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792|回复: 5

“三通”有几种含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9 23: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除了兩岸三通的政治意義之外,在中國史學中,所謂的“三通”有幾種含義?一般的教科書中說是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和鄭樵的《通志》.但號稱國學大師的南懷瑾先生說所謂的“三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和《白虎通》. 南先生的原話是:“我們要想瞭解與制度有關的,要讀“三通”,不是大陸跟臺灣那個三通,是《通典》,《文獻通考》,還有一本叫《白虎通》;實際上這樣的書有十本,我們以前叫十通.
(《南懷瑾講演錄(2004-2006)》,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1月臺灣初版,150.)我們知道十通中是沒有《白虎通》的.是不是南先生記錯了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0-5-14 22: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史学上的意义,政治上的意义,还有日常生活中,T型的水管接头,也叫“三通”。
发表于 2010-9-3 23: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政书中的所谓三通、九通、十通,其中没有《白虎通》。南先生如是讲,未知其中原由。
发表于 2010-9-4 09: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讓“百度”“通”一下老南:


     http://baike.baidu.com/view/77603.htm?fr=ala0_1


       书籍总编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35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编辑本段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十通》包括:(1)通典系列:《通典》(唐)杜佑编,共200卷,所记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肃宗代宗)。《续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典制。三书并称“三通典”。   (2)通志系列:《通志》(宋)郑樵编,200卷,记载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续通志》(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初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志》,记载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三书并称“三通志”。   (3)通考系列:《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348卷,记载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典制。《续文献通考》(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初年典制。《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初至乾隆50年的典制。《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记载乾隆51年至宣统三年的典制。合称“四通考”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三通之续修,始於《续文献通考》,其立意甚佳。但从形式上来看,《续三通》、《清三通》皆是乾隆时敕修的,内容颇多重复,礼、乐、职官、选举、刑法各书皆有,颇感累赘,此六部大书纯属因循旧例,无创新之处,反映出乾隆的好大喜功。
发表于 2010-9-5 00: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余少平 的帖子

据李玲玉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有一种东西也叫“三通”,大家都用的,就是短裤衩,有三个口,所以叫“三通”。可以参见北京电视台的录制的关于北京历史的节目。
发表于 2010-11-16 08: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来没见过老南的这种说法,瞻仰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8 03:59 , Processed in 0.08793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