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27|回复: 2

浅评涡阳起义不显扬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4 15: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评涡阳起义不显扬说

摘要:1898年发生的涡阳起义是清末颇具影响的历史事件。《北华捷报》由于受自身的偏执局限,对该事件的报道不足为据;《申报》对此做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周锡瑞据《北华捷报》对涡阳起义的记述是语焉不详且疑点重重的,其所持的涡阳起义并不显扬的结论不合史实。
关键词:周锡瑞 涡阳起义 显扬

光绪二十四(1898)年11月26日 ,在原捻军发祥地的皖北涡阳县爆发了一场由刘疙瘩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虽然只持续了15天就被镇压,但它无疑是清末颇具影响的历史事件。然而有关这场起义的著述却寥寥无几。在涡阳起义几乎逸出了中国史家和学者的学术旨趣之时,美国的中国近代史家周锡瑞在其力作《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以下简称周著)里提及涡阳起义:“童振清的短暂起义含有排外的内容而显扬,但是,这一带最为壮烈的起义,要数爆发于皖北涡阳县原捻军老巢的起义。”
周锡瑞把河南童振清起义和涡阳刘疙瘩起义同列对比,其言外之意是:前者因含有排外的内容而显扬,而涡阳起义虽远为壮烈,但因与洋无涉而不显扬。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一场民变若殃及外人洋务,自会扬名天下,童振清起义就是如此。然而,从逻辑上说,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即“一场民变若不殃及外人洋务就不会扬名天下”并不能必然成立。西方在更多的情况下是被“拉来充当一个不知情的合伙者,共演一台戏,而这台戏即使没有西方登场,也会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开锣上演的”。 仅凭涡阳起义不含排外的内容就判定其不显扬的说法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周著着重论述义和团的起源,在述及天灾与内乱的关系时,作为例证之一,顺带提及涡阳起义,且着墨较少。周立论的全部依据是《北华捷报》的相关报道。《北华捷报》作为《字林西报》的每周增刊“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及商务公署各项公告的发表机关。” 《北华捷报》也毫不讳言其“办报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外国在中华所有之政治商务利益并抵拒华人之舆论。” 由此可见《北华捷报》的读者群体只能以在华西人为主体,对在沪西人而言,《北华捷报》享有“英国官报”(Official British Organ)之盛誉  。有此背景,《北华捷报》在对中国的报道和宣传中,自然以在华西人的兴趣、好恶、价值标准来确定其报道的内容和重点。凡是不符合他们喜好、兴趣和价值标准的,他们或许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涡阳起义并不能引起《北华捷报》太大的兴趣,因为这场起义并不因其而起,也没有把矛头对准他们。安徽巡抚邓华熙在镇压起义后上清廷的奏折显示:涡阳起义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农民起义并无二致,对黎民众生来说是官逼民反,在官府看来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叛乱,与洋人和洋务毫无瓜葛。 事件平息后,清廷还特发一道上谕,明令对未受到骚扰的涡阳等地教堂“尤须实力保护,毋任奸民乘机滋事” 。可见,涡阳起义确不含排外内容,不关洋人痛痒,自不会引起该报的足够关注。那么,《北华捷报》的相关报道在多大程度上能说明涡阳起义是否显扬呢?
事实上,周著关于涡阳起义的记述疑点颇多。关于起义的人数规模,周著认为“有几万人参加。” “有几万人”,这是一个语焉不详的说法。参加兜剿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安徽巡抚邓华熙、河南巡抚裕长在事件平息后联名给清廷的奏折称:“此次刘疙瘩、牛世修等乘年岁荒歉之时,号召党徒匆猝起事,浃旬之内,蚁附至二万余人,四处焚劫,叠陷龙山、义门等镇集数十余处。……若非赶紧捕灭,蔓延横溃,为患何可胜言?” 三位大吏称起义的人数有“二万余人”。值得注意的是,此奏折旨在向清廷报捷邀功,得意之情也溢于言表,他们自不会缩减叛乱的人数的,只会故意夸大。据此可以肯定起义人数不会超过“二万余人”。关于起义的原因,周著认为“显然是由政府企图镇压食盐走私而引发”  。起义前,官民间确是发生一场有关食盐的争执 ,但这场争执与其说是食盐走私,毋宁说是食盐偷盗事件。对这个盗窃事件的影响不能估计过大,至少不能把它作为起义的原因,只是加剧民众对盐局的不满。事后,无论是清廷发布的上谕还是三省大吏的奏折对此也缄默不语,引发起义的原因无疑是天灾人祸 。关于起义的行军方向,周著认为“北上山东”“恐怕想去联合大刀会。”  这里的含糊不清的意味也是不言而谕的。周著依据《北华捷报》第62期的《苏北通讯》的报道持涡阳起义不显扬说,虽不足200字却疑点重重、硬伤累累。
如将视野转向中国,“在中国发现历史”(柯文语),就会得出与《北华捷报》迥异的信息。就时代背景而言,此时的中国“盗贼频仍,土匪蠢动,自春夏以来,各处乱耗之登于报牍者几至书不胜书,东建平肇事后,而广西桂林容县等属相继失陷,建延平建平等处又复告变,渐次剿除,而广西余孽未尽清,四川余蛮子掳掠教士势等负硬嵎。” 在此起彼伏的民变大潮中,以四川的余栋臣起义、湖北的长乐起义和涡阳起义的规模及影响为大。前两次起义都含有较明显的排外倾向且给当地教会教堂以严重打击 ,但涡阳起义虽不含排外的因素但照样吸引了较多的关注。
当时在中国比《北华捷报》影响远大的《申报》对涡阳起义几乎是做了全程跟踪报道。从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到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不足百日,对该事件的报道长篇累牍,不厌其烦。据笔者统计,《申报》一共报道了39次。很多报道出现在头版头条或比较显著醒目的位置,有时甚至是一日有数条关于涡阳起义的报道,如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刊载了《阅本报纪涡阳乱耗慨而言之》和《五志涡阳乱耗》两篇报道,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三十日更是刊载了《匪首成擒》、《涡阳余谭》和《皖北告灾》三篇相关报道 。这39篇报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对起义经过的报道,这类报道分别来自对此事态反应最为敏感的三个地方(安庆、芜湖、南京)的消息灵通人士,包括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至十六日、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陆续刊载了反映涡阳前方战事的11次报道,这些报道的连续性很强,丝丝入扣,悬念跌出 。二是配发的评论,如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刊载的《阅本报纪涡阳乱耗慨而言之》、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刊载的《再论涡阳匪乱事》,这些评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文笔犀利,分析深入全面,更有甚者对当时的政府还大肆攻击 。涡阳起义吸引了皖苏预三省的兵力前来兜剿,但兵力部属的捉襟见肘、穷于应付之势 暴露无遗,《申报》对此大加鞭挞:“兵之无用,一至于是耶,向犹谓中国之兵御外辱则不足靖,靖内乱则有余。由今观之,靖内乱亦尚未易言矣。” 三是清廷关于此事的上谕圣旨和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安徽巡抚邓华熙的剿办此事的各种谕令 。四是事发前对涡灾情的关注和善后事宜的报道,尤其是善后的赈灾方面的报道特别详细,更有号召社会各界募捐的劝告,如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三十日刊登的《皖北告灾》、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刊载的《皖北待赈》、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九刊发的《皖赈公函》,这些有关善后赈灾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由是观之,关于涡阳起义的报道,《申报》远比《北华捷报》全面、周详、深入。《申报》的报道所透射的历史信息应比《北华捷报》更为可信。据此不难推知:涡阳起义并非如据《北华捷报》立论的周著所言“因不含排外因素而未得显。

[ 本帖最后由 墨海孤舟 于 2009-9-18 15:04 编辑 ]
发表于 2009-9-4 21: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樓主請證明大作是個人原創!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10: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zqc4124 的帖子

怎么样才能证明是我的原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9:31 , Processed in 0.08349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