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43|回复: 1

[社科] 江亢虎著 台游追纪(中华书局1935)全一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9 09: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名:台游追纪 全一册
作者: 江亢虎 著
版本:中华书局1935
清晰度:清晰
格式:djvu
说明:自序
余好游。游或有記。或無記。卽有記亦率記之於既游之後。而不記之於方游之時。誠以方游之時。心專在游不在記。鉛筆小冊。偶記人名地名時日而已。游罷歸休。然後回溯舟車所經,見聞所得。參以一時感想所及。信筆直書。連篇累牘。全藁既竟。略加詮此。命曰追記。記其真也。余非謂此為游記正軌。亦不欲舉此以範圍方來。特由習與性成。因循未變。校其利害。各有短長。記憶不強。想像失實。罣一漏萬。乃至顛倒。錯亂失次。亦或難免。此其弊也。當前景象。樊然雜陳。取捨無準。事過追憶。如榖受簸揚。沙經濾蕩。所尚存者。犖犖可數。類印象最深之事。又得從容縱攬始末。因果關係。井井可觀。是其利也。余前著黍谷游記。新俄游記。南游迴想記。今續出臺游追記。希準斯例。夫臺灣一彈丸黑子。孤懸炎海中。與大陸隔絕。而生番古風。和蘭遺跡。延平拓殖。清室經營。日吏統制。僑氓懋遷。歷歷具在。班班可考。割讓以還。內地游人漸稀。記載尤所罕見。余滯留三星期間。徧歷北中南各州都市。多識中日臺各界要人。攬勝觀光。席不暇煖。演說宴會。日必數起。勞苦至矣。反滬小憩。追維游踪。草成短記。都六十則。上海晨報先予露布。中華書局重定刊行。自製弁言。略陳經過。後有往者。可以覽矣。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新浴佛日江亢虎識於滬西清涼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11-9 10: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几本台湾老游记

  舒国治

  书满室窄,不时搬东移西,重新堆砌。见到旧书随手翻,蹲看一阵,待要站起,已腿麻不能动。

  翻看的是一些多年前陆续买自旧书肆的有关台湾的旧指南、旧游记,买时未必细读,只意在聊备日后参考,时光荏苒,其实何曾参考过?这当儿蹲着读来,竟也颇多有趣的今昔之慨。

  较早的一本是江西弋阳人江亢虎(1883─1954)的《台游追纪》(193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仅二万字一小册子,分成六十小题,语多精简,作者谓“滞留三星期间,遍历北中南各州都市,多识中日台各界要人。揽胜观光,席不暇暖。演说宴会,日必数起”。当时人口,“全台人口约近五百万,而汉人居四百七十万。……割让之始,日本准以两年为犹豫期间,听居民自决去留之计。两年之后,未移出者,一律登记为日本籍民。嗣后中国人入台,必须请颁护照,即今日之华侨也,其人数不过六万”。而江亢虎这次赴台也是先在厦门办妥护照。由于江氏是江西人,他特别注意到一件事:“台湾华侨除闽粤浙外,间有赣省人,闻总数亦不下千余,皆劳动阶级。……同乡上等者多业售高丽参,下等者多业修补雨伞、锯钉瓷器,且十之八九属乐安县籍。又遇江姓者数人,询知亦自闽粤移来,多淮阳郡,少济阳郡。”

  接着是一本《三台游赏录》,1953年高雄大众书局出版。作者“味橄”,是钱歌川的笔名。此书共收二十二篇文章,六万多字,记录不少四十年代末的台湾情景,特别是从大陆风土的感受下之所见,譬如对凤凰木(FlameoftheForest)之鲜红如血、灿烂如火的赞赏不绝;对昙花乍开之无比珍惜;对台湾全岛“无处不绿”细微描绘;对“台湾三多”———蚊子多、壁虎多、蜗牛多———之意趣横生描写。

  书中还提到英国大文豪威尔斯(H.G.Wells)在1912年来过台湾。“由台北乘火车经台中及二水而至集集。然后舍车徒步,经番子寮及龟子头,渡陈有兰溪,直向高达一万尺以上的峦大山而去。”“所谓阿里山五木,就是威尔斯来此选定的。至今红桧、油杉、亚杉、香杉、肖楠,仍为世界稀有的五种良材。”

  另有黄得时《台湾游记》(196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叙六十年代中期所见之台湾。那时“再春游泳池”、“儿童戏院”(今峨眉停车场)已有,而“美都丽”戏院已改建成“国宾”。且“中华商场”已完成,长1171公尺,有商店1644间。而台北市人口有116万,较二十年前光复时的35万多出好几倍。那时的基隆,一年平均有214天下雨;大概已非今日基隆小孩所能想象。

  黄氏书中最引我兴趣者有二:一是云林的土库,“是本省现存的最古街市。这里的街路房屋都保持十九世纪台湾的色彩,素来被美术家、历史家所珍视。”说来可惜,我曾多次游经云林,当兵时也曾在斗六待过二个月,斗南、莿桐、北港、西螺皆游过,也曾到口湖乡拍片,却从来没到过土库,可惜。不知今日是何模样?

  二是“台南担仔面”。黄氏谓:“原来所谓‘担仔面’就是‘干拌面’,用麻酱、花生粉、肉酱、芫荽和一些特制的沙茶油,一股脑的浇在煮好的面条上,还加上味精、酱油、蒜、糖醋等等的配料。”这竟然与我们平日所吃汤的“担仔面”如此不同。

  钱桐荪《西南纪行》(1952年正中书局出版),主要记抗战时辗转西南之生活种种,台湾只占一章,故提纲挈领,简洁生动。“家户都备脚踏车,骑术堪称独步。人力车车身特高,乘客轩昂过市。”“路旁筑沟,疏通积水。”“蔬菜都加包扎,付值后辄致谢。”“街头多卖唱者,琴歌一曲,音调凄怆。”“民都赤足穿木屐,上街屐跟拖地之声充耳。……机关商行都雇女服务生,服装入时,闲来搽粉点脂,风姿绰约。”即此一斑,可看出广见大陆风土之士在四十年代末期眼中的台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1 20:29 , Processed in 0.07865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