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46|回复: 5

《新史学》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9 14: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秦晖先生《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有感
因为上课的需要,所以拜读了久闻大名的《新史学》会议论文集,其中读到了秦晖先生的大作《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看完之后便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之所以会选择读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我本身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以及出路的探索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开卷之前,我对于秦晖先生的这篇文章还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然而阅毕,不仅没能解惑,反而疑惑丛生,而且也不赞同秦晖先生在文中的某些论调。
对于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向是一个难题,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无数知识精英便开始做了不同方向的努力,有“中体西用”、“全盘西化”等等路径。其中以“全盘西化”最为激进,虽然胡适在其后改用“充分世界化”,但是“全盘西化”这一口号还是更为深入人心,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虚无主义倾向,实在与秦晖先生颇为相似。
大概从题目来看,读者可能以为秦晖先生希望从中西会融中寻找中国现代化的独特之路,然而从行文来看,秦晖先生却预设了一个“全善的西方”以及“全恶的东方”(也就是中国)的这样一对概念,秦晖先生在论述西方历史的时候的艳羡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论述中国传统之时却是不惮以最坏的心思来考虑中国,这让人十分怀疑秦晖先生实际是臆想了一个理论体系,而实际是在影射什么。
具体来看,秦晖先生认为儒家所说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是与现代的平等观念抵触的,言下之意也就是与西方——或者说是秦晖先生臆想的西方——相抵触的。然而,秦晖先生没有注意到的是,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并不是指政治学或者是哲学上的自由平等观念,而是在《孟子》中孟子对于世界的一种普遍论述,其意思就是差异是普遍的,世间万物有差异是很自然的,不能强使之“齐”,然而秦晖先生却生硬的将之解释为平等,实在是让人很困惑。
另外,秦晖先生对于西方的友好已经到了有点肉麻的程度,其在文中说:“西方人难道会把《圣经》当敲门砖,可以考出高官厚禄就看看,不考就不看了。”(p362)首先不论秦晖先生将《圣经》与儒家经典相提并论是否合适,单单是将《圣经》如此理所当然认为是西方人必读,且是自动自发的读的书是不客观的,《圣经》在西方普通民众中是否能达到这种自动自发的程度是值得商榷的,而回看中世纪的历史,《圣经》研究的功利色彩似乎并不亚于同时代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地位。
秦晖先生在文中多次批评儒家有一种“小圈子”的倾向,这种倾向无疑滋生以及纵容了腐败的发生。但是要“西儒会融”的秦晖先生,还是应该多注意一下,孔子在《论语》中便说“小人党而不群,君子群而不党”,“群”是否就是代表了秦晖先生所说的“小圈子”是值得商榷的。秦晖先生所说的“小圈子”实际上更接近于孔子说的“党”的概念,是以利益为结合基础的,而“群”则是以共同的理想和政治志向为结合基础的,两者是否可以相提并论是值得商榷的。而且,所谓“小圈子”并不是由儒家思想所产生的,而更多的是制度的产物,也就是秦晖先生说的“法道互补”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物。然而,秦晖先生一方面论述儒家思想实际上在古代历史中一直是边缘化状态,而另一方面又把制度所催生的腐败,归因于“边缘化”的儒家,好像也不太厚道吧!
当然,秦晖先生大作思想深厚,博大精深,又岂能是我辈所能讨论的,在此仅仅是提出自己一点的困惑和感想,不敢题之为商榷,只是一点凌乱的感想。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1-30 14: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标榜为“新”的事物,我们一定要多加怀疑。因为照行为学的观点看,把事情复杂化或使用新术语是为了掩饰观念的浅薄与无力。标举一个“新”字,使许多头绪纷繁的议论可以止息。在“新”的旗帜下,学术正在走歧路。
西方文化是“新”思维的救命稻草。没有它,我们的学者们岂不是要皓首穷经。面对中国文化遗存的诸多问题,撇开是最实际而省力的办法。就好象说你的生活不如意,移民是最实际而省力的办法一样。
钱穆先生曾指出:
“一、          嘗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個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二、          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以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云對本國史有知識。】
三、          所謂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以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論。】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四、          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備具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家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國家自身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我们当时时自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07: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同意楼上的观点,而且就像余英时先生说的,五四时期批判传统文化的人起码能做到入室操戈,可是现在的人连入室都做不到,就想操戈。实在让人觉得可叹可笑,尤其是现在一些标举西方新理论的学者,对于西方的哲学思想也是拦腰截断,以为用最新的那就万事大吉了,而不去看西方思想更为本原的东西,最后只能流于浅薄。这种无视文化的积累的功利主义倾向,无论到哪里都只能是浅薄和盲目的。
发表于 2009-12-26 17: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肯定不对,但今日国学大热,沉渣泛起,无谓吹捧,甚至幻想要以国学拯救世界,如此下去,国学恐怕真要成为国将不国之学了。因此,秦先生的话可能有些极端,但还有醒脑的作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2-28 16: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定义繁复难了,大家有时掐架其实也不是在学术框架内。总是想:
什么时候才能让“学术”真的只是“学术”.........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5: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秋风东篱 的帖子

中国人从五四开始就觉得矫枉过正是一个正确的取向就像4楼所说的醒脑。然而,醒脑的作用从来没有达到,反而真的是矫枉过正,本身学术人就不能头脑发热,更不能希图所谓的偏执一端来达到醒脑,要醒脑更应该保持客观清醒的态度,况且,秦先生本身也不是针对所谓“国学热”(本人也不赞同所谓国学热,那只是意识形态者与媚俗人士的一厢情愿)所发,而是另一种的影射学术,从而使得学术不学术,传统文化只是一棵桑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13 19:18 , Processed in 0.08614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