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18|回复: 1

对《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的一点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0 07: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政权,高句丽政权与东汉王朝发生冲突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中既包括东汉王朝对高句丽政权的进攻,也包括高句丽政权对东汉王朝郡县的寇扰。《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二》在慕本王二年(49)记载了高句丽政权派遣军队进攻东汉王朝郡县的记事:二年春,遣将袭汉北平、渔阳、上谷、太原,而辽东太守祭彤以恩信待之,乃复和亲。”笔者对此记载颇多疑问,是否据此可以说在公元49年高句丽政权的势力已经发展到能够主动向东汉王朝的北平、渔阳、上谷、太原诸郡发起如此大规模的武力进攻?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说,该记载存在明显的问题,它应该是一条错误的记事,不能因为此记载的存在而将高句丽政权当时的势力、疆域想当然的扩大。理由如下:
其一,高句丽军队寇扰的范围不可能涉及到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如此辽阔的区域。
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均是东汉王朝设置的边郡,其中右北平的郡治位于今天河北省丰润县城附近;渔阳的郡治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城西南;上谷的郡治在今河北省怀来东南;太原的郡治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四郡的分布基本上是沿后来的长城由东向西展开,范围涵盖了今河北省、山西省的北部。从史书的记载看,在建武年间分布在这一区域附近的民族主要是乌桓、鲜卑、匈奴,高句丽政权的分布区域与四郡之中最东的右北平郡之间还分布着辽东、辽西、玄菟、乐浪四郡,即便是不考虑玄菟、乐浪二郡的话,还有辽东和辽西二郡。也就是说,高句丽政权的军队寇扰右北平郡需要越过辽东、辽西二郡的防御,至于向最西的太原郡发动进攻则需要越过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等7郡的防区,如此远距离、大范围的寇扰就是对于最盛时期的高句丽政权而言也是难以想象的,很有痴人说梦的感觉。
其二,不仅是在东汉初期,就是在整个两汉时期,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四郡辖区面临的威胁也不是来自于高句丽政权,而是来自于匈奴、乌桓和鲜卑三个民族。
关于匈奴、乌桓、鲜卑三个民族对北部及东北各边郡的寇扰情况,我们在《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众多史书中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大量例证,无需举例。就是在东汉初期,且不说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四郡,四郡之东辽东郡辖区面临的寇扰威胁也并不来自于高句丽政权,直接威胁也是来自于匈奴、乌桓、鲜卑三个民族。对此,《后汉书·祭肜传》有清楚的记载:

当是时,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强盛,数入塞杀略吏人。朝廷以为忧,益增缘边兵,郡有数千人,又遣诸将分屯障塞。帝以肜为能,建武十七年,拜辽东太守。至则励兵马,广斥候。肜有勇力,能贯三百斤弓。虏每犯塞,常为士卒锋,数破走之。二十一年秋,鲜卑万余骑寇辽东,肜率数千人迎击之,自被甲陷陈,虏大奔,投水死者过半,遂穷追出塞,虏急,皆弃兵裸身散走,斩首三千余级,获马数千匹。自是后,鲜卑震怖,畏肜,不敢复闚塞。肜以三虏连和,卒为边害二十五年,乃使招呼鲜卑,示以财利。其大都护偏何遣使奉献,愿得归化,肜慰纳赏赐,稍复亲附。其异种满离、高句丽之属,遂骆驿款塞,上貂裘好马,帝辄倍其赏赐。其后,偏何邑落诸豪并归义,愿自效。肜曰:‘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偏何等皆仰天指心曰:‘必自效!’即击匈奴左伊帙訾部,斩首二千余级,持头诣郡。其后岁岁相攻,辄送首级受赏赐。自是匈奴衰弱,边无寇警,鲜卑、乌桓并入朝贡。

所谓三虏连和,卒为边害二十五年”已经明确表明辖区靠近高句丽政权的辽东郡在建武年间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来自于匈奴、乌桓和鲜卑,高句丽政权对辽东郡辖区的威胁不值一提,远不能与匈奴、乌桓、鲜卑相比。高句丽政权对毗邻的辽东郡的寇扰都没有引起郡太守祭肜的关注,其又有何能力越过数郡去进攻郡治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附近的太原郡?显见这一记载并不可信。
其三,《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二》的记载源出于《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是作者金富轼在没有认真分析的情况下抄袭了《后汉书》的错误。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二》的上述记事,我们在《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中也可以见到大致相同的记载:建武“二十五年春,句骊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而辽东太守祭肜以恩信招之,皆复款塞。”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北平”与“右北平”、“ 祭彤”与“祭肜”、“ 乃复和亲”与“皆复款塞”三处。
相关的记载也出现在《后汉书》的其他纪、传之中。《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虽然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却存在明显的不同:建武“二十五年春正月,辽东徼外貊人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辽东太守祭彤招降之。”由此记载看,该记事的主体是“辽东徼外貊人”,即泛称东北地区的各民族,而非专指“句骊”,因为句骊只是貊人中的一部分。《后汉书·东夷·高句丽传》将“辽东徼外貊人”替换为“句骊”,使这一记事的行为主体由“辽东徼外貊人”这一泛指具体到了“句骊”。也就是说,同属于一件事情,《后汉书》的不同纪、传记载是不同的,但考虑到《后汉书》有时也采用“句骊蛮夷”之类的泛称来指称东北南部地区的边疆民族,那么这一变动还没有使记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9-22 09: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的文章,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7 22:48 , Processed in 0.08199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