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43|回复: 0

《世说新语》中的完全肯定式双重否定结构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9 17: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说新语》中的完全肯定式双重否定结构分析

内容提要  双重否定表肯定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常用方式。根据初步统计,《世说新语》中表示完全肯定的双重否定形式共有12种49例,根据其组合特点分为两类:否定词1+否定词2、否定词1+助动词+否定词2。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双重否定形式从语法、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  否定词1   否定词2   否定支

《世说新语》中共有双重否定凝固结构共70例20种形式,其中表示完全肯定的有49例12种形式。根据组合特点可分为两种类型:否定词1+否定词2、否定词1+助动词+否定词2。其中否定词1+否定词26种形式30例,否定词1+助动词+否定词28种形式19例。

一、否定词1+否定词2

这种形式的双重否定表示完全肯定的意义,由于其本身比完全肯定词“俱”、“皆”等多了一个词,在音节上有所舒缓,具有强调着重说明或委婉含蓄的语气效果。《世说新语》中共有6种形式,分别为:“无不”11例、“无非”1例、“莫不”12例、“非不”3例、“非无”2例、“未尝不”1例。
1.“无不”   否定词“无”和否定词“不”结合构成完全肯定的双重否定结构,修饰限定谓语中心词,其先行词可以是施事主体,也可以是非施事主体。与否定支作为句子的谓语成分或者后附修饰成分出现。《世说新语》中否定词1+否定词2 为“无不”的双重否定共11例。
先行词是施事主体的如:
(1)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文学)
(2)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雅量)
(3)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伤逝)
例1中,“无不”的否定支是动词“传写”,先行词是句子的主语“时流年少”,“时流年少”是“传写”的施事,“无不”修饰限定“传写”,起完全肯定的作用。对“传写”这一动作的发出者进行了统括性的范围限定。例2中的否定支是动词短语“辟易颠仆”,先行词是该小句主语“观者”,例3中的否定支是动词“至”,先行词是“名士”。在先行词是施事主体的双重否定结构中,“无”兼有否定性无定指代词“没有谁”的意义蕴涵,与“不”结合构成了对施事主体的统括性范围限定,在语气上起到强调肯定的效果。
否定支和非施事主体的先行词是描写和被描写的关系,可分两种,一种是先行词是否定支的受事主体,另一种则是否定支只是对先行词进行描写说明。前者如:
(4)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德行)
(5)或行陈不整,麏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规箴)
例4中,否定支为动词“给”,先行词是小句主语“借者”,从语义上得知,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阮光禄借车给借者,“借者”是受事。例5中,“被”成为小句主语“参佐”是动词“系束”受事主体的标志词。
后者如:
(6)后于寿阳俱败,至都,为孝武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言语)
(7)既至,天锡见其风神清令,言话如流,陈说古今,无不贯悉。(赏誉)
(8)文帝于此戏特妙,用手巾角拂之,无不中。(巧艺)
(9)于是四坐惊散,无不狼狈。(轻诋)
(10)无不毕备。(汰侈)
(11)许侍中、顾司空俱作丞相从事,尔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雅量)
在这些例句中,“无不”的否定支均是描写性语词(如例6中的“竟日”、例11中的“同”)或者非延续性性动词(如例7中的“贯悉”、例8中的“中”、例9中的“狼狈”、例10中的“备”)。在先行词是非施事主体的句子中,“无”不具有否定性无定指代词的语义蕴涵,只起否定作用,和否定词“不”构成双重否定对非施事主体做完全肯定,意为“没有不”,有强调说明的效果。
2.《世说新语》中否定词1+否定词2 为“无非”的双重否定共1例:
(12)林公谓王右军云:“长史作数百语,无非德音,如恨不苦。”(赏誉)
“无非”由否定词“无”和表判断的否定词“非”组合而成,意为“无不是”、“都是”等,表示对陈述对象的完全肯定,“无”本身兼有否定性无定指代词的意义蕴涵,由于“非”表判断的特性,其后所跟的否定支为名词或者是名词性成分,在例12中,否定支“德音”是名词,“无非”与否定支作为句子的谓语成分出现。
3.“莫不”   “莫”,否定性无定指代词“没有谁”、“没有哪个”、“没有什么”,和“不”组合成双重否定结构表示完全肯定。在《世说新语》中,“莫不”的否定支都是动词,且大多数动词都带有宾语,由“莫不”进行完全肯定,实际上即是通过对动词否定支所表示动作施动范围的全然性统括来达到对话题中心性状、行为感染力的一种极至性的表达效果。与否定支作为句子的谓语成分出现。否定词1+否定词2 为“莫不”的有12例,其先行词都是动词否定支的施事主体:
(13)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言语)
(14)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文学)
(15)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文学)
(16)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文学)
(17)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文学)
(18)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惊惧。(捷悟)
(19)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伤逝)
(20)狼狈至都,时贤见之者,莫不嗟重。(栖逸)
(21)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容止)
(22)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是莫不称快。(轻诋)
(23)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纰漏)
(24)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文学)
12例中,例13、14、15、16、17、19、21、22、23的动词否定支带有宾语,例18的动词否定支“惊惧”为心理状态动词,例20的动词否定支“嗟”为非持续性动词,例24句中的先行词应为“殷仲堪”,因两句陈述对象一致,蒙前省略。“莫不研究”是对“殷仲堪”的陈述说明,动词否定支“研究”是先行词的一种行为。例22的先行词“士卒”蒙前省略,其他例句中“莫不”的先行词都出现“莫不”前,做整个小句的主语。和《世说新语》中的“无不”相参照,“莫不”的意义用法基本上等同于“无不”,只是否定支有不同之处,“莫不”的否定支全为动词,“无不”的否定支既有动词,也有形容词。
4.“非不”   “非不”由表判断的否定词“非”与否定词“不”组合表示完全肯定“不是不”。从语气与表达效果上看,比完全肯定式的表达要委婉含蓄得多。否定词1+否定词2 为“非不”的有3例:
(25)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言语)
(26)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风?”(文学)
(27)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品藻)
从上面三个例句看,“非不”所在句子所表达的话题中心语的性状和下句所表达的话题中心语面临的情境或性状并不一致,并且“非不”所在句子的言语表达只是为下句提供一个前提或者说是提供一个转折过渡,明该事物“确实……,但是……”,整个句子的重心或者说语义侧重点是在下句而非“非不”所在句,这也是这种双重否定结构所表达语气委婉含蓄的原因所在。
5.“非无”   “非无”由表判断的否定词“非”与否定词“无”组合表示完全肯定“不是没有”,这里的“无”是动词,与“有”相对。“有”、“无”本身是表所有的,其后一般跟名词或者名词性成分。在《世说新语》的两例中,否定支都是名词。在表达效果上,“非无”与“非不”相似,都表示委婉语气。否定词1+否定词2 为“非无”的有2例:
(28)蓝田曰:“非无此论,但晚令耳。”(简傲)
(29)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非无文采,酷无裁制。(文学)
从例28和例29中的“非无”所在小句与下句的语义关系可以看出,“非无”句与“非不”句所承担的语义职能是相同的,即都作为话题重心的一个陪衬,它们的存在是在为话题重心的出现作铺垫。就本双重否定而言,“但晚令耳”和“酷无裁制”才是整个话题的意义凸显所在,“此论”、“文采”只是为凸显话题重心服务的。
6.“未尝不”   在这一结构中,“未尝”完全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复合词而非词组,表示对过去动作行为或者所具性状的一种全然性否定,和否定词“未”组合之后则表示一种全然性肯定,意为“一直都”。与否定支作为句子的谓语成分出现。否定词1+否定词2 为“未尝不”的只有1例:
(30)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德行)
例30中的否定支为动词“送”,先行词在该句中没有出现,当是蒙上文而省略。

二、否定词1+助动词+否定词2

    这种形式的双重否定结构通常也称之为“能愿式”,由表示否定词1、否定词2和表能愿的助动词共同组合而成,表示完全肯定。从语气上看,这类双重否定结构在句中的运用比表能愿的助动词单独出现在句子中要委婉,从语言运用的实际看,这些结构所出现的语言环境是助动词本身无法替代的。根据否定词1、否定词2和助动词的不同,《世说新语》中属于此类结构的共有7种形式19例,分别为:“不敢不”2例、“不得不”8例、“不可不”4例、“不能不”1例、“不为不”1例、“未为不”2例、“不可以无”1例。
1.“不敢不”   在这一双重否定结构中,否定词1和否定词2 相同,都是否定词“不”。由两个否定词“不”和表示有胆量、有勇气的助动词“敢”组合而成“不敢不”这一组合,有囿于威势、礼俗等必须采取某种行为的意思,其强调的是一种客观上所达到的动作结果或者说是动作本身而不是主观意愿怎么样。其否定支为动词或表示动作意义的词。《世说新语》中有2例:
(31)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言语)
(32)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容止)
例31中,“拜”这一动作是因为“酒以成礼”而必须有的动作,是一种结果,至于毓的意愿如何,不是“不敢不”这一结构所着力表现的。例32中,“启”这一动作的完成也是因为“一异人在门”这一原因。两个例句当中,动作结果的出现都有一个前提,这也是“不敢不”句所出现语言情境的一个共性,即其动词否定支所表示的动作都是在一定前提下出现的,这个前提也即该动作得以发生的关键因素与直接因素。
2.“不得不”  在这一结构中,“得”表示动作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和两个“不”组合表示完全肯定,表示动作或者事物性状之所以然的必然性,意为“应该”、“就得”等。“不2”后所跟否定支多为短语性质。《世说新语》中共8例:
(33)若全思妣,则不得不为陶全让。(政事)
(34)简文曰:“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识鉴)
(35)丞相曰:“元规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容止)
(36)阮答曰:“胜公荣者不得不与饮酒。”(简傲)
(37)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轻诋)
(38)敦论事逾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假譎)
(39)既尔相关,不得不与人语。(假譎)
(40)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文学)
其中例33的否定支为“为”字式被动结构,例35的否定支为形容词短语,例34、例36、例39的否定支均为连词短语+谓语中心语,例34的谓语中心语“同忧”与例36的谓语中心语“饮酒”同为动宾结构,例39谓语中心语的“语”为非持续性动词。例40的否定支则是介词短语+谓语中心语,其谓语中心语“推袁”为动宾结构。例37和例38中的否定支则是动宾结构。
3.“不可不”  该双重否定由两个否定词“不”和助动词“可”组合而成。“可”的用法和“得”有相同之处,都表示动作实现的可能性。《世说新语》中所出现的4例“不可不”双重否定的例子用法与“不得不”完全相同,如:
(41)胜公荣者不可不与饮。(宠礼)
(42)不如公荣者亦不可不与饮。(宠礼)
(43)是公荣辈者又不可不与饮。(宠礼)
(44)不如公荣者,不可不与饮酒。(简傲)
四个例句中,除例44以“饮酒”这一动宾结构作为否定支外,其他三例中“不可不”的否定支完全相同。例44与例36的否定支也完全相同,且“不得不”与“不可不”出现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同样的语义与情感(即阮公荣的对饮理由)。因此在《世说新语》《简慢》与《崇礼》两章的这几个例句中,“不得不”和“不可不”用法与语义上是相同的。
4.“不能不”  由两个否定词“不”和助动词“能”组合而成。“能”与“得”、“可”在语义上基本相同,都表示动作实现的可能性。双重否定结构“不能不”在《世说新语》中仅1见:
(45)邓曰:“有愧于叔达,不能不恨于破甑。”(黜免)
否定支为心理情态类动词“恨”+介宾结构。
6.“不为不”  由两个否定词“不”与具判断词性质的动词“为”组合而成,表示事物性状的确然性,意为“确实”、“确实值得”、“实在”等。《世说新语》中仅1例:
(46)殷答曰:“皋陶造刑辟之制,不为不贺。(政事)
该句的句意即在说明“皋陶”指定刑法确实是值得称赞、值得贺道。“不为不”的否定支为动词“贺”。先行词是“皋陶造刑辟之制”这一小句,是“不为不”和其否定支的陈述对象。
7.“未为不”  由否定词1“未”、否定词2“不”和具判断词性质的动词“为”组合而成。在这一组合中,否定词2和否定支先进行一级组合,然后再和否定词1进行二级组合,其结构形式应该是“未+为+(不+否定支)”,和“不为不”在语义何谓用法上基本相同,意为“不是不”、“仍然是”。《世说新语》中共有2例:
(47)孔丘居司寇之任,未为不仁。”(政事)
(48)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品藻)
其中“仁”和“贵”两个形容词是否定支,未为不+形容词否定支就是对其先行词“孔丘”和“宛陵”性状的描写。
8.“不可以无”  由否定词1“不”、否定词2“无”和助动词“可以”组合而成,由于“无”的归属动词性质,其否定支一般为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世说新语》中只有1例:
(49)东宁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品藻)
其中,名词“年”是双重否定结构“不可以无”的否定支,它们共同构成句子的谓语成分。


到目前为止,学界对双重否定的研究并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也还停留在对双重否定形式形态的认定、双重否定对语气语义的影响、各个否定形式意义类别、双重否定结构以及功能的平面化考察上,还是偏重于“是什么”的探讨,而对于“为什么”尚未予以较多的关注。汉语史方面,单篇的研究论文目前只见到一篇,是西南师范大学文献所甘露的《甲骨文中的双重否定句》(《古汉语研究》2001.2),该文也是进行平面化的定量分析。比较常见的是一些虚词类词典中对个别的双重否定结构进行的分析,古汉语语法专著中很少涉及到,近两年出版的专著中才有见提及,如张玉金的《西周汉语语法研究》、钱宗武的《今文尚书语法研究》等。作为汉语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发生机制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双重否定词以及其附加成分对否定支的选择上有没有韵律的要求,双重否定结构中的助动词起的是一种这样的作用,为什么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可以表示强调也可以表示委婉这样的几个问题也可以得到答案。因此,对双重否定结构的研究,还有待于通过对历时语法事实的分析统计和共时语法事实的比较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发生机制的究竟。本文也只是截取中古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材料《世说新语》中的完全肯定式双重否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有关这一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展开,以期得到圆满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胡竹安.几种用否定词构成的虚词结构[J] .中国语文。1958。2
[2]叶长荫.谈“双重否定” [J] .哈尔滨师院学报.1977。4
[3]侍建国.汉语的双重否定格式[J] .中国语文通讯。1984。2
[4]李琳莹.现代汉语双重否定复句初探[J] .天津师大学报。1997。2
[5]马学东.浅析双重否定句的形、量、态[J].求是学刊•1998.3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芒崧。重新认识“双重否定” [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2
[7]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郭万青、杨世勤.《国语》中的双重否定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7.3
The completely style confirmed in double negation
structural analysis on Shishuoxinyu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1 09:02 , Processed in 0.07201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