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206|回复: 1

这样介绍古人是否妥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6 20: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样介绍古人是否妥当?

李庆甲先生(1933--1985)整理的《瀛奎律髓汇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在《前言》中李先生介绍原编选者方回的生平时说:“方回生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卒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景定间别省登第,曾知严州。入元,授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瀛奎律髓汇评·前言》第1页)。在祝尚书先生的《宋人总集叙录·瀛奎律髓》中,说:“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宋景定三年(1262)别头试登第,累官知严州。元兵至,迎降于三十里外,擢授建德路总管,士类颇嗤其人品,其秽行略见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上》,故纪昀谓:‘文人无行。至方虚谷而极矣。’”(《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4年5月第1版437页)比较两者,可发现李先生笔下留情了好多,而祝先生的介绍则比较完整,使人们对方回的人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那么象李先生这样的替古人讳,而且是隐瞒了大是大非的关节是否妥当呢?
发表于 2010-12-14 0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没有写出来不代表就是替古人“讳”。孔子在《春秋》中也存在“讳”的事实,但是他的“讳”是通过曲笔来表达,而不是不表达。因此,再次李先生的不表达可能是在史实的掌握上不足,亦或他觉得简要介绍即可,不一定就是为古人“讳”。这样说理由是在不充分。
其次,现在整理古籍,没有替古人“讳”的社会环境。在古代,那是因为“为尊者讳”,但是到近代以来,这种习气已经打破,如果还有这种思想,那简直就是“愚不可及”了,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治学方法。作为现在学者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才对。即使真的因为研究方回,而对方回产生好感,那么人无完人,亦无须为其“讳”。
再次,当然也许真的存在如楼主说的情况,因为相比之下,省略掉的内容都是批判方行的部分,所以给人有很大的嫌疑也就理所当然了。如果真这点说,诚然同意楼主观点,“不妥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7:08 , Processed in 0.08310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