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92|回复: 0

古代读书史札记(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2 2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移居二首(其一)(1)
[东晋]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2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3)。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4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5)。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7

【注释】
1)这首诗写迁居南村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诗中热情赞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现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纯洁的志趣。诗人与这些纯朴的“素心”人朝夕相处,无拘无束,叙谈往事,品评文章,感情融洽而欢乐无限。
2)南村:又名南里,在浔阳负郭。非为卜其宅:语出《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古人在建宅前,先用占卜的方法选取吉祥之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为了选择好的宅地,而是要选择好的邻居。
3)素心人:心地纯朴的人。数(shu暑)晨夕:谓朝夕相处。
4)从兹役:进行这次劳动,指移居。
5)弊庐:破旧的房屋。指移居后的住房。取足蔽床席:只要能遮蔽床和席就足够了。意谓只要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
6)邻曲:邻居。抗言:直言不讳地谈论。在昔:过去,这里指往古之事。
7)奇文:指好的文章。疑义:指疑难问题。

【赏析】
陶渊明约四十一岁时,从老家浔阳柴桑迂居于浔阳上京。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房屋焚毁,只得栖身船上;两年之后,即义熙六年()九月后,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实现了他向往已久的愿望。《移居》二首,就是他这次迁居后的抒怀之作。当时诗人四十六岁。这是第一首,写良友过从谈论之乐。
诗歌借写移居之乐来表达诗人质朴的人生理想。诗歌的前半部叙述移居的动机:“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从“昔欲”到“今日从兹役”,诗人怀着这个愿望“颇有年”了。时间的长久,更衬出愿望的执着。而这执着持久的愿望一旦实现,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了。诗人采用平叙中暗带曲折的手法来写今日移居之乐,语气平淡,不夸张声色,但是宇字情意真切,发自肺腑。而诗人对真淳纯朴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也由此可见。诗的后半部写诗人对移居后生活的设想。“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他在生活上所求不多,他的精神乐趣在于:“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此,诗人的襟怀宛然如见,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此诗的笔法巧妙,变化自如。时而追述昔日之愿,时而近述今日如愿以偿的欢乐,时而通想移居后的赏心乐事。意绪飞动,仿佛是随意点染,无心经营,却生动地传写出诗人“枯淡足自乐”的人生理想。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但时间都不长,后因厌恶官场污浊黑暗,遂退隐农村。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陶渊明生活在农村并参加一些农事活动,他的诗描写了田园风光、农家生活和闲适心情,风格平淡自然,思想深切真挚。他还写过一些表现政治理想和关心时局的诗作,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有《陶渊明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7:09 , Processed in 0.10958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