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66|回复: 0

读《西游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1 19: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忙里偷闲,偶而静心读书,忽有意外之得。《西游记》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是个很好的题目,很醒豁,很有意思,很有说头,不过这一回的故事倒是没有写得十分吸引人。讲故事其实是要说明声训相通的道理,广目天王对悟空说:“那厢因你欲为人师,所以惹出这一窝狮子来也。”这一回书一定是先想到了题目,才跟着虚造出来的故事,想象丰富而生动。师狮连类,佛门常识;授受并举,儒家通言。直觉而言,作者因《华严金师子章》以金狮子为喻而生灵感,也有可能是偶然翻起郑玄《礼记》注而起“因声求义”之思。师者所言,往往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玄思而之解悟,不啻狮子之吼。称悍妻为河东狮,然苏格拉底之为世人之良师,岂非狮威磨砺以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能令百兽率舞而弃威武者,方可为师。佛门最讲心传,最好不立文字,儒门尤讲授受,在老师传授而言,要人品学问都臻上乘,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而且诲人不倦,在学生接受而言,更是要尊师重道师者如父,对老师要竭尽恭敬虔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对学问和道德都要锲而不舍地钻研修练。因此上,师狮授受同归一,是实实在在的大道理。

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对传统的音韵训诂学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创新与突破,对中国思想、学术、方法的发展都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达到集大成的高度,是在清代。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顾炎武、方以智、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活跃在这一历史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重要的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在高邮王氏父子的著述中获得深刻的感受。无论是《读书杂志》,还是《经义述闻》,“因声求义”一直被奉为语言学思想与方法的圭臬,正为此,王氏父子在通假字、联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然,在此领域,朱起凤之《辞通》也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盗道缠禅静九灵”在《西游记》第九十回的故事里没有说清楚,沾了一点边,但似乎不透彻,但确实是个好判断,道理是说对了的。“九灵”这里指太乙真人的坐骑号称“九灵元圣”的九头狮子。中国人一直以为“心之官则思”,这里却表现出思虑繁多杂乱则因为实际上脑袋多,无意当中跟科学接通了,符合脑子思考的科学观念。正因为脑袋好使,所以太乙真人才说,“我那元圣儿也是一个久修得道的真灵,他叫一声,上通三界,下彻九泉,等闲也便不伤生。”有灵则不昧,不昧则知道能仁而无杀生之念,灵则有通天彻地之能,也因仁而无敌。狮子大开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土地跟悟空说起九头狮子的来历时说,“若要降他,须到东极妙岩宫请他主人公来,方可收伏。他人莫想能治他。”盗道连用,很容易让人想起“盗亦有道”,想起庄子《盗跖》第二十九,尖锐犀利而酣畅淋漓,实在是一篇大文章好著作。不过,体察“因声求义”的要旨,把“盗道”说得清楚明白的估计还是列子《天瑞》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穰。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仞而有之,皆惑也。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邪?孰为不盗邪? ”

读明白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老子的“道”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盗”,盗用和顺应自然的无为是相通的。跟孔子所说的“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应该是一个道理。若过于纠缠妄执一个名言概念,毕竟不能至于禅定慧修的境地,也是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学》所言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步骤与次序。缠是不通未悟之执着,禅是了悟澄明之定慧。明白了盗道缠禅之理,九头纷扰也能九灵静虑而为“元圣”矣!

近来读《西游记》,常常有不由自主开怀大笑处,叙事结构多简单重复,但是人物言行多有出人意表令人捧腹之处。好文章都是在轻巧简易中驾轻就熟吧,明知道很多地方是勉强凑数,但读起来还是津津有味。也有不少过于暴力血腥处,此九十回残杀狮子与九十二回残杀犀牛都是焚琴煮鹤大煞风景的败笔,当然也许在作者所处之时代有其当然与必然处,作者之用心略如汉赋之讽谏,欲为规谏止杀,反作渲染铺陈。闹天宫、过火焰山、战六耳猕猴、过狮驼铃,可知人生、社会之不同境界,作者之笔力浑厚思想超拔,非常人可比。闹天宫是自我的发扬,过火焰山是超我的促迫,战六耳猕猴是本我的苦撑,过狮驼铃是无我的超越,虽然分了四个不同的场景境遇,实则是只身一人的不同的镜喻(境遇),人生来追求自我的满足,然而不能随心所欲任情率性,力命都不可抗争,牛魔王与行者五百年前结拜兄弟不是偶然,是因为情性意气相投,过火焰山一段乃是拿牛魔王给行者照镜子,必得驯服顺从,不然结局必是凄然遭擒;六耳猕猴本是另一个自己,即使是潜意识也不能克制消除,最终除非自己打杀自己,佛祖怜悯,悟空出棒,与其说是行者嫉贤妒能,还不如说此时是一种表明心迹与决心,要跟本我真心做个不得已的告别与清算;狮驼铃的大鹏鸟不愿意呆在佛光影里,做“大鹏金翅明王”,为佛护法,宁可山野为妖,追求的乃是一种物我两忘的逍遥,与佛相亲近朝夕相处,做佛祖的亲戚还不如做个山妖,只有如此才是一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自由翱翔的大鹏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22 02:16 , Processed in 0.07509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