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27|回复: 1

当前学风之怪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17 17: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风建设是个老话题了,但这一话题却永久不会过时,且因时代语境的关系常被赋予新的积极的意义。我在翻阅民国时期的教育史料时,也经常看到整饬学风的言论和政策,只是抗战前后,其含蕴确可说是大相径庭。不过考察这种语境与文本的互动,非我在本文的任务。我只列举当前学风之怪象之一二,以引同人之三思。

学科建设应是学校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学校普遍越变越大的今天。大学之为"",并不在于学校的面积和就学的人数;而在于其荟萃了大部的知识和技术的精英,在于其储存和传播的是人类最精华最博大的学问。所以学校光""是不行的,关键还在于"",很多学校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由"做大""做强"的第二步跨越,其认识的基点即在于此。要做强的关键落到实处,就是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而我认为学科建设的根底又在学风建设,理由是不管有着怎样完善的发展策略,最终都要落实到我们的教师和科研人员身上,都要落实到我们培养的学生身上,才有根本好转的可能,而这最不可或缺的恰恰是我们的学风。

很多学校有着一批优秀的教授学者,有着一些较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其力量的组合人员的组配说到底都是技术的问题,关键就在于整体的学风怎样整肃和改善。学问可以高低并存,应该兼收并蓄;学风却不能正邪共处。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学问研究,不管你以什么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学问,不管你的观点如何,流派如何,因为学术就是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但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求真。求真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不多。求真的学问才是好学问,求真的态度才是好态度。有的人并无真知灼见,却偏要"为赋新诗强说愁",有的人并不真认同某观点,但因某观点为上所信为当局所用,便欣然论证之,更有甚者,指鹿为马者,颠倒黑白者,比比皆是。这些都不是求真的学问。有的人东拼西凑,剪刀糨糊,复制粘贴,有的人瞒天过海,草船借箭,顺手牵羊,有的人党同伐异,我爱真理,我更爱我党(此处"""党同伐异""",为学界拉帮界派之意,特此说明,免为猜忌),有的人不达论点不罢休,不顾论证逻辑,不管材料真伪,甚至去真求伪,去精求粗,由此及彼,非此即彼。这些都不是求真的态度。
  既明了不是求真的学问,不是求真的态度,那什么是求真的学问,什么是求真的态度就不语自明了。其实讲起道理来,大家都明白。但做起来,很多人都要叫苦。因为要以好态度做出好的学问,实在也是很辛苦的。体会得到其中的乐趣倒也罢了,很多人是体会不到乐趣的,非得要"亲自"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学问",实在是环境所迫或者说是为了一口饭吃。一般来讲,体会得到学问的乐趣的人,更能做到学风严谨;不太在乎"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和物质利益的人,更能做到学问严谨。体会不到乐趣的人,自然只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粗制滥造、蜻蜓点水,闻一以为知十,举一以为反三,观表以为知里,触类以为旁通,懒得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懒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便斗胆洋洋洒洒,满纸荒唐言,其间穿凿附会,在所不计也。一点不在乎物质利益,实在是不可能的。但太在乎物质利益的人,自然会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在书斋读书,而亟亟乎四处跑路:跑课题,跑经费,跑项目;不安心从事系统、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而是热中于当包工头,四处承担项目,做导师的招揽研究生,做领导的招揽下属,做组长的招揽组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做出了大量各自创新,互不统属,前后矛盾,相互抵牾的成果;不求十年一剑,只图多快好省(最近中央似乎开始提又好又快,不再说又快又好),不求质量,只求数量,不求慢工出细活,只图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本小利大,迅速交差,再立新功。

以上数端,其实概括起来,就是学风浮躁,学术道德匮乏,教条主义严重,理论脱离实践,缺乏健康的学术争鸣与批评。这些怪现象,积重难返,非一日之功可成,自然也非一日可去之。若任其泛滥,恐怕贻害学界,祸连后代,务请学人及科研管理部门三思。
发表于 2009-9-26 20: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风只是社会风气中的一种吧?有什么样的社风就有什么样的学风,楼主忧思队伍中的一员。说的悲观一点,谁挡得住泥沙俱下的社风呢?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一直忧思的队伍存在,还在忧思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19:39 , Processed in 0.08102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