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68|回复: 0

一个人的旅行:青春期女孩的小心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8 17: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
        那些与青春和成长有关的日子,不只是你的,也不专属于我。只因为,我们都曾这样经过。青春究竟是什么?永远没有人能说出确切答案。因为我们在飞逝,而青春永驻。
        或许我们永远不必担心青春流逝,那些闪耀的年华,是你我最美的记忆,也是青春路上浅吟清唱的歌。
        女作家陈丹燕说,我对自己将要行走的女人的道路怀着惊异和探究的心情。我想,我们每个女孩儿都是怀着这样的心境,一路走来的。
        成长总是懵懂的,或许还会跌跌撞撞。也许,你正在经历着青春的快乐和成长的烦忧;正在为一些事欣然,也在被一些事困扰。成长是无人能够替代的,宛如一场一个人的旅行。在途中,必然要历经人生的种种第一次,那些初次的体验,或许今天会令你觉得或甜或苦,甚至酸涩,但是长大以后,你会觉得,它们都是曾轻拂过心间的花瓣。回望那些沾染了时光颜色但依旧温暖的片段,我们都会对着自己的青春遥遥微笑。

初潮,女人的起点
        卫生巾的发明堪称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在没有使用卫生巾的年代,女人行经才是真正的麻烦。有钱人家的小姐可以用布条做成卫生带,带里放上棉絮;没钱的穷人家,则在布条里装上禾灰,听起来怪恐怖的。
        所幸的是,现在的卫生巾使用起来方便、舒适、安全。可是也要注意,一定要买到质量合格的卫生巾。质量不合格、消毒不彻底的卫生巾会让女孩子染上妇科病。
        伴随着初潮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烦恼。例如经期的腹痛、呕吐、头晕、反胃、腰痛等。为了不影响经期的正常流量,经期中,女孩子禁洗冷水澡,禁吃冷食,如果痛经严重,可饮食红糖水或通经去痛的中草药冲剂。
        月经初潮是女人生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这一天起,女孩便踏上了青春的路程。从一个初次来潮的小女生,女孩儿一步步走来,经历着成长的种种酸甜,成熟为女人,直到披上婚纱,身上撒落缤纷的花瓣……

视线高了10厘米,感觉妙不可言
        女孩只是等待。和解的橄榄枝是男孩先递过来的。也许随着与女孩身高差距的调整,他们在心理上,早已与女孩的世界握手言和。他们从别别扭扭的半大小子,一下变成深情款款的少年。
        女孩长高了,男孩也长高了。身高,是进入成年世界的入场券,是青春旅程的通行证。更重要的是,身体的高度,似乎是对爱情的一个邀请。
       
“幡然醒悟”的独立意识
        女孩儿在独立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受到生活的磨砺,渐渐看到生活的另一个面孔。最初的欣喜和信心,有时可能会被迷茫和无助取代。面对复杂的生活,女孩儿开始思索,开始探索。她可能不像最初那样一往直前,但却更加柔韧圆润,更加清醒理智。稚嫩的双肩,渐渐能够扛起自己的人生。所谓百炼钢韧不过绕指柔,这是青春,送给女孩儿的,最宝贵的礼物。
       
一个屋檐下,“狭路相逢”的两代人
        我自己在青春期的时候,为了对抗父母的窥视可真是绞尽脑汁——我坚决地认为他们在窥视我。那时我最喜欢的事是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甚至还在放学的时候,偷偷地溜进家,让他们认为我还没回来。虽然不能假装多长时间,但偷来的清净特别珍贵,哪怕只有片刻也好。
        其实我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也没什么胡作非为的事可做。无非就是戴着耳机听听音乐,翻翻小说,写写日记什么的。但只要父母一进屋,在我身后走来走去,我就如坐针毡。我怀疑他们故意进进出出,装作找东西,其实就是来窥视我。有时候,我恨不得能在头上顶一颗隐形草。每天都在祈祷父母工作忙起来吧,忙到忘了我吧,别放那么多关注和管束在我身上。
        有一次,我坐在桌前看书的时候无意间一回头,妈妈正在门上的玻璃窗里看着我。不知道她当时是有意还是无意,但我却如临大敌。我发挥所有的智慧来对付这块玻璃。先是在桌上放了一面镜子,让它对着玻璃窗,谁的脸在玻璃上一露,立刻被我尽收眼底。但心里并不踏实,因为我也做不到每时每刻盯着镜子。到底有一天,找了个借口,在玻璃上贴了一张画。
        除了反窥视,我还觉得自己越来越忍受不了父母的指责。那些话听到耳朵里,厌倦得简直想去死。觉得自己早晚有一天会奋起反抗,大闹一场。有一天,在房间里,听着妈妈在门外唠叨,我突然怒火攻心,顺手就拿过桌上的书撕了起来。从那天起,一直到学期结束,我的数学课本都没有前15页。
        当时自己不知道,情绪起伏的一个原因,是体内荷尔蒙的作用。荷尔蒙对女孩儿情绪的影响会持续一段不算短的时间,其间女孩儿情绪起落不定,一会儿满怀希望,一会儿沮丧消沉,负面的情绪还会引起恐惧感、怨恨和愤怒。
        而无辜的父母,只不过是做了荷尔蒙的替罪羊。等到女孩慢慢过了青春期,就会发现,其实他们也不是那么落伍,那么愚蠢,那么不可理喻,那么面目可憎。
       
青春期的冲动: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
        可能每个循规蹈矩、安静如水的女孩儿,内心都曾掀起过惊涛骇浪。在平静的外表下,澎湃的内心世界陪伴着她们一直走过青春期。
        在无数个暗夜中,睡不着的夜晚,她们倾听着自己内心的潮涌,莫名其妙地就想痛哭一场。她们不知道该如何安抚自己,觉得内心深处还有一个自己,随时都想跳出来,大喊大叫。但是因为这种冲动始终落不到实处,女孩儿对自己焦躁的状态无能为力。不知道哪一天,冲动的自己和平静的生活才能握手言和。
        青春的冲动不是刻意的得到或是有意识的放弃。青春的冲动就像刚刚开始放在笼屉中蒸熟的糯米,情感的因素或许就是发酵的曲种,淌出酒的醇香一定要有一个过程。
        只能把一切交付给时间,岁月会给女孩儿另外一种内在的充盈与安宁。她们终究会慢慢学会安于这一切。当心中冲动的波涛像退潮的海水一样缓缓退下,女孩儿,长大了。
       
如影如随的小镜子
        照镜子其实有很强的心理学意义,是寻求“心”与“身”的对应。一个孩子接纳自己是从接纳自己身体外形、面部特征开始的。它的象征意义是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谁”,这是很重要的自我意识觉醒,一种对自己的欣赏。能够对镜子微笑、打扮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因此应该为女孩儿能够自我肯定,懂得欣赏美而高兴。
        心理学上说爱照镜子的人有自恋倾向。爱照镜子并不一定就是自恋,况且自恋是青少年必需的一种物质,每个孩子都是从自恋发展到去爱别人的。如果父母担心孩子过于自恋,适当满足孩子爱美的心理需求(买漂亮衣服),并从心里真正去欣赏孩子,多些赞赏,让她知道有人在关注她的蜕变,照镜子的行为过段时间也就自行消失了。
        其次我认为,爱照镜子的人都很爱惜自己。我就常常会对着镜子想:哦,我的脸色有点暗,我该穿件颜色鲜艳点的衣服;哦,我的嘴角不够翘,我应该常常笑才漂亮;哦,最近有黑眼圈了,我应该补充一下睡眠了。这样想着我也这样子做了,我想不管我长得是否漂亮,但我都会很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清新而健康,我从来都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身体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所以一定要好好打理,让她保持最好的状态。
        总而言之,对于青春女孩儿来说,镜子已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有这样一句话:“对待生活就像照镜子一样,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女孩儿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常常对着镜子,对着生活,展开美丽的笑颜。
       
风儿走来问我,什么叫做寂寞
        有一天,我读到了一篇散文,作家罗兰写的《寂寞的感觉》。我惊诧了,觉得这些字简直就是为我写的:
        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心事重重,渴望找一个人聊一聊的时候,那个可以聊的人来了,可是你们却并没有聊什么。当然,聊是聊了,可是他聊他的,你也试着开始聊你的,只是到后来,你放弃了。
        于是,你们的聊天成了两条七扭八歪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
        你敷衍着,笑着,假装聊得很投机。但是,你心里渴望他离去,渴望自己静下来,静下来啃啮那属于自己的寂寞。
        “倒不如自己闷着好!”这是你的结论。
        “希望别人来分担我的心事是多么愚蠢!别人不一定会了解我,大多数人更关心自己。”
        于是,你领悟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有些事情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所以,假使你够聪明,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来,啃啮自己的寂寞——或者反过来,让寂寞来吞噬你。
        于是,你慢慢可以感觉到,午后的日影是怎样拖着暗淡的步子西斜,屋角的浮尘怎样毫无目的地游动,檐前的蜘蛛怎样结那囚禁自己的网,暮色又怎样默默地爬上你的书桌,而那寂寞的感觉又是怎样越来越沉重地在你心上压下……直到你呼吸困难,心跳迟滞,像一辆超重的车,在上坡时渐渐地减慢,渐渐地停下。
        于是,你觉得自己胀得无限大,大得填满了整个宇宙。而在这无限大的你的里面,所胀满的,只是寂寞——无边的寂寞。
        没有一声呼叫,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丝情感,没有一线希望,没有一点欲望,没有动,没有静,只有一种向下沉落的感觉,沉落……向着那无底的幽暗沉落。
        于是,夜色密密地涂满了宇宙,在上下前后左右都是墨一般的幽暗里。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仍在继续沉落,你所知道的只是那沉重的、无边的、墨染的、死一般的寂寞!
       
姐姐的悄悄话:第一次性启蒙
        据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的性启蒙,竟然来源于电影里的女特务。当时以“反特”为题材的电影最受观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中往往有女特务。
        那个时候,正是“红色文艺”大行其道的时代,正是“红色价值”主宰整个社会生活的时代。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普遍男性化,在发型、服饰上,将“女性味”减少到最小限度,在言行举止上也最大限度地与男性认同。女性身上的任何一点“女性味”,都被视作是“小资产阶级情调”,都被看成是“思想意识”有问题的表现。在文艺作品里,“正面”的女性形象也没有丝毫“女性味”。电影中出现的女特务就成了“女性味”最合法的载体。
        既然“女性味”意味着腐朽、堕落甚至邪恶,那当然就要在女特务身上充分体现。同时,女特务要以色相引诱“我方”人员,就非要有浓郁的“女性味”不可,仿佛人世间所有的“女性味”都集中到女特务身上。这样一来,女特务就成了关于女性知识的启蒙老师。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从女特务的头上,懂得了什么叫“烫发”;从女特务的唇上,懂得了什么叫“口红”;从女特务的眉上,懂得了什么叫“画眉”;从女特务的脸上,懂得了什么叫“涂脂抹粉”;从女特务的衣着上,懂得了什么叫“旗袍”、什么叫“胸针”、什么叫“高跟鞋”……
        这样一来,那个时代的女孩儿,从女特务的一起一坐、一顾一盼、一颦一笑、一嗔一喜中,懂得了什么叫“仪态万方”、“闭月羞花”、“倾城倾国”、“国色天香”……
       
       
心形的信笺:第一次收到情书
        夕阳下等在巷子口的少年,少年手里的情书。回想起来,美好得像一张贺卡。那个镜头,永远定格在记忆中。有时挺为现在的女孩儿感到惋惜,无论是传情的短信,还是快捷的伊妹儿,都不会如亲手书写的墨迹那样打动人。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你打扫房间,收拾旧东西,忽然掉出来一包信件。你看到那些情书,发现,它们泛了黄,有些纸张已经薄了,有的掉了一小块角。你坐在暖暖的午后,心里暖暖地看着那些情书。重温那些旧时光,眼里一点点升起一层雾气,你渐渐看不清了。就像江美琪唱的:回不去的那段相知相许美好,都在发黄的信纸上闪耀,那是青春诗句记号,莫怪读了心还会跳,你是否也还记得那一段美好?
        情书,那最古典的温馨,最唯美的浪漫,曾经穿过青春的爱情,你看了一个下午,天黑了下来。可是,那些发了黄的情书,在那个角落里,闪着动人的素色的光芒。
       
       
暗恋,那么甜那么涩那么美
        暗恋,就像一场无法醒来的梦。自己如一只辛勤的小蛛子,日夜织一张晶莹网,这网的猎物是什么呢?空空的网,疼疼的心,认了,就把自己粘在上面吧!每天每夜,日复一日,任自己在网心中守着、念着、思着、痛着、恋着、苦着、甜着,却依然默默地等着。也许这等候真如歌中唱的那样等你直到一万年。可有什么办法呢?苦笑着想,也许是前世欠他的,今生,要用痛苦来偿还。
        暗恋是一种节制而衰伤的情感,可它的残忍又是显而易见的。那种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天涯的距离感,那种注定无法被成全的宿命感,都让人体会到近乎锐的疼痛和绝望到底的无助,没有切身经历的人,是无法了解这种感觉的。
        因为它不为人知,所以暗恋的人需以微笑代替哭泣。尽管白天几多牵挂,夜晚无数梦会,却只能深深藏在心结里。于是,在分分秒秒聚集下,时间的沙漏里,盛满思念和牵挂,细细密密,如针一般,将心无声地刺出道道伤痛,纵使泣血,他也看不见,它们只在自己平静微笑的面容后面。
        影视小说里的暗恋总是戏剧化,所以含蓄,千回百转,让看的人恋恋不已。而现实中的暗恋大多没有太多的情节起伏,有的只是枝枝节节的心情,有的只是细长磨人的忧伤和独自陶醉的甜蜜。
       
       
初吻,像气球一样饱满
        对于初吻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描述。而我听到的一句最有趣的,是把初吻比喻成“气球”。这是电视剧《血色浪漫》中的钟跃民说的。
        白口罩,红围巾,毛主席徽章,二八自行车,将校呢大衣,是跃民那个年代的时尚。
  为几张《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的票可以通宵排队,《基督山伯爵》是禁书。
  孩子们的阶层比今天要分明得多,大院里的胡同里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圈子。
  大院里的孩子都属于高干子弟,父母大多被隔离审查,家被贴上封条,一个月15块的生活费,拍婆子,打群架,青春像田野里的草一样疯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5 15:39 , Processed in 0.07810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