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69|回复: 0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0 15: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读书札记
读了陆俭明、沈阳两位老师的《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受益颇深,拓展了知识,丰富了理论。(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6月)
本书共十五讲,第一讲、第二讲介绍了汉语以及汉语研究概况,从中可以对汉语及研究有个“史”的梗概似的了解,包括古今人士对汉语的研究和今人研究的现状,是语言学习者应有的基础性的常识,第十五讲主要展望了汉语新时期的特点和跨学科的研究。
我详读了五、十、十一、十二和十三讲的内容。
第五讲书中介绍了特征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这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汉语在句子结构相同的情况下的歧义句的分析,虽然有类于黄廖本现汉的义素分析,但又有不同之处。黄廖本中的义素分析只是针对几个单独的词语,主要是区别出几个词,而陆沈两位的书中借语义特征做语法研究之用。那么这个分析就不能离开句式来谈。通过句子中词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阐释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了等词组的搭配问题,解释在汉语中诸如:为什么能说“谦虚点”,却不能说“胆小点”,能说“老夫老妻了”却不能说“桌子了”,主要在于它们在贬褒和时间持续上有差别。
第十章的语义指向理论对歧义句的理解和诠释有独特的作用。语义指向在黄廖本上谈的很少,只在注释部分标明其含义“语义指向是指词在语义平面上说明或支配的方向,定语、状语、补语都有语义指向”。陆沈书中提出多指单义关系和多指歧义关系等,书中还将语义指向关系分了类,如:1、焦点指向的关系;2、选择指向的关系;如(东西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和(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面包,两句中吃的语义指向第一句为“面包”,第二句为“一个”。3、特征指向性关系等。第一类有助于我们解释单个词动词与名词之间的关系,而二类解决了多个名词多个动词有多种情况的理论分析。从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的问题,解决了同是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层次相同于已指向的问题,如:“看”,“射”同是动词,但是看表处所 ,射表趋向,所以才有 “看书”,不能“书看”,但可以“射箭”又可以“箭射到靶子上”。
十一讲介绍了范畴理论和范畴分析方法。书中主要分析了“时间范畴”,“空间范畴”,“数量范畴”,“领属范畴”的意义。我认为这是在索绪尔聚合思想的发展,通过范畴的划分可以总结出同一类中不同词共有的语义特征以及同一范畴中不同的词在不同句式中的不同的意义。如:“一早上就写了一封信”一句,既可言大,又可言小,通过对范畴划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类词共同的语义特征,也可以根据研究的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范畴来适应我们的研究。
十二讲介绍了认知理论和语言认知分析。先从“差一点”和“大+时间”导入,然后总结出“差一点没”和“差一点”是否表相同的意义和人们的企望有关,而“大+时间”也同样寄予了人们 主观的心理,从而引出这些与人们认知有密切关系,陆沈二师还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不同特点,主要是认知多和语义相连,语言认知能力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和其他认知功能是相通的。书中介绍的“隐喻”和“转喻”不仅关联着修辞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关联认知语言乃至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点拔我们试着将认知与修辞相联系,如刘大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关于“隐喻”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模型,然后通过这个模型下发现隐喻的认知,阐发其中共同的认知模型。关于隐喻和转喻,书中介绍“隐喻是两个相似认知模型之间的投射。转喻是两个相关认知范畴(属于同一认知模型)之间的‘过渡’;投射是一种突变,过渡是一种渐变;隐喻的来源域要具体,转喻的来源域要显著”。书中对转指“x的”转指规律分析如1、整体和部分的相对显著度;2、容器和内容的相对显著度;3、恒久性和临时性状的相对显著度;4、名词的“可及性”显著度;5、语境对显著度的调控性。结论是:整体的、容器的和恒久的可以转指。
十三章介绍了语用学的理论。语用学的语法化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某些语法现象由临时的形式到固定的过程,同时还可以推广开来研究古今语法的流变以及共时态中某些语法的偏离和超常的现象。本章的言语行为理论着眼于言语的交际。
本书还介绍了其他理论。如配价理论主要研究了动词的搭配关系,通过配价理论我们可以将动词划分条理化,以“价”来区别不同动词的搭配能力……
陆杨二师的此书,很有深度,也比较前沿,我读起来理解有些困难,还有待进一步的钻研。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17 12:17 , Processed in 0.076759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