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128|回复: 6

[考证] 絰、經、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 20: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案:類“經”之“絰”貼傳不上詳附圖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0: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論語•憲問》唐石經①:“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恢復漢石經碑“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絰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集解》王肅曰:“絰,絰死於溝瀆中也。管仲、召忽之於公子糾,君臣之義未正成。故死之,未足深嘉,不死未足多非。死事既難,亦在於過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當死。”吉田篁墩②言:“自經,《卷子》本、《大永》、《皇》並‘經’作‘絰’,旁記云:音耋,《注》同。……”案:唐石經、唐卷子本③、正和四年鈔教隆本④、正平本《集解》⑤、元盱郡覆宋本《集解》、宋《監本互注》、朱子《集注》、山井鼎簽識《註疏》本作“自經”;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⑥、大永本⑦、應永十七年鈔本⑧、伯2597、唐咸通九年鈔本伯2716⑨、斯3011⑩、清原良枝跋鈔本11、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文明九年鈔本《義疏》12、天文二年刊本13作“自絰”;清原朝臣加佳跋本、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14作“自囗”,此鈔本《義疏》引《注》作“绖”。案:唐玄度《九經字樣》15言:“經,作囗者訛”,非也!參考燉煌本、日本古鈔本“經”作“绖、絰”知此“囗”當是“絰”字是也!《說文》“絰,喪首戴也。从糸,至聲。經,織也。从糸,巠聲。”武威漢簡16丙本《喪服》、甲、乙本《服傳》:“喪服斬衰常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屢者”。鄭玄《注》:“凡服,上曰衰,下曰裳,麻在首、在要皆曰絰。絰之言實也,明孝子有忠實之心,故為制此服焉。首絰象緇布冠之缺項,要絰象大帶,又有絞帶,象革帶。齊衰以下用布。”《禮記•檀弓》:“絰也者,實也。”鄭玄《注》:“所以表哀戚。”

            文中“囗”字詳附圖版: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12-1 20:1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0: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皇侃《義疏》:“‘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問孔子嫌管仲非是仁者乎?‘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此舉管仲非仁之跡。言管仲是子糾之相。而桓公是子糾之賊。管仲既不爲子糾致命殺讎。而更相桓公。非爲仁也。‘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孔子說管仲爲仁之跡也。管仲得相桓公者。桓公與子糾爭國。管仲射桓公中鉤帶。子糾死。管仲奔魯。初鮑叔牙與管仲同游南陽極相。敬重叔牙。後相桓公。而欲取管仲還無漸。因告老辭位。桓公問叔牙。誰復堪爲相者。牙曰:唯管仲堪之。桓公曰:管仲射朕鉤帶殆近列。今日豈可相乎?牙曰:在君爲君謂忠也。至君有急。當射彼人鉤帶。桓公從之。遣使告魯不欲。放殺管仲。遣使者曰:管仲射我君鉤帶。君自斬之。魯還之。遂得爲相。莊九年夏云:小白既先入而魯猶輔子糾。至秋齊與魯戰于乾。時魯師敗績。鮑叔牙志欲生管仲。乘勝進軍來告魯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子糾是我親也。我不忍殺。欲令魯殺之。管仲、召忽是我欲自得而殺之。魯乃殺子糾于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牙受之。及堂阜而脱之。遂使爲相也。覇諸侯使輔天子合諸侯。故曰覇諸侯也。一匡天下。故天下一切皆正也。‘民到于今受其賜。’賜猶思惠也。于時夷狄侵逼中華。得管仲匡覇桓公。今不爲夷狄所侵。皆由管仲之恩賜也。王弼曰:于時戎狄交侵。亡邢滅衞。管仲攘戎狄而封之。南服楚師。北伐山戎。而中國不移。故曰:受其賜也。‘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此舉受賜之事也。被髮不結也。左衽衣前從右來向左。孔子言:若無管仲。則今我亦爲夷狄。故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絰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更語子貢。喻召忽死之不足爲多。管仲不死不足爲小也。諒,信也。匹夫匹婦無大德而守於小信。則其宜也。自絰謂絰死於溝瀆中也。溝瀆小處非宜死之處也。君子直而不諒。事存濟時,濟世豈執守小信自死於溝瀆。而世莫知者乎?喻管仲存於大業,不爲召忽守小信。而或云:召忽投河而死,故云:溝瀆。或云:自絰,自縊也。《白虎通》云:匹夫匹婦者謂庶人也。言其無德及遠。但夫婦相爲配匹而已。二人竝不足爲是非也。死是人生之難。而召忽於子糾未成君臣。今爲之死。亦是過厚。不及管仲不死也。”

       顧野王的《原本玉篇》17 “絰、縊”之釋詳下圖版。《原本玉篇》“縊,於豉反。《左氏傳》:‘莫敖縊于荒谷。’杜預曰:‘自絰也。’”“絰,[大]結反。《喪服傳》‘首絰大五分去一以爲布帶齋衰之絰。斬衰之帶五分去一以為帶。大功之絰齊衰之帶去五分一以為帶。小功之絰大功之帶五分去一以為帶?橹x小功之帶去五分一以為帶。’鄭玄曰:‘麻在首在腰皆曰絰。絰,實也。眀有中實爲制。此服焉。首絰象緇布冠之缺項,腰絰象大帶,又有絞帶,象革帶也。’《礼記》:“絰也者,實也。”鄭玄曰:“所以表哀戚也。”案:上文[大],從現行本《釋文》補;“腰”現行本作“要”;“中實”現行本作“忠實”;“緇、明”字與漢熹平石經《魯詩》本相同皆作“ 、眀”,詳《漢石經集存》tb006025“見如三”殘石。其它與武威漢簡甲、乙本並現行本多有“也”字之省畧。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12-1 20:1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0: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現行本《說文》:“縊,經也。從糸,益聲。”段玉裁《注》本改作:“縊,絞也。”皆誤也!!龖案:許慎書當是“縊,絰也。從糸,益聲。”

         龖案:作“ ”者!唐石經以下多皆作“經”誤也!當是“絰”字!

       《公羊•昭公》“十有三年,春,叔弓帥師圍費。夏,四月,楚公子比自晉歸於楚,弑其君虔於乾谿。此弑其君,其言歸何?歸無惡於弑立也。歸無惡於弑立者何?靈王為無道,作乾谿之台,三年不成,楚公子棄疾脅比而立之。然後令於乾谿之役曰:‘比已立矣,後歸者不得復其田里。’眾罷而去之,靈王經[絰]而死。”何休《注》:“時棄疾詐告比得晉力可以歸,至而脅立之。比之義,宜效死不立而立;君因自經[絰],故加弑也。言歸者,謂其本無弑君而立之意,加弑,責之爾。不日者,惡靈王無道。封內地者,起禍所由,因以為戒。”[疏] “‘靈王經[絰]而死’。○解云:經[絰]者,謂懸縊而死也。若申生雉經[絰],及《論語》云‘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絰]於溝瀆’者是也,故何氏云‘君因自經[絰] 。’”龖案:宋監本作“ ”即“絰”字不誤!

        《左傳•桓公十三年》:“遂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于荒谷。羣帥囚于冶父,以聽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杜預《注》:“縊,自經[絰]也。荒谷、冶父皆楚地。”

      續修四庫全書第196、197冊影印日本元文三年至延亨三年獅谷白蓮社刻本《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集神州三寶感通錄》第一卷“自縊,《左傳》云:莫敖縊于荒谷。《公羊傳》云:靈王自縊而死。何休《注》云:謂自經[絰]而死。”案:趙城金藏本、高麗藏本皆作“自 而死”。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12-1 20: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20: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關引用書籍:

      ①  唐石經:《景刊唐開成石經》皕忍堂模刻唐開成石壁十二經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②  吉田篁墩: 吉田篁墩 (1745—1798)藏書頗豐,一生不惜重金購買古書、字畫,辨其文字異同,以博洽聞名,專奉漢、唐《疏》、《傳》,首倡考證學,尊舊槧古鈔之事由其而起。《論語集解考異》底本爲足利學本,參校七通古本爲:卷子古鈔本、舊版大字本、大永鈔本、永祿鈔本、清原宣賢本、國訓本、伊氏本。
      ③  唐卷子本:清•傅雲龍輯《籑喜廬叢書》中有《論語》十卷,乃據唐卷子本影刊,光緒十五年(1889)于日本東京刊刻,清黎庶昌撰有附錄一卷,存于《叢書集成續編》第034冊,爲臺灣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印行。民國七十八年七月臺一版。
       ④   正和四年鈔教隆本: 論語 魏何晏集解   日本重要文化財 岩崎文庫  善本 寫本(正和四年A.D.1315.書寫) 一〇卷 一〇帖A古寫本 : B鎌倉期、吉野朝。この書は日本現存論語の完本としては最古のもの。はじめ、鎌倉幕府に仕え文教興隆の功労者として著名な清原教隆が、仁治3年(1243)に書写したものにより、のち更に正和4年(1315)に書写したものである。文中、皇侃の論語義疏を引き、唐の陸徳明の教典釈文の文を補い、異本との校合を加え書入は紙背にも及んでいる。唐代以来論語注釈の名残をうかがうことが出来るのみでなく、清原家の加点を伝え、その家学研究にも資するものとして特に珍重すべきものである。第1帖奥書に「正和四年六月七日書写了」、第1・第2帖に「正慶二年閏二月二十一日朱墨校点了」とあり、更に第1・2・3・8・10帖に、仁治3年の本奥書を始め、建長5年、正嘉3年、文永3年、弘安6年、正安2年、延慶4年の識語をそれぞれ書写してある。http://61.197.194.9/Database/IWA ... op=30&iPage=1&sw1=.
         ⑤  正平本《集解》正平版《論語集解》十卷,影印大阪府立圖書館藏本。中華書局 1998年12月出版的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論語》本收錄。
         ⑥  宗重卿貞和三年前鈔本: 宗重卿貞和三年A.D.1347.前鈔本,《論語》魏何晏集解   岩崎文庫  善本 寫本  全部墨筆傍訓朱書點アリ。毎卷首ニ「左中將藤宗重」ノ墨書及鹽穴寺ノ印記アリ。卷二ノ尾ニ「貞和三年八月廿七日會朋友令講釋畢左中將宗重」。卷六ノ尾ニ「醫王麿」。毎卷尾ニ「應永九年八月廿二日感得之天臺住侶兼英花押」ノ墨書アリ。案:應永九年A.D.1402.大明惠帝建文四年,是年成祖朱棣改稱爲洪武35年。《注》作“白珪之玷”。
        ⑦ 大永本  論語 魏何晏集解岩崎文庫 善本 寫本(大永四年A.D.1524.、書寫)一〇卷 三册「左京藤原貞幹藏書」等ノ印記アリ。閱讀下載網址同上。
        ⑧ 應永十七年鈔本: 應永十七年A.D.1410.當大明永樂八年!論語 魏何晏集解 寫本(應永一七、書寫) 一〇卷 二册「池田新太郎」「中原光義」「栗山堂記」等ノ印記アリ。A古寫本 : B室町期、織豐期。上巻:大永二年清原朝臣による朱引、朱句読、墨筆片仮名、返り点あり下巻:弘治元年清原陶氏による朱引、朱句読、墨筆片仮名、返り点あり全巻にわたって本文同筆の墨筆片仮名、返り点ありさらに室町末期カやや淡い別筆片仮名、義注、校語が加筆これは本奥書にいわゆる応永、寛正の斯波氏点本から移写している。閱讀下載網址同上。
       ⑨ 伯2597、唐咸通九年鈔本伯2716《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燉煌西域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0月至200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⑩ 斯3011《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至1995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⑪ 清原良枝跋鈔本、宣賢判鈔本、侍從三位入道清原朝臣跋本、清原枝賢跋鈔本:這些皆室町時代的抄本可能依次來自清原家族伏原氏、船橋氏歷代收藏。
       ⑫ 文明九年鈔本《義疏》: 《論語義疏》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藏  文明本(1477年抄),西本願寺寫字臺舊藏。閱讀下載地址:http://www.afc.ryukoku.ac.jp/kic ... 0403S/04030001.html
       ⑬ 天文二年刊本《論語》:白文十卷,泉南阿佐井野氏天文二年即大明嘉靖十二年A.D.1533年刊本。是書有楊守敬跋,日本宮內廳書陵部亦有此藏本。
       ⑭ 京大藏清原良兼鈔本《義疏》: 《論語義疏》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重文本 存卷第二、第四至第八  六冊  清原良兼手抄,船橋家舊藏,日本重要文化財。http://edb.kulib.kyoto-u.ac.jp/e ... h/src/seike763.html
       ⑮ 唐張參《五經文字》、唐玄度《九經字樣》: 日本覆刻本《五經文字》、《九經字樣》,收於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十二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次印刷。
      ⑯ 武威漢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編《武威漢簡》文物出版社196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⑰ 顧野王《玉篇》殘卷,《續修四庫全書》第 2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次印刷。絰P641頁、縊P645頁。案:是書第581頁“經”字條下收《春秋公羊傳》釋“ ”爲“經”字亦誤!由野王“絰”條下已認“ ”爲“絰”,是以知此是淺人誤增!!!


               說明:以上引用書籍文獻大多下載於網上,向上傳是書的機構並網友表示感謝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20: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經”不識爲“絰”字的禍首當是唐玄度的《九經字樣》  

              詳下唐開成石經的《九經字樣》及日本覆刻本。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12-2 21:0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0: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絰死》


          原釋文誤釋爲“經死”


      [釋文]

         經[絰]死  爰書:某里典甲曰:「里人士五(伍)丙經[絰]死其室,不智(知)故,來告。」‧即令令史某往診。‧令史某爰書:與牢隸臣某即甲、丙妻、女診丙。丙死(屍)縣其室東內中北廦權,南鄉(嚮),以枲索大如大指,旋通繫頸,旋終在項。索上終權,再周結索,餘末袤二尺。頭上去權二尺,足不傅地二寸,頭北(背)傅廦,舌出齊唇吻,下遺矢弱(溺),汙兩卻()。解索,其口鼻氣出渭(喟)然。索(椒)鬱,不周項二寸。它度毋(無)兵刃木索。權大一圍,袤三尺,西去堪二尺,堪上可道終索。地堅,不可智(知)人。索袤丈。衣絡禪襦、各一,踐□。即令甲、女載丙死(屍)詣廷。診必先謹審視其,當獨抵死(屍)所,即視索終,終所黨有通,乃視舌出不出,頭足去終所及地各幾可(何),遺矢弱(溺)不(也)?乃解索,視口鼻渭(喟)然不(也)?及視索鬱之狀。道索終所試脫頭;能脫,乃□其衣,盡視其身、頭髮中及篡。舌不出,口鼻不渭(喟)然,索不鬱,索終急不能脫,□死難審(也)。節(即)死久,口鼻或不能渭(喟)然者。自殺者必先有故,問其同居,以合(答)其故。

     
        圖版看不清楚!可參考張守中先生摹本!!在摹本中“絰”和“經”字明顯不同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12-4 10:3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23:18 , Processed in 0.08418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