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86|回复: 0

传承历史记忆 共建精神家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 14: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忆   共建精神家

——《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序

陈世松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为了解决战乱之后巴蜀大地荒无人烟的紧迫问题,向康熙皇帝启奏,以湖广之民填实四川。后来,朝廷果然采纳这一建议,开启移民大闸,随之移民浪潮汹涌而至,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如以此作为起点,“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到今年正好340周年。
    为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目前四川省正以纪念“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340周年作为契机,开展相关文化追思活动,一个以“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为主题的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即将拉开序幕。恰逢此时,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持编写的《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一书也将付梓,嘱我撰写序文。在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之余,也想把自己一些感怀书写出来,以求正于方家和读者。
    “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其持续时间长、移民规模大、省籍来源广移民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和睦共处、相互融合,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湖广填四川”内容丰富,贴近现实生活,与老百姓关系密切。它是从最近的源头上认识现代四川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生动教材。不过,这场影响深远、事关千家万户的大移民运动,在官方正史上仅仅寥寥数笔,一带而过,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忆。这也难怪,在一贯讴歌帝王将相的封建史家看来,平民百姓的流徙迁转不值得浓墨重彩加以记叙,以至随着代远事湮,记忆日渐淡忘。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关这场大移民运动的鲜活历史,至今却深深地保存在民间,保存在民众的记忆之中。论语曰:“礼失求诸野”。意思是说,在上层社会礼乐崩坏的时候,还可以到郊外、到民间到异域去寻求礼乐文化,这些地方往往有着长期的道德积淀。同样道理,今天要研究和复原这场历史罕见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在官方史书失载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地必须深入到民众中去寻找求解的线索。
   众所周知,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其他书籍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中,家谱在保存祖先迁徙记忆上尤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剖这场移民运动、透视当前民众中正在悄然兴起的文化寻根热的最佳个案。
   蓬溪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位于涪江和嘉陵江的分水岭,属成渝经济圈的腹心地带。在清初那场大移民运动中,外省移民进入四川后,一般不会仅仅停留在移民入川的几条主要通道及其周围的州县范围内,必然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于多次的迁移经历。经过多次迁移后,外省移民最先在四川腹地落户定居下来。蓬溪县就是当时的移民聚居区之一。据道光《蓬溪县志》卷8《户口》记载,蓬溪县清初“土著稀少”。后来接受移民,“皆吴、楚、闽、广、滇、黔诸省人,占籍讨耕,移隶于此。所谓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收编入《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中的家谱,多达数十个姓氏、上百支家族,究其源流,均来自于四面八方。它不仅证明县志所载内容确切有据;而且更以生动感人的文字,真实地记述了今天蓬溪县人的祖先,如何经过长途跋涉,从外省行进千里,落籍县境,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历程。
   如果说,在四川各地都可以找到类似于蓬溪县这样的移民迁川历程的记录,内容多少有点大同小异的话,那么,蓬溪县如下一个资源优势,则是其他地方所无法取代的。我在几年前撰写的《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的绪论中,曾经这样写道:“公元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5月,刚刚于上个月过完60岁生日的清圣祖康熙大帝,这一天端坐在金銮宝殿之上,开始临朝理事。他首先把主管田粮户册的户部尚书、四川遂宁人张鹏翮宣进殿来,询问起有关四川大移民起因的事情。原来,上个月康熙大帝在接见各省老人祝寿团时,已同一位来自四川的87岁长者、张鹏翮的父亲张烺有过接触。”这个张烺,就是《烬余录》一书的作者。《烬余录》是张烺应康熙皇帝的要求撰写的一部有关明末清初四川历史的回忆录。张烺以他的家族和生平见闻为依据,在书中记述了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一直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80余年的所见所闻,为研究明末清初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揭开“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历史奥秘。这个张氏家族的先祖,最早是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 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四川遂宁县黑柏沟的。黑柏沟位于遂宁东部,距遂宁城10余公里,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均为遂宁县所辖。1954年,黑柏沟始划归蓬溪县管辖,今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五社大樟树湾至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一带地方(参见胡传淮:《清代名人张鹏翮张问陶家族源流》)由此看来,在追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历史源流时,蓬溪县占有首开先河之利,其地位之特殊,显然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张氏家族的祖籍是麻城县孝感乡,这也是蓬溪县乃至全川许多家族的根脉之所在。在今川、渝两省、市民众中,普遍存在声称自己祖籍是“麻城孝感乡”的现象,其分布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堪称罕见。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一书中可以发现,蓬溪县的许多家族在追溯祖先来源时,也都把麻城县孝感乡作为祖居地。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移民祖居地的问题,在它的背后还蕴藏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按照当今学术界的意见,这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文化整合和区域文化认同现象的构成元素来解读。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祖先记忆、家园意识、根源观念、乡邦文化的范畴。在这个问题上,至今仍迷雾重重,隐藏在其中的区域文化整合、文化认同规律有待破解。时下,由我牵头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域文化整合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麻城孝感乡”现象的历史解读与认同建构》(批准号:08BZS040)刚刚启动,希望能得到包括蓬溪县在内的各地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帮助,以期在不久的将来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有精神家园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文化认同,更是一种符号象征。精神家园的构成要素是多方面的,从各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中提炼出的共同的认同要素,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守护好民族文化的传统根基,需要更全面地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从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一书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广大民众中正在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热。蓬溪县政协为了增强民族向心力,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动员,发起回忆入川祖先、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活动,这是政府关注民生,满足民众现实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这一活动,传承历史记忆,发扬尊崇祖先、尊敬历史,有利于提高文化素质,培养尊重传统文化的美德。饮水必思源,数典不忘祖,无古不成今。这样做,正是为了以文化寻找今天的家园感,为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提供历史借鉴。面对这样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我欣然为之感动,承蒙本书主编传淮先生的邀请,匆忙命笔,写下这些文字,是为序。
                                                                  2008127于四川省社科院


                                (作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 胡传淮主编    2008年蓬溪县政协印行


[ 本帖最后由 慕陶 于 2010-1-11 14:58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13 21:32 , Processed in 0.08271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