酒一杯壮行,关羽接了酒,放在酒桌上,绰刀上
马,出去将华雄斩了,回来才喝那杯酒时“,其酒尚温”。按这种描
述,一个高级将领在战争中的任务,就是出阵把对方一个将领的
脑袋砍下来,其他一概不管。显然,真正的仗不会是这样打法。
可以有一种简单的解释:文人修史,不懂战争,所以写成了
这样。这个解释可信不可信,您可以自己琢磨,但这种虚假带来
的结果却一目了然:对战争记载的走样,带来了对历史评判的扭
曲。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宋军在对金作战中取得了郾城
战役的重大胜利。这个胜利,是在多年的战略相持之后,又在近
两年的苦战小胜(颖昌战役、顺昌战役等等)的基础上取得的。这
时宋高宗赵构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不是乘胜追击,而是乘胜修
和。赵构此举,被历史课定义为“赵构、秦桧一伙破坏抗金斗争的
重要事件”。结论很明确,但根据却一点没有。长时间、大规模作
战之后,金人固然损失惨重,宋军恐亦付出了可观的代价,是否
还有“乘胜追击”的力量?实际上,历史在这里没有提供最起码的
关于双方国力、军力、民力的统计数据,也没有关于双方政治军
事态势的分析,把赵构的决策定性为“破坏抗金斗争”,惟一的根
据只是一条想当然的标准:打,总是对的;和,总是错的。假如你
不愿相信这种不讲道理的标准,想要做出自己的判断,你立刻就
会发现历史所能提供给你的全是□□□。赵构的决策可能是正
确的,因为正是在郾城战役之后,他才得到了此前一直求之不得
的“绍兴和议”,有了一个休养生息、稳定下来的机会,因而才有
了一个延续了153年的南宋王朝。同样,赵构的决策也可能是错
误的,他高估了对方,低估了自己,从而失去了一次乘胜追击、直
捣黄龙的机会,使得那个延续了153年的政权,常被讥笑为“偏安
一隅”、苟存于“剩水残山”的“小朝廷”。问题是,当时的双方力量
对比到底如何,历史所交的基本上是白卷,说赵构的决策正确或
错误,都只能是“说法”。

这个“打总是对的、和总是错的”的标准,实际上经常被使用
到历史的是非判断当中。几千年当中发生过的一次又一次的妥
协,几乎都被认为是“屈辱”,没有一次能被毫无保留地称赞为
“明智”,虽然“审时度势”这个词又在历史中常有出现。历史课的
不同,则在于不反对“和番”,认为那是促进民族团结之举。这个
荒唐的标准,在准历史中又衍生了一个荒唐的现象。借用《借东
风》里诸葛亮一句唱词,叫“武将要战文官要降”。这种“现象”几
乎成了中国历史中的常态,凡到了多事之秋,到了可能需要妥协
的时候,历史总是忽略双方力量对比的数据和分析,端给我们一
个“武将要战文官要降”的戏剧性场面。不过,顺着历史轨迹看下
来,凡出现这种常态的时候,大抵还有选择的余地,如果出现的
是相反的情况,那就大难临头了。比如南宋末年,元军还没有真
正杀过来,南宋的武将们已经降的降跑的跑,而主张打到底的高
官,却是身为文官的文天祥。出现这种场面,南宋的灭亡指日可
待了。

1948年秋,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之际,花大力气拍了一部电影
叫《国魂》,讲的就是文天祥的故事。据史料记载,蒋介石就请他
的高级将领看过这部影片,还出资加印了几十个拷贝,放给他的
前线将士看。后来有人说,这不是文天祥的错,只是他的英雄事
迹被国民党蒋介石“利用”了。“利用”这个词,在汉语里有时含有
一种言外之意,就是它本来不该这样“用”,却硬是被这样“用”
了。那么,文天祥的事迹应该怎样“用”呢?再进一步,除了这样
“用”,它还有什么另外的“可用”之处吗?

文天祥(1236—1283),20岁(1256)时考中进士第一名(状
元),守父丧三年后,出任过一些地方官职,1270年因得罪奸相贾
似道而遭罢斥。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宋军长江防线崩溃,文天
祥组织江西义军万余人勤王,被委任为知平江府,受命救援常
州、独松关,但都没能挡住元军的进攻。1276年初,元军兵临临
安,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奉派与元军议和,到了元军大帐即
被扣押,朝廷(宋恭帝赵显)随即宣告投降。不肯投降的文天祥在
被押解北上途中逃脱,于1276年5月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任
命为右丞相。7月,因不满张世杰专制朝政,且与陈宜中意见不
合,离开了南宋行朝,以同都督身份在南剑州聚兵,实际上成了
南宋流浪政府之外的另一个抗元中心。1277年,在打了一些胜仗
之后,兵败兴国,妻妾子女失散,收容残部,转战到循州。1278年,
宋端宗死,其弟继位,任命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文天祥为了摆
脱困境,要求率军与南宋行朝会合,遭到张世杰的坚决反对,只
好作罢。1278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撤退途中兵败被俘。
经过四年的监禁,始终不肯投降,于1283年(47岁)被处死。他原
非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实际上也没有打出多大名堂,显示的只
是一种“不可为而为”、宁死不投降的气节。长期以来,历史课一
直称他为“民族英雄”,最近几年又忽然改口,说是只把反对外来
侵略的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而国内民族间的战争是
自己家里的事,岳飞、文天祥等不再称为民族英雄。虽然这一改
口遭到很多人反对,但从2003年起已在我国的新版历史教科书
中实行。

刘秉忠(1216—1274)和文天祥是同时代人,又都是汉人,只
不过一个供职于元朝,一个效忠于南宋。如果说文天祥的一生,
对历史的发展没产生任何影响,那么刘秉忠的情况正相反,他的
一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那个腐朽到极点
的赵家朝廷,已经走上了必然的灭亡之路,只是在最后灭亡之前
勉强挣扎了一下,文天祥的业绩,就是参与了这挣扎,不仅没有
改变那必然灭亡的结果,甚至未能延缓灭亡的过程。蒙古人忽必
烈能够开创元帝国,重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汉族知识分子的辅
助,而刘秉忠正是他的首席汉族谋士。忽必烈将国号定为“元”,
即出自刘秉忠的建议。刘秉忠是元朝整套法制、典章、礼仪、机
构、官爵等制度的设计者,同时还是元上都、元大都的设计者。元
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个气度恢宏、布局严整的帝国之都,元
朝之后,大部分明朝和整个清朝均定都于此,其基本格局,即源
自刘秉忠对我国封建王朝礼制的完美理解。这个巨大工程历经
十八年完工之后不久,59岁的刘秉忠“无疾而终”。文天祥在中国
是“家谕户晓”的人物,在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群中,十有八九
知道他。但是在同一人群中,知道刘秉忠的超不过三四个。

我们的历史、历史课,为什么那样厚待文天祥,却如此薄待刘秉忠?

刘秉忠有一个弟子叫郭守敬(1231—1316),是一位杰出的
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学家。他勘测、设计并领导修建了一系列
水利工程,其中元大都通惠河的开凿成功至今仍堪称奇迹。在参
与制订新历法“授时历”的过程中,他创制了大量的天文观测仪
器,其观测精度在当时世界领先。他在全国各地兴建了27处观测
台站,获得了大量的珍贵数据,并进行了具有独创性的计算。例
如他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的平均一
年时间长度完全一致,却比公历得出这一数据早了三四百年。他
的科学成就后来得到了全世界的尊敬,世界天文学会做出决定,
以他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和一座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按我的
理解,他是我国古代科学家中具有实证科学精神的第一人,是中
国历史上百十个真正值得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人中的一个。
和刘秉忠一样,郭守敬也是邢州(今河北邢台)人。上世纪80
年代,邢台市建立了郭守敬纪念馆,开馆之初,即受到严重质疑:
一个汉人,却呕心沥血地为异族统治者服务,与同时的文天祥相
比,气节何在?馆方的回答也仅仅是:郭守敬出生之时,邢州已在
金人的治下一百多年了(邢州是在宋高宗建炎二年即公元1128
年被金人占领的)。这个回答很像一个免责条款:既然那个朝廷
在一百多年前已经将自己的子民丢下不管了,子民们也就免除
了为它尽忠的责任。不过,它远远没有回答历史究竟应该怎么写
的问题。
所以,读史的时候,千万不要小瞧了那些伪历史。伪历史不
是小说,而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那些被遮
蔽、被扭曲的真相,那些被含糊其辞、被作了伪的地方,才能明白
我们的历史、历史课,为什么会是现在这种样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8-15 15: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啊
发表于 2012-8-28 13: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赞成。不仅五十年内没历史,五千年内真历史也难
发表于 2012-9-10 15: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需谨慎

历史是统治者写给当时和后世人看的,自然也是统治工具的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就极力美化、吹捧,有损于自己的就大肆鞑伐、删减。看历史,得像鲁迅先生所说,能“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发表于 2012-12-14 15: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破万卷,下笔方有理

这种文章不能说是满纸荒唐言,也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了。若要一一考证,可写一篇长文了。在这儿下书的,都有两把刷子,估计不屑讨论吧。“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没错,可也要有理有据,不指望像陈寅恪一样学富五车,可起码也要有些储备才好。就像古史辨派立论且不说,但人家基础是杠杠滴。否则虽是标新立异,实为哗众取宠之辈,贻笑大方之家事小,误人子弟事大。
    对于该文所论主题,前人已述,恕不详赘。可以看看章太炎的国学讲义,有相关讨论。(此书章氏个人色彩太强,不免偏颇之处,但不少妙论,毕竟储备到了)
发表于 2012-12-15 20: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觉者佛也 的帖子

君洋洋洒洒数千言,字字珠玑,震聋发聩。确实,我们应当对于历史的解释以及挖掘,还远没有达到才德学识的地步,是应当对于自己要求严格,对于历史负责任的。
发表于 2013-3-30 23: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属于科学,宣传属于政治。
以宣传的效果来判别历史的真伪,立论基础是不牢固的。
文、岳二人不作为民族英雄,是科学再次屈从于政治。
发表于 2014-4-30 12: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说的主要是历史教科书。其实国朝并无历史这门课,这玩意儿只能说是戴面纱的政治课。
发表于 2014-7-29 15: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不能用历史课来看,历史课服务政治,但历史学并不是,历史最初的面貌几乎不能还原,可是历史是给当下社会警醒。我们追求真相,但不能盲目,过去的再也回不来的
发表于 2014-7-29 17: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哗众取宠的文字

按文章中的说法,人类就不会有战争。作者对于战争的理解是如此肤浅,对古籍的理解是如此的狭窄,居然可以以此立论,不可思议。
一言中国军事著作只有孙子兵法,没有具体的可用于实战的战略战术,中国两千多年的战争史就是混打混闹,其实看看汉书就知道,仅东汉以前的兵书就有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涉及到战略、战术、地形、兵器制造和使用技巧等等。

二言文天祥的自不量力。简而言之,只要在力量对比上差距较大,就不可战,战就是无效的浪费。这简直是莫名其妙,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战例多如牛毛,失败的当然也很多,仅从数据分析上讨论胜负,在冷兵器时代简直是瞎子摸象。尤其是认为文天祥不如刘秉忠,这是拿若懦夫侮辱勇士,刘秉忠不会带来百年以来的反元抗争,更不会对抗请、抗日有任何帮助。如果你要说元不必抗,清不必抗,日也不必抗,那就无法跟你讨论了。
发表于 2014-7-29 17: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冲的文章只能给不读书的人看,因为他自己也不读书。

无知者无畏,读书越多越觉得不敢妄下论断,只怕别人读书更少,贻误他人。翻案文章,郭沫若最喜欢做,大凡喜欢哗众取宠的人多如此。
发表于 2014-10-1 16: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10楼,反对楼主。文天祥的伟大,在于一种百折不挠,天地动容的忠勇,世间文天祥少,而顺应潮流,甚至是为虎作伥的刘秉忠多。难道说宋王朝朝廷腐朽,就不如元朝?楼主的见解,不涉及任何考证,是一种只求功业不问是非的低级见解
发表于 2015-11-23 09: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气节的人还是应该敬重的,不应以迂腐视之…… 尤其是当下这种功利化的社会环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22:08 , Processed in 0.08082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