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25|回复: 0

海盐半逻小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4 16: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半逻,这个名字颇有古拙之气,如有商彝周鼎秦砖汉瓦一般的味道,可惜其命意殊难索解,杭州旧有“半逻老人庙”,不知与海盐半逻有关否? “半逻”两字虽不能解,但因其字面古拙,倒也最宜入诗,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有诗就写到半逻:
小舫中流播燕梢,一螺青水练塘坳。
随郎尽日盐官去,莫漫将侬半逻抛。
嘉兴方言“半逻”与“半路”同音,朱彝尊信手拈来,读之不觉使人能想见其情景:一对小夫妻,乘着燕梢小船,自松江去往盐官,半逻是必经之地,妻子因半逻与半路谐音,于是向着丈夫笑说道:“不要把我抛弃在半路上”,言下之意,当然是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与子偕老了。谭吉璁《鸳鸯湖棹歌》也有一诗写到半逻,但味道就不及朱彝尊的好,诗云:花时午日白荒荒,最爱莺啼半逻塘。一样桥头打双桨,郎舟云母妾沙棠。两诗同有“半逻”,前者含蓄机智,后者直白机械,一望而高下立判。运用谐音而与朱彝尊有同工之妙的还有彭孫遹的《半逻》诗:“浓阴宿雾连朝雨,柔橹轻帆半逻舟。”当然,放在嘉兴,朱、彭之诗韵味无穷且老妪能解,但如叫外乡人读来,恐怕不免要望着“半逻”两字而嫌其晦涩了。
朱氏在诗后加了一个注:刘长卿诗“半逻莺满树”,今讹为“半路”。因了这个注解,使我们知道了当时人已经普遍称“半逻”为“半路”了,诗人忌俗,故朱氏特意舍“半路”而用“半逻”。但朱彝尊说“今讹为半路”,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就目前而言,海盐地名“半路”之见诸记载,远较“半逻”来得早,如果要说“讹”,应该是“半路”讹为“半逻”方为合理。“半路”始见于三国时谢承的《后汉书·施延传》:
施延字君子,家贫母老,周流傭赁,常避地于庐江临湖县种瓜,后到吴郡海盐,取卒月直,赁作半路亭父,以养其母。
亭是秦汉的行政单位,《汉书》所谓“十里一亭”,可见其管辖范围并不大,汉高祖刘邦早年也曾做过泗上亭的亭长。施延担任海盐半路亭的亭父,主要掌管开闭扫除之类的杂务,地位非常低下。因为施延在汉顺帝阳嘉二年(133)官至太尉,所以这一个小小的地方,也有幸为谢承《后汉书》所记录,而后来的海盐,也就多了些施太尉赁作处、施相公庙之类的古迹。“半逻”一词的出现,假设朱彝尊所引唐人刘长卿“半逻莺满树”确实是指海盐,那么至少就目前而言,“半逻”的出现还是远远晚于“半路”的。何况刘长卿诗中的“半逻”,实际上与海盐并无关系,而是扬州的一个地名。我总觉得,在常态情况之下,辞章与考据往往是一对矛盾,尽管“半路”比“半逻”来得古老,但在文学当中,半逻毕竟有韵味得多了,我想,即便明知半逻是半路之讹,朱彝尊恐怕也会选择用半逻这个词入诗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17 10:13 , Processed in 0.07589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