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35|回复: 0

茶史杂记——扬雄《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0 00: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蜀中成都人,东汉末年到都城长安,经人推荐,在皇帝身边任了一个叫“给事黄门郎”的小官。新莽时期,在国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对书籍。扬雄所著甚多,但留存至今的书籍只有三本:《太玄》、《法言》和《方言》。其中的《方言》一书很了不起,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类专著。
  《方言》一书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据东汉应劭(约153—196年)说收有9000多字,但现在看到的《方言》有11900多字,就是说至少有2900字是后人添加的。《方言》是一本没有写完的书,目前可见的最早的版本是南宋李孟传(1136~1219)刻本。给《方言》一书最早做注的的是东晋的郭璞(公元276-324年),李孟传的刻本就是郭璞注本。
  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引扬雄《方言》说“蜀西南人谓茶为蔎”,陆羽明确指出“蔎”是茶的一种叫法。这样就间接的证明,西汉末蜀地就有茶饮的事情了。但查读现在的《方言》并没有“蜀西南人谓茶为蔎”这句话,茶圣吴觉农先生说,“并不见于《方言》,而见于《方言注》,《方言注》为郭璞所做。”其实说《方言》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说,真正流传下来的是《方言注》。郭璞注释《方言》,注释的文字自然要在扬雄的文字之后,这样,扬雄的《方言》也得以流传,此事郭璞的功劳甚大。然而查遍郭璞的注释,依然没有这句话,不知茶圣从哪里看得。
  或许,《方言》流传过程中把这句话掉了,但《方言》流传的过程是一个增加字词的过程,人为削减不大可能,自然流失固然有这种可能性,但可能性不大。
  观《方言》体例,“蜀西南人谓茶为蔎”这句话应该是解释“茶”字才对,或者是解释“蔎”字,查遍《方言》,没有“蔎”字作为被释例字。(陆羽著《茶经》把“荼”都改成“茶”了,但汉代无“茶”字,所以要把陆羽的“茶”字还原成“荼”字来考证)《方言》里“荼”字倒是出现一次,原文是:“倩,荼,借也。”这里列出来了两个同义字:倩和荼。扬雄解释说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借”。郭璞对这句话做了注,“荼犹徒也”,郭璞是音释,注明“荼”字读作“徒”。《方言》里唯一出现的“荼”字,与茶树毫无关系。顺便说一下,《方言》里唯一出现的“荼”字与草本“荼”也没有关系,是“赊”字的假借用法。关于这一点可以带来一些启示,就是西汉末“荼”字的读音和“赊”字一样或者接近。那么,推而论之,“荼”音和“蔎”音也是一样或者接近的,这样才可以用“蔎”字来指代“荼”。
  令人奇怪的是扬雄是蜀人,《方言》收录的蜀方言却极少。《方言》一书关于蜀地方言分布的描述只有三条(称蜀汉或西南蜀汉),以至《方言》研究者们都把蜀方言归于秦晋方言区。或许秦并巴蜀之后,到东汉末,有300多年,秦蜀之间的语言很接近了。
  总之,陆羽《茶经》里的“蜀西南人谓茶为蔎”是一条孤证,用它来证明汉代有茶饮之事不太有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10 07:03 , Processed in 0.08608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