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269|回复: 12

我鈔《論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7 08: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拙文首發:http://shijing305.5d6d.com/redirect.php?tid=3700&goto=lastpost#lastpost



                                                       我鈔《論語》



     “堯曰唐石經、伯2628、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作“堯曰第卄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釋文》、宋《監本互注》作“堯曰第二十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堯曰弟二十大永本作“堯曰第廿《釋文》、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皆言:“凡三章。”定州漢簡、漢石經殘字皆云“二章”乃《魯論》是也!







     皇侃《義疏》:“堯曰者古聖天子所言也。其言天下太平禪位與舜之事也。所以次前者。事君之道。若宜去者拂衣。宜留者致命。去留當理。事跡無虧。則太平可覩。揖讓如堯。故《堯曰》最後次《子張》也。邢昺《疏》此篇記二帝三王及孔子之語,明天命政化之美,皆是聖人之道,可以垂訓將來,故殿諸篇,非所次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08: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集解》:“歷數,謂列次也。”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叢書集成本《義疏》、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曆數”;伯2628、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四庫全書本《義疏》作“歷數”。《春秋繁露·郊祭篇》:“堯謂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言察身以知天也。今身有子,孰不欲其有子禮也。聖人正名,名不虛生。天子者,則天之子也。以身度天,獨何為不欲其子之有子禮也。今為其天子,而闕然無祭於天,天何必善之?所聞曰:天下和平,則災害不生。今災害生,見天下未和平也。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行也。《詩》曰:‘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覺者著也,王者有明著之德行於世,則四方莫不響應,風化善於彼矣。故曰:悅於慶賞,嚴於刑罰,疾於法令。”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08: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著來:

       “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定州漢簡“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恢復碑“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集解》包氏曰:“允,信也。困,極也。永,長也。言為政信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

       “舜亦以命禹”,定州漢簡“舜亦以命禹”,恢復碑“舜亦以命禹”。《集解》孔安國曰:“舜亦以堯命己之辭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定州漢簡“曰予小子履敢用  598 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恢復碑“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集解》孔安國曰:“履,殷湯名。此伐桀告天之文。殷家尚白,未變夏禮,故用玄牡。皇,大。后,君也。大,大君。帝,謂天帝也。《墨子》引《湯誓》,其辭若此。”《白虎通•三軍》:“《論語》曰:‘予小子履,敢昭告于皇天上帝。’此湯伐桀告天用憂家之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08: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有罪不敢赦”,《集解》包氏曰:“順天奉法,有罪者不敢擅赦。”

        “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漢石經碑“帝臣不蔽蕳在帝心”《集解》言桀居帝臣之位,罪過不可隱蔽。以其簡在天心故。“不蔽蕳在帝心”漢石經殘字詳右圖版。案:“簡”,漢石經從“竹”之字多從“艸”;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亦作“蕳”。

          感謝網友後東塾先生所賜黃易舊藏宋拓之本《堯曰》圖版

          據後東塾先生所言並鄙人從網上所查得知此拓版乃是2010年初「故宮藏黃易小蓬萊閣漢魏碑刻特展」展出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08: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定州漢簡“朕躬有罪毋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恢復碑“朕躬有罪毋以萬方萬方有罪在朕躬”。《集解》孔安國曰:“無以萬方,萬方不與也。萬方有罪,我身之過。”“朕躬有罪毋以萬方萬方有罪在朕躬”漢石經殘字,詳《隸釋》所載下右圖版。案:唐石經、宋《監本互注》、元盱郡覆宋本《集解》、《羣書治要》本、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正平本《集解》作“万方有罪在朕躬”,宗重卿本前一字作“萬方”;大永本、清原良枝跋鈔本作“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叢書集成本《義疏》、清原朝臣加佳跋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宣賢判鈔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天文二年刊本作“萬方有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  善人是冨”,定州漢簡“周有泰賚善人是冨”,恢復碑“周有泰賚善人是冨”。《集解》周,周家。賚,賜也。言周家受天大賜,富於善人,有亂臣十人是也。《釋文》:“大賚,力代反,賜也。”“冨雖”《集存》載漢石經殘字,詳下右圖版。案:唐石經、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叢書集成本《義疏》、四庫全書本《義疏》、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周有大賚善人是富”;唐卷子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宣賢判鈔本、清原枝賢跋鈔本、宋《監本互注》作“周有大賚善人是冨”。龖案:由上下文殘字位置“周有泰賚善人是”中當較漢石經本少一字。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12-27 20:4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20: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定州漢簡“雖有  599周親不如仁人”,恢復碑“雖有周親不如仁人”。《集解》孔安國曰:“親而不賢不忠則誅之,管、蔡是也。仁人,謂箕子、微子。來則用之。”


       “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定州漢簡“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  600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政行”,恢復碑“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政行”。《集解》包氏曰:“權,秤也。量,斗斛。”“人謹”《集存》載漢石經殘字,詳上左圖版。《漢書•外戚恩澤侯表》:“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絕,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師古曰:“《論語》孔子陳帝王之法云:‘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人,天下之人歸心焉。’故此序引之也。”案:唐石經、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作“脩廢官四方之政行焉”;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清原良枝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羣書治要》本、天文二年刊本、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應永十七年鈔本、叢書集成本《義疏》、四庫全書本《義疏》作“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矣”;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脩廢官四方之政行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21: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定州漢簡“興滅國繼絕世舉泆民天  601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恢復碑“興滅國繼絕世舉泆民天  601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集解》孔安國曰:“重民,國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喪,所以盡哀。重祭,所以致敬。”“繼絕世”《集存》載漢石經殘字,詳右圖版。叔平先生言:“此篇爲《堯曰》篇之末。《釋文》出‘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注》云:‘《魯論》無此章,今從古。’按《論語》有齊、魯、古三家:《齊論》廿二篇,《魯論》廿篇,《古論》廿一篇。《隸釋》所錄《論語》後有‘凡廿篇萬五千七百一囗字,’是《魯論》之篇數也。今《堯曰》篇祇二章節,是《魯論》之章數也。余昔見‘繼絕世’、‘亦泰而’一石,以司字下存凡字之首,斷爲當作‘凡二章’,定石經所刻爲《魯論》,嗣見後出之‘凡二’等字一石,居然若合符契,何快如之。‘言黑’等字,則爲《校語》‘且在封’,當爲《季氏》篇‘且在邦域之中矣’句,今本封作邦,《釋文》云:‘邦或作封’。”《公羊傳•宣公十有七年》何休曰《注》引言:“孔子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漢書•藝文志》:“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師古曰:“《論語》載孔子稱殷湯伐桀告天辭也。言為君之道,所重者在人之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21: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定州漢簡“寬得眾敏則有功功公則說  602”,恢復碑“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說●”。《集解》孔安國曰:“言政教公平則民說矣。凡此,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傳以示後世。”《釋文》:“則說,音悅,《注》同。”案: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大永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民說”;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叢書集成本《義疏》作“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民悅”;清原良枝跋鈔本作“寬則得眾信則民任敏則有功公則民說”;《羣書治要》本作“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悅”。



          皇侃《義疏》:“‘堯曰:’稱堯之言教也。此篇凡有三章。雖初稱《堯曰》。而寛通眾聖。故其章内并陳二帝三王之道也。就此一章中凡有五重。自篇首至天祿永終為第一。是堯命授舜之辭。又下云舜亦以命禹為第二。是記者序舜之命禹。亦同堯命舜之辭也。又自予小子履至萬方有罪在朕躬為第三。是湯伐桀告天之辭。又自周有大賚至在予一人為第四。是明周武伐紂之文也。又自謹權量至章末為第五。明二帝三王雖有揖讓與干戈之異。而安民取治之法則同也。又下次子張問孔子章。明孔子之德同於堯舜諸聖也。上章諸聖所以能安民者。不出尊五美屏四惡。而孔子非不能為之。而時不値耳。故師資殷勤往反論之也。下又一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此章以明孔子非不能為。而不為者知天命故也。‘咨,爾舜。’自此以下堯命舜以天位之辭也。咨,咨嗟也。爾,汝也。汝於舜也。舜者諡也。堯名放勳。諡云:堯也。舜名重華。諡云:舜也。《諡法》云:翼善傳聖曰堯。仁盛聖明曰舜也。堯將命舜。故先咨嗟歎而命之。故云咨汝舜也。所以歎而命之者。言舜之德美兼合用我命也。‘天之曆數在爾躬,’天,天位也。歴數謂天位列次也。爾,汝也。躬,身也。堯命舜曰:天位列次次在汝身。故我今命授與汝也。列,次者。謂五行。金木水火土。更王之次也。‘允執其中。’允,信也。執,持也。中謂中正之道也。言天信運次既在汝身。則汝宜信執持中正之道也。‘四海困窮,’四海謂四方蠻夷戎狄之國也。困,極也。窮,盡也。若内執中正之道。則德教外被四海。一切服化莫不極盡也。‘天祿永終。’永,長也。終猶卒竟也。若内正中國。外被四海。則天祚祿位長卒竟汝身也。執其中則能窮極四海。天祿所以長終也。‘舜亦以命禹。’此第二重。明舜讓禹也。舜受堯禪在位。年老而讓與禹。亦用堯命己之辭以命於禹也。故云:舜亦以命禹也。所以不別為辭者。明同是揖讓而授也。當云:舜曰咨爾禹天之歴數以下之言也。‘曰:予小子履,’此第三重。明湯伐桀也。伐與授異。故不因前揖讓之辭也。澆淳既異。揖讓之道不行。禹受人禪而不禪人。乃傳位與其子孫。至末孫桀無道為天下苦患。湯有聖德。應天從民。告天而伐之。此以下是其辭也。予,我也。小子湯自稱謙也。履,湯名也。將告天故自稱我小子而又稱名也。‘敢用玄牡,’敢,果也。玄,黑也。牡,雄也。夏尚黑。爾時湯猶未改夏色。故猶用黑牡以告天。故云:果敢用於玄牡也。‘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昭,明也。皇,大也。后,君也。帝,天帝也。用玄牡告天而云敢明告于大大君天帝也。此伐桀告天辭。是《墨子》之書所言也。然《易說》云:湯名乙。而此言名履者。《白虎通》云:本湯名履。克夏以後。欲從殷家生子以日為名。故改履名乙。以為殷家法也。‘有罪不敢赦。’湯既應天。天不赦罪。故凡有罪者則湯亦不敢擅赦也。‘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此明有罪之人也。帝臣謂桀也。桀是天子。天子事天。猶臣事君。故謂桀為帝臣也。不蔽者言桀罪顯著。天地共知。不可隱蔽也。‘朕躬有罪,無以萬方,’朕,我也。萬方猶天下也。湯言我身若自有罪。則我自有當之。不敢關預於天下萬方也。‘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若萬方百姓有罪。則由我身也。我為民主。我欲善而民善。故有罪則歸責於我也。‘周有大賚,善人是富。’此第四重。明周家法也。此以下是周伐紂誓民之辭也。舜與堯同是揖讓。謙共用一辭。武與湯同是干戈。故不為別告天之文。而即用湯之告天文也。而此述周誓民之文。而不述湯誓民文者。尚書亦有湯誓也。今記者欲互以相明。故下舉周誓。則湯其可知也。周周家也。賚賜也。言周家受天大賜。故富足於善人也。或云:周家大賜財帛於天下之善人。善人故是富也。此如前通也。‘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已上《尚書》第六《泰誓》中又言。雖與周有親。而不為善。則被罪黜。不如雖無親而仁者必有祿爵也。管蔡謂周公之弟管叔蔡叔也。流言作亂。周公誅之。是有親而不仁。所以被誅也。箕子是紂叔父。為紂囚奴。武王誅紂。而釋箕子囚。用為官爵。使之行商容。微子是紂庶兄也。見紂惡而先投周。武王用之為殷後於宋。竝是仁人。於周無親。而周用之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此武王引咎自責辭也。江熙曰:自此以上至大賚。周告天之文也。自此以下所修之政也。禪者有命無告。舜之命禹一準於堯。周告天文少其異於殷。所異者如此。存其體不錄修也。侃案:湯伐桀辭皆云天。故知是告天也。周伐紂文。句句稱人。故知是誓人也。‘謹權量,’此以下第五重。明二帝三王所修之政同也。不為國則已。既為便當然也。謹猶愼也。權,稱也。量,斗斛也。當謹愼於稱尺斗斛也。‘審法度,’審猶諦也。法度謂可治國之制典也。宜審諦分明之也。‘修廢官,’治故曰修。若舊官有廢者則更修立之也。‘四方之政行矣。’自謹權以下若皆得法。則四方風政竝服行也。‘興滅國,’若有國為前人非理而滅之者。新王當更為興起之也。‘繼絕世,’若賢人之世被絶不祀者。當為立後係之。使得仍享祀也。‘舉逸民,’若民中有才行超逸不仕者。則躬舉之於朝廷為官爵也。‘天下之民歸心焉。’既能興繼舉。故為天下之民皆歸心。繈負而至也。‘所重,民、食、喪、祭。’此四事竝又治天下所宜重者也。國以民為本。故重民為先也。民以食為活。故次重食也。有生必有死。故次重於喪也。喪畢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故次重祭也。‘寬則得眾,’為君上若能寛。則眾所共歸。故云:得眾也。‘敏則有功,’君行事若儀用敏疾。則功大易成。故云:有功也。‘公則民悅。’君若為事公平。則百姓皆歡悦也。”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21: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定州漢簡“子張問於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正矣子曰尊五美屏  603四惡可以從正矣”,恢復碑“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正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正矣”。《集解》孔安國曰:“屏,除也。”“於孔”漢石經殘字,詳右圖版。案:唐石經、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子張問於孔子曰”;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叢書集成本《義疏》、《羣書治要》本、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子張問政於孔子曰”;應永十七年鈔本作“子張問政放孔子曰”。


         龖案:《漢書·藝文志》言:“《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如淳曰:“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已下為篇,名曰《從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21: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定州漢簡“子張曰何胃五美子曰君子  604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605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亦  606惠而不費乎”,恢復碑“子張曰何胃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集解》王肅曰:“利民在政,無費於財。”案:唐石經、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大永本、叢書集成本《義疏》、四庫全書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羣書治要》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何謂五美”;應永十七年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作“何謂五美也”。


               恢復的漢熹平石經《魯論》之《堯曰》並部分異文校記  貼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21: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定州漢簡“擇可勞而勞之有誰怨欲仁而得仁  607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毋敢慢”,恢復碑“擇可勞而勞之有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 無小大毋敢慢”。《集解》孔安國曰:“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案:唐石經、《羣書治要》本、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擇可勞而勞之”;唐卷子本、正和四年鈔教隆本、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應永十七年鈔本、大永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叢書集成本《義疏》、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朝臣加佳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正平本《集解》、天文二年刊本作“擇其可勞而勞之”。


         “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定州漢簡“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608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嚴然人望而畏之不亦  609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胃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610不戒視成謂之暴”,恢復碑“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胃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集解》馬融曰:“不宿戒而責目前成,為視成。”“虐不戒”漢石經殘字,詳右圖版。後二行乃《校記》殘字。中空一行內容待考。《漢書•五行志》:“武帝元光四年四月,隕霜殺草木。先是二年,遣五將軍三十萬眾伏馬邑下,欲襲單于,單于覺之而去。自是始征伐四夷,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京房易傳》曰:‘興兵妄誅,茲謂亡法,厥災霜,夏殺五穀,冬殺麥。誅不原情,茲謂不仁,其霜,夏先大雷風,冬先雨,乃隕霜,有芒角。賢聖遭害,其霜附木不下地。佞人依刑,茲謂私賊,其霜在草根土隙間。不教而誅茲謂虐,其霜反在草下。’”《董仲舒傳》仲舒對曰:“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於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於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於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與!孔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於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21: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慢令致期謂之賊”,《集解》孔安國曰:“與民無信而虛刻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21: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皇侃《義疏》:“此章第二。明孔子同於堯舜諸聖之義也。‘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張問於孔子求為政之法也。‘子曰:尊五美,’尊,崇重也。孔子答曰:若欲從政當尊崇於五事之美者也。‘屏四惡,’屏,除也。又除於四事之惡者也。‘斯可以從政矣。’若尊五除四。則此可以從政也。‘子張曰:何謂五美?’子張并不曉五美四惡。未敢并問。今且分諮五美。故云:何謂五美也?‘子曰:君子惠而不費,’歴答於五。此其一也。言為政之道能令民下荷於潤惠而我無所費損。故云:惠而不費也。‘勞而不怨,’二也。君使民勞苦。而民其心無怨。故云:勞而不怨也。‘欲而不貪,’三也。君能遂己所欲。而非貪吝也。‘泰而不驕,’四也。君能恆寛泰。而不驕傲也。‘威而不猛。’五也。君能有威嚴。而不猛厲傷物也。‘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張亦并未曉五事。故且先從第一而更諮也。‘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答之也。因民所利而利之。謂民水居者利在魚鹽蜃蛤。山居者利於果實材木。明君為政即而安之。不使水者居山。渚者居中原。是因民所利而利之。而於君無所損費也。‘擇其可勞而勞之,又誰怨?’孔子知子張竝疑。故并歴答也。言凡使民之法。各有等差。擇其可應勞役者而勞役之。則民各服其勞而不敢怨也。‘欲仁而得仁,又焉貪?’欲有多塗。有欲財色之欲。有欲仁義之欲。欲仁義者為廉。欲財色者為貪。言人君當欲於仁義。使仁義事顯。不為欲財色之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貪也。江熙曰:我欲仁則仁至非貪也。‘君子無眾寡,’言不以我富財之眾而陵彼之寡少也。‘無小大,’又不得以我貴勢之大加彼之小也。‘無敢慢,’我雖眾大而愈敬寡小。故無所敢慢也。‘斯不亦泰而不驕乎?’能眾能大。是我之泰。不敢慢於寡小。是不驕也。故云:泰而不驕也。殷仲堪曰:君子處心以虛。接物以為敬。不以眾寡異情。大小改意。無所敢慢。斯不驕也。‘君子正其衣冠,’衣無撥。冠無免也。‘尊其瞻視,’瞻視無回邪也。‘儼然’若思以為容也。‘人望而畏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故服而畏之也。‘斯不亦威而不猛乎?’望而畏之。是其威也。即之也溫。是不猛也。‘子張曰:何謂四惡?’己聞五美。故次更諮四惡也。‘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一惡也。為政之道必先施教。教若不從。然後乃殺。若不先行教而即用殺。則是酷虐之君也。‘不戒視成謂之暴。’二惡也。為君上見民不善。當宿戒語之。戒若不從。然後可責。若不先戒勗。而急卒就責目前。視之取成。此是風化無漸。故為暴卒之君也。暴淺於虐也。‘慢令致期謂之賊。’三惡也。與民無信而虛期。期不申勅丁寧。是慢令致期也。期若不至而行誅罰。此是賊害之君也。袁氏曰:令之不明而急期之也。‘猶之與人也,出內之吝,’四惡也。猶之與人謂以物獻與彼人。必不得止者也。吝難,惜之也。猶會應與人而其吝惜於出入之屬。故云:出内之吝也。‘謂之有司。’有司謂主典物者也。猶庫吏之屬也。庫吏雖有官物而不得自由。故物應出入者。必有所諮問不敢擅易。人君若物與人而吝。即與庫吏無異。故云:謂之有司也。”


             《古論》:“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集解》孔安國曰:“命,謂窮達之分。”

             “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集解》馬融曰:“聽言則別其是非也。”


              皇侃《義疏》:“此章第三。明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更明孔子知命。故不為政也。‘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命謂窮通夭壽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強求。則不成為君子之德。故云:無以為君子也。窮謂貧賤。達謂富貴。竝稟之於天。如天之見命為之者也。‘不知禮,無以立也。’禮主恭儉莊敬。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禮者。無以得立其身於世也。故《禮運》云。得之者生。失之者死。《詩》云:人而無禮不死何俟。是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江熙曰:不知言則不能賞言。不能賞言則不能量彼。猶短綆不可測於深井。故無以知人也。”《韓詩外傳》卷第六:“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義禮智順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則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無仁義禮智順善之心,謂之小人。故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小雅》曰:‘天保定爾,亦孔之固。’言天之所以仁義禮智保定人之甚固也。《大雅》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德。’言民之秉德以則天也。不知所以則天,又焉得爲君子乎?”《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對曰:“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明於天性,知自貴於物;知自貴於物,然後知仁誼;知仁誼,然後重禮節;重禮節,然後安處善;安處善,然後樂循理;樂循理,然後謂之君子。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為君子’,此之謂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22:12 , Processed in 0.08562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