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130|回复: 0

读《哀江南赋并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 09: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哀江南赋并序》

《哀江南赋并序》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庾信的代表作,是南北朝大赋中的杰作,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哀江南赋并序》是庾信由南朝入北朝后所作的作品,主要抒发了作者亡国之痛,思归之情。庾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位有影响的文学家,祖籍河南新野,约生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公元513年),卒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历仕梁,西魏,北周,在他死后八年,隋文帝统一了中国。在西魏和北周,庾信官至镖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宰相),可见其在北朝深受器重。他在入北之前已是颇有文名,而他的入北更是给北朝文学带了活力,使南风北渐,而他则被称之为南北朝的“辞赋鉅子,四六文宗”[1],他的《哀江南赋并序》更是其赋中的巅峰之作,全赋感情真挚,读来伤感动人。
据陈寅恪考证,《哀江南赋》作于北周武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十二月[2],这一年庾信已经65岁,距其去世也仅有三年时间。正如其在《哀江南赋序》中写道: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这也正是庾信自己对《哀江南赋》写作背景的描述。庾信晚年的作品日臻佳境,文风苍健。正如杜甫所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
《哀江南赋并序》在内容上国事家事无所不包,纵跨梁,魏,周,有史诗气魄。《哀江南赋》在序中写了作者写此赋的原因,且表达了自己对梁亡的深切悲痛,对自己颠沛流离的无奈以及无限的思归之情。赋的正文开篇即叙述自己的家世,“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追溯自己庾氏家族的历史,庾氏在周代因掌庾而得到姓氏,先祖在汉朝即有人为官,自己的八世祖庾涛随晋室南迁而得到赐官,自己的先祖在南朝时,无论是在朝为官者还是隐居山林者都能保持名节,享有盛誉。自己的祖辈父辈在萧梁为官,更是忠心耿耿,深受重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庾信在此有效仿之意。最后谈到自己“王子滨洛之岁,兰成[3]射策之年”,庾信在萧梁时曾为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深受梁朝隆恩,朝廷器重,作者回顾往昔美好时光,其中不无包含作者对江南故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写完家事庾信进而转写国事,江南五十年,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百姓殷实,生活美满。然而梁君臣生活腐化堕落,迷信佛教,崇尚不切实际的清谈,终于侯景乘势叛乱,江南繁华毁于一旦,而此时的梁朝大臣只是观望时局,各怀鬼胎,不思平叛。偶有一两个臣子奋死抵抗,却也不足以打败强敌,最终梁武帝像楚成王,赵武灵王一样,在宫中被活活饿死,而简文帝萧纲也被侯景所杀。而后作者回顾自己在侯景之乱中的遭遇,写到自己遇贼臣来攻而仓皇逃走的不光彩经历。而后又写中宗(梁元帝)本有重开皇朝基业的可能,但他却生性猜忌,致使宗室手足相残,结果“地惟黑子,城犹弹丸”最后投降魏被杀。赋末则写自己在北朝的境遇,虽有锦衣玉食高官俸禄,却不能遣散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哀江南赋并序》的语言优美,从这方面而言亦足显庾信的文学造诣和大家风度,如:


“于是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歈越吟,荆艳楚舞。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该段描写了江南繁华之景象,对仗工整,词藻华美,如“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中“东门”对“南极”,用“鞭石成桥”对“铸铜为柱”对的工整且两者皆为典故。“吴歈越吟,荆艳楚歌”之句,用吴越荆楚之地的音乐舞蹈形容盛世之下的歌舞升平,且该段押“u”韵,读来朗朗上口,婉转动人。同时全文也多押“u”“i”“an”等韵,使全赋突显骈文着力追求形式之美,韵律之美的美学追求。
《哀江南赋并序》的全文句式用四六句骈文写成,一气呵成,势如破竹,不可阻挡。但风格上又一别作者早期在梁宫廷时所写的作品,显得遒劲有力,这与作者入北后受北朝文风的影响有关。如《木兰辞》中所体现的尚武精神,《刺勒歌》所体现的豪放民风等,同时这也与作者坎坷的遭遇和作者在北朝的孤寂的心境有关,这时作者的心境已不同以前,他此时的人生阅历也使这位南梁的宫体诗人一改以往的奢华文风而变得沉郁伤感,他遭遇的坎坷也成就了这位天才的文学家,使其晚年的作品富有内容,感情真挚。正如杜甫诗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健笔凌云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哀江南赋并序》沉浸在极为沉重的悲情之中,悲自己之身世,亦悲故国之覆亡,文风沉郁伤感。如:
“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纵谛交;锄耰棘矜者,因利乘便。非江表之王气,终于三百年乎?”其中无奈的感慨江南三百年的王霸之气难道就这么的消散了吗?不然怎么梁朝百万之师会被叛将侯景打的落花流水就像割草一样。“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在作者笔下霜亦冤,泉亦愤,其实是作者心中实在是有太多的悲愤,太多的无奈难以言传,而借此以抒发情感。“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是瓦解冰泮,风飞电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阳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作者写了自己像赴洛的陆机和离家的王粲那样,从梁到魏,历经千难万阻,字里行间浸着血和泪。
全篇用典故来叙事,表达作者的复杂的感情,但绝不是一个个典故的堆砌,而是用典故以暗喻今事,引用恰当得体,表达委婉曲折。
“让东海之滨”用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氏篡位自立来暗喻北周代替西魏。“钟仪君子,如就南冠之囚”之句用楚国的钟仪被囚晋国仍戴南冠的典故来暗喻自己被困于北周而不能南归。如“白虹贯日,苍鹰击殿。”一句借春秋战国时期的例子来暗示梁朝将要有不幸发生。而“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一句则借陶侃,顾荣平定叛乱的典故来暗示梁朝的臣子们只是观望,而没能像陶侃,顾荣那样平定战乱,为国分忧,反而是各怀鬼胎。用春秋时期鲁国和卫国为同姓国,但两国却不和来暗喻梁宗室自相残杀,结果只能是西魏和陈霸先坐收渔翁之利。
正如陈寅恪言“古今读哀江南赋者众矣,莫不为其所感,而所感之情,则有浅深之异焉。其所感较深者,其所通解亦必较多。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4]
《哀江南赋并序》思想上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梁君臣的指责和惋惜,对自己屈节在北朝为官的无可奈何和对人生遭遇的哀惋。
萧梁对庾信父子可谓宠爱有加,其父庾肩吾曾为梁太子中庶子,而庾信十五岁为昭明太子的东宫讲读,十九岁为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同时庾信父子都是梁宫体诗的积极唱和者,“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5],但是庾信《哀江南赋并序》中并不是去歌功颂德,而是痛定思过,深思侯景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梁覆亡的教训,指责梁君臣姑息养奸,终成大患。
如“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直指梁武帝君臣把战争当作儿戏。并指责其用孙子萧詧为雍州刺史“用无赖之子弟,举江东而全弃。”结果其将大片河山让与他人,致使萧梁江陵被破。“沉猜则方逞其欲,藏疾则自矜于已”则直指中宗生性猜疑,致使梁氏兄弟手足相残,使复兴梁朝盛世的梦想化为泡影。作者曾在序中哀婉陈词:“孙策以天下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痛责梁百万正义之师却不能平定叛乱。
庾信身居北国,北朝统治者却没因其是南朝故臣而对其不信任,而是因其才华卓著而受到皇族的赏识,并不忍让其南归,于是庾信只能留居北国。他虽在北朝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北周灭北齐后他还出过任洛州刺史,但庾信却始终心系南国,一心南归。
作者既看不起出身低微的南陈的陈霸先,又不愿在北朝做官,而此时的的梁朝已经覆亡,在战争中,庾信的父亲及其二子一女也丧身,这对庾信不能不是个巨大的打击。正所谓“石城去矣,建业何路可归?鹑首剪诸,江陵无家可归!”[6]
赋在行文最后写到“余烈祖于西晋,始流播于东川;洎余身而七叶,又遭时而北迁。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

“见钟鼎于金张,闻弦歌于许史。岂知灞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咸阳布衣,非独思归王子!” 说出自己虽说在北朝位高望重,在皇室和贵族等上流社会中往来,但这却丝毫不能减少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还道出思归的不仅仅是古楚国的王子,还有萧梁的王子王孙们。《北史》中有:“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7],如庾信在序中说:“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楚歌鲁酒也无法遣散心中的万缕愁绪。
全赋还潜含有作者对自己的反省与自责,简文帝派庾信驻守铜雀台,但庾信在敌军袭来之时弃而逃跑,梁中宗派他出使西魏,庾信非但没有完成任务,反而屈节在北朝做官,庾信出身于南北朝世家大族,从家族来看有着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在那个时代里庾信的所作所为是为人所不耻的,也是作者深感不光彩的。庾信在赋中开篇即写道“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说自己的祖先都是忠臣,保持了名节。又道“护军慷慨,忠能死节”其中充满褒扬,这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在北朝为官的自责。也正是这种心理和作者的经历才使其有了狐死首丘,落叶归根,但又不可得的无限感慨与惆怅。也正因为此庾信身在北朝,位居重位却无法快乐!这也正是庾信无法融入北朝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
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位作家,对后世文坛尤其是唐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都曾深受庾信的影响。庾信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不可忽视。他的文学创作包括了诗赋等多个方面,虽然他早期为梁宫体诗人的重要作家,在后期也写了一些浮华之风的作品,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则大多内容充实,哀婉动人,代表了庾信的最高成就。而其《哀江南赋并序》更是庾信用血呕成的一篇千古绝唱。




[1]  郭杰  秋芙主编 :《中国文学史话.魏晋南北朝卷》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0 619

[2] 参见陈寅恪着 :《金明馆丛稿初编》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6234--242

[3]  兰成为庾信小名

[4]   陈寅恪着: 《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16234

[5][]李延寿撰:《北史 庾信》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10 2793

[6][南北朝]庾信撰  倪璠注 许逸民校点 《庾子山集.注释庾集题辞》.北京 :中华书局 .19804 4

[7][]李延寿撰:《北史 庾信》.北京 中华书局 .1974102794

[ 本帖最后由 xuanyuanzhebin 于 2009-8-1 09:31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17 12:05 , Processed in 0.07967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