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360|回复: 8

北京荣宝齐新记诗笺谱. (1951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5 08: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荣宝齐新记诗笺谱. (1951)

书名:北京荣宝齐新记诗笺谱
作者:齐白石、吴待秋、王梦白、颜伯龙、王师子,陈半丁等画作
版本:1951北京荣宝齐

格式:PDF (1 ) 古籍善本
清晰度:高清晰
提要:一九五一年荣宝斋木刻水印贡宣
线装
二册一函
提要:此诗笺谱内收齐白石、吴待秋、王梦白、颜伯龙、王师子,陈半丁等画作八十幅,精印成册。画面色彩艳丽,花草虫鸟栩栩如生。书皮用洒金磁青纸制,锦函护套。31.4×22cm

[ 本帖最后由 siriuslupus 于 2009-5-25 09:1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8: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參考資料

侯恺话说荣宝斋


侯恺先生一九二二年五月生于山西省辽县。一九三八年十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五O年起担任荣宝斋党委书记兼经理,直至一九八五年离休,是荣宝斋历史上任职最长的经理之一。在本期刊筹备期间,编辑访问了侯老。热心的老人向我们谈起了荣宝斋的发展历 程,今将这些宝贵资料刊出,使大家对"荣宝斋"这个百年老店有更多感性认识。

首都北京确实有一家叫"荣宝斋",但不是一份杂志、出版物的书名,而是一家专营书画艺术品的经济实体、直属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企业机构。

荣宝斋的历史比较久远,堪称老字号。它创业于清代康熙年间,原名叫"松竹斋"。因连年亏损,债台高筑,东家为逃避债务,采取了偷梁换柱的手段,于一八九四年(甲午,光绪二十年)更名为"荣宝斋",至今也百余年了。

解放前,该号主营"文房四宝",通称为南纸店,兼营中国传统文玩字画,并在店外组合了承印"诗笺"、"信笺"之类文化用品(大不盈尺,手工木版水色印刷),服务于当时的文人墨客。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间,经鲁迅、郑振铎两先生搜集编成的"北平笺谱"和"石竹斋笺谱",委托荣宝斋组织加工复印。是谱复制出版后,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影响深广,以至波及海外,从此荣宝斋的声名大振。但是由于当时军阀混战,后来又有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直到日本无条件投 降,该店已行将倒闭,濒于破产边缘,虽然苟延残喘勉强维持到解放前夕,但实在是业不抵债,员工被陆续遣散,已等于停业关张。

新中国成立后,该店负责经理其事者王仁山先生看到许多商号纷纷走向公私合营的道理,于是便也四出奔走呼吁求救。虽然到处碰壁――因为许多单位皆不知他们从 事的是什么行业――但事有凑巧,碰到了郑振铎先生。郑先生与荣宝斋素有旧交,当时又任国家文物局长,便协助他寻救于国家出版总署。可是就在这时候,该号因难以维持,已将大部人员遣散,店铺用房也打算抵押给师范大学充做宿舍。在和出版总署最后一天洽谈时,师大要求一定要在当天十二点以前签定,否则下午二时即 和师范大学签约,店铺用房就卖给师大了:当然从此也就没有荣宝斋这一号了。在这关键时刻,出版总署负责同志毅然决定投资接办。这已经是一九五O年的五月份了。但在当时这一行业的公私合营荣宝斋还是最早的一家。

随即组成班子,办理了合营合约签字,派遣侯恺任经理,王仁山为副经理,组成有私方参加的党、政、工、团领导机构,将总署木印科的人员和荣宝斋合并一起,共有员工八十余人,当即开始整顿业务,修缮营业用房,选定鲁迅先生冥诞十月十九日为重张吉日。为和旧荣宝斋区别,请郭(沫若)老重新题写了"荣宝斋新记"匾 额。

荣宝斋得以保留了。但其原来经营的商品业务,在解放初期,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是极不合拍的,已失去了它的服务对象,必须更新。那么既是出版总署接办,当以出版为主,兼营原有书画及其用品业务。可是出版选编什么,又以什么形式出版呢?确实是十分茫然。郑振铎先生是很了解过去的荣宝斋的,他建设:是不是应把 曾用"饾版拱花"印刷诗笺的那一套技法捡拾起来,印刷新题材内容的作品。看法一致后,他还具体帮助联系选稿等工作,首先选编了敦煌壁画。接着我们又进一步研究了木版水印反映的性能,因为它善于表现印制水墨淋漓的作品,便特约齐白石老先生按照我们编辑设定的规格要求创作绘制了册页一部。这部册页印制出版后, 效果颇佳。时隔不久,徐悲鸿先生拿来他的一副奔马。他说,原作要送给一位英国朋友,因为他自己也喜欢这幅奔马,如能用木版水印复制下来,可作为一件副本保存。商定可以试试。他亲自到车间指导试制,并把原画误笔处经过勾刻加以修正。样张印制出来后,徐先生看了非常满意。他说既然印了,又印制得这样好,可以当 作商品,如有人愿买,我可以在上面题字署名。不过他仅亲自署名若干幅,因数量很大,当然是题不过来的,不得不将徐先生的题字署名一并刻印在复制品上。此外当然也旁及其他作品复制印刷出版,但就品种数量而言,首推齐、徐作品。他们二位的作品种类皆在数十种,印量逾万,故在书画艺术界圈内的同仁们戏说"荣宝斋 是靠齐、徐起家的"。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木版水印技法,譬如,它由初起仅能印制盈尺小幅、色彩浅淡的诗笺、信笺之类,也可以试验印制大张巨幅重彩作品。后来试印了齐白石先生的八尺整纸巨幅水墨"蕉下鸣蛙"图、徐悲鸿先生的巨幅"群马"和"雄鹰"图等。这些巨幅复制品很快面世了,赢得各方赞许。进而又考虑到,既然可以印制现代作 品,不妨也可以试试印制古代作品,便首先选印了清代新罗山人的一幅花鸟巨作。这幅古旧作品印制出样张以后,送给叶圣陶副署长审定。他看了以后十分惊讶,张挂在他的客厅壁上,来访的朋友还以为他在收藏古旧字画。当说明是印刷品时,他们十分感叹。很快叶老就在当时的《新观察》上发表了一篇介绍推荐文章,对荣宝 斋来说当然是一种勉励,证明采用这种印刷方法,古代作品也是可以复制的。不过古代作品多为绢本,于是又鼓起勇气试印了一幅长卷,绢本,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取得了成功。购买、欣赏者的评价是:完全可以乱真。接着复制了南唐顾闳中的绢本"韩熙载夜宴图"、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绢本长卷。至于其他 宋、元画册及中小幅的历代书画作品选题繁多。这些书画复制品问世后,大家都感到新鲜,颇得各方好评,销行很广。国内保证供应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学术研究团体及个人爱好者外,到六十年代初已销行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从而也招来了许多国家的社会名流、部长、将军,直至国家元首和兄弟党的领导人物。在"雪泥鸿 爪"的留言簿上可以看到,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伟大,一千多年前的艺术已经发展到那样高的水平;再加之这种印刷方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所以认为参观荣宝斋是同时欣赏了两门艺术。终日来访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还有许多国家的专家及画家们,久驻荣宝斋具体操作实习。诸如:朝鲜、越 南、巴西、瑞典、英、德等国家,有的人员在这里住达一年以上。的确是红红火火,故有书画圈子内的同仁戏称:荣宝斋是首都八景之一。

那么,荣宝斋为什么能如此快速地发展?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人才;二是原材料的供应。当时四出发现,招聘人才,前后招聘到具有相当绘画能力和有一定鉴定水平的二十多人,如当代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就是于一九五二年在西城区劳动局招聘来的。同时还经劳动局和教育局,陆续推荐介绍来初、高中学生,皆培训成 勾、刻、印、裱的技术人才二百余人,共同肩负这一事业不断提高和发展的重任;再一点就是原材料的充分供应,诸如宣纸、绢帛、锦缎、各种颜料、印泥等,这些原材料都是特制的。为此于五十年代初,即请安徽省委宣传部、省委轻工局扶持恢复宣纸生产。国家拨给专门培植高秆稻的土地,发动群众大力培杆檀树,修缮扩建 厂房等等。请求轻工业部派遣专家多次长期驻厂研究改进宣纸生产;全国总工会有一名经溥心畲、张大千培养起来的织造仿宋、元画绢的专家,调来荣宝斋专门织绢;组织苏州宋锦厂专门供应装帧所用的宋锦及各种装潢锦缎,请沈从文先生提供样品图案;组织苏州姜思序堂专门研究制造各种绘画颜料等等。这些原材料除供应 复制印刷使用外,并充分供应各地书画家们使用。

提到社会上的书画家们,欲把他们团结在荣宝斋的周围,这又是一项重要的业务。首先要为他们提供上好的书画用品。故经常组织书画家们与制做书画用品的厂家见面座谈,当面提出要求和意见,随时测试他们的产品,力争满足书画家创作所需的用品要求。这么做的目的在于调动书画家们的积极因素、繁荣创作,以满足人民大 众日益发展的文化生活需求。为此,一般两三个月即邀请在京书画家们座谈交流;如遇外埠进京参加会议的书画家们即邀集大型的交流座谈,此外还经常向收藏家借阅他们的藏品,和荣宝斋自藏的古代名家作品一道举办观摩展览,以供研究、借鉴、参考。如黄胄就承认自己受益匪浅。再则组织笔会,亦即以文会友。在笔会中经 常同时邀请一部分酷爱书画艺术的老首长参观,使他们有机会在荣宝斋和书画家们相遇,促膝谈心。经常被邀请的书画家很多,如李苦禅、王雪涛、胡佩衡及外埠的金陵、岭南、海派、浙派、关东、关西等地多方面的书画家;收藏家如张伯驹、张效彬及外埠收藏家;经常来参观的领导,如郭老、沈老(钧儒)、齐燕铭、夏衍、 邓拓、朱老总、陈老总、萧劲光、傅钟、肖华及很多上将、中将等,以及民主人士李济深、陈叔通、张奚若、何香凝(廖公陪她来)、邓宝珊等许多人,真是一处以文会友的好场合。大家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好不热闹。再一项就是张挂、介绍、推荐、销售书画家的原作,并经常将当代书画家的原作和木版水印复制品,除在国 内各大城市展售外,更多的是在国外展销。"文革"前已行销四十八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这些活动,荣宝斋和书画家们的关系融洽了,互相支持共同努力来发展这一事业。

为发展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很多中央领导同志给予荣宝斋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如薄一波指示有关部门为荣宝斋储备宣纸五百吨并拨了专款,使其存放五年以上,经多年氧化以后,画家使用就更得心应手。

为给书画家们提供研究考虑资料,提高荣宝斋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齐燕铭同导批示拨巨款用于购买名贵书画资料(也为国家集聚了一批艺术财富)。陆续收购到宋、元、明、清历代名人名作千余件。在收购这方面,北京市委邓拓同志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解决生产营业用房困难问题时,万里同志责成市有关同志一一帮助给予 解决。许多领导同志抽空来荣宝斋和书画家们交谈,还帮助我们做了很多具体事情。如郭老为我们题字并向社会人士题字不计其数外,还书写"百花齐放"诗词一百 首。我们就用他的原字制版,设计成大型册页,请于非闇、田世光、俞致贞三位创作绘制了花卉一百幅,全用木版水印复制出版,该画集出版面世后,的确是书画并茂,颇得海内外人士好评。又如陈毅同志,除经常为我们题字外,还为我们的出版物撰写序言等;再如何香凝、廖公为我们选题,帮助我们鉴定书画等等。总之为发 展这一事业,很多领导同志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事例太多,不一一细说了,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全体职工的努力,荣宝斋怎可能得到如此快速发展呢?

当然也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困难。如在接办初起,也正处于解放初期,方针、方向亦不明确。其困难之大,实在是不堪想象,曾几度处于行将停业解散、连职工一日三餐都难得到保障的地步。经常不开张,或营业额寥寥,不得已每天到天桥买点现成的面条煮煮,既是汤,又算菜,煮一锅小米饭,大伙围坐共餐。直到亚太和平会 议后始有好转。经过二三年的摸索,荣宝斋的方针方向渐渐明确起来,在萨空了副署长的直接帮助指导下,定为:以古代传统印刷方针印刷出版祖国历代书画名作;组织团结当代书画家繁荣创作;以满足国内外日益发展的文化生活需要;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外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方针方向逐步明确了,使这一事业逐步走 向稳定和发展,否则所作不知何来,势必被社会淘汰。
引自http://www.rbzarts.com/puji/puji21.htm
 楼主| 发表于 2009-5-25 08: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參考資料 2

荣宝斋与鲁迅、郑振铎


一部《北平笺谱》和一部根据明代版本翻刻的《十竹斋笺谱》是鲁迅先生、郑振铎先生和荣宝斋对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贡献,也是鲁迅、郑振铎先生与荣宝斋的关系的历史见证。

鲁迅先生酷爱传统艺术,尤其喜欢木刻画,夙好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笺纸,关注制笺艺术的命运。他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六年居京期间,来琉璃厂文化街四百八十多次,购物三千多件,其中就有不少笺纸。荣宝斋是文化街上最大的南纸店,鲁迅先生是少不了光顾的。他在一九一四年三月十五日的日记中记载:"午后赴留黎厂 (即琉璃厂―笔者注,下同)托本立堂订书,又到荣宝斋买笔。"

郑振铎先生曾在北平得到不少笺纸,觉得印得十分精致,自己舍不得用,当做礼品赠送朋友,作为案头清玩。他说:引起我对笺纸更大兴趣的是鲁迅先生。他同鲁迅一样关注我国制笺艺术的命运,对三十年代制笺艺术的衰颓同具眷恋顾惜之情。
[壹]

笺纸,也叫诗笺、信笺,是印有浅淡、精美图饰,用于传抄诗作和写信的纸。它是我国传统百花园里一朵醇香的小花。把最精美的笺纸集结成册,谓之笺谱。笺谱既是文房清玩,又是后学者之范本。

笺纸历史悠久,明代极盛。崇祯年间出版的《十竹斋笺谱》备具众美,是我国制笺艺术的佼佼者。但入清以后,渐呈衰颓之势,至光绪年间,已零落不堪。宣统以来,由于文人作画入笺,为制笺艺术带来了清新的风格。但为时不久,并开始衰败。鲁迅、郑振铎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这在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艺术火花,以高 度的历史使命感,毅然担当起抢救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任,于一九三三年搜集、编辑了《北平笺谱》,委托荣宝斋出版;翌年又委托荣宝斋翻刻明代的《十竹斋笺谱》。

这两部书的出版和翻刻,耗费了鲁迅、郑振铎先生巨大的精力和心血。时鲁迅居沪,所有出版事宜,都是通过他与郑振铎频繁的书信往来和郑振铎奔走于京沪之间完成的。为讨论这两部书的出版,鲁迅从一九三三年二月到一九三五年九月,给郑振铎写了四十七封信,当亦不下此数。他们为此而往来的信,当在百封左右。从一九 三三年初到一九三五年,郑振铎曾五下上海与鲁迅洽商。
[贰]

一九三三年二月五日鲁迅致信郑振铎:
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留黎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佳,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诸笺,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专家之上,但此事恐怕不久也将消沉了。

因思倘有人自备佳纸,向各纸铺择尤(对于各派)各印数十至一百幅,纸为书叶形,色彩亦须更加浓厚,加上序目,订成一书,或先约同人,或成书后售之好事,实不独为文房清玩,亦中国木刻史上一大纪念耳。"

鲁迅先生信中所说的"此事恐怕不久也将消沉了。"是指当时北京不少南纸店投合洋人和时好,为了使笺纸能用于写钢笔字,用"舶来之簿而透明的洋纸"(郑振铎 《访笺杂记》)或上矾的纸制笺,使笺纸原有的丰韵荡然无存;有的虽仍沿成法,但粗制滥造,笺纸的韵味也十去其六。难怪郑振铎惊呼:刻笺之业将随古城的荒芜而销歇乎!

郑振铎在《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一文中说:
    "那一年寒假的时候,我回到上海,到他寓所时,他便和我谈起在北平的所获。他搬出不少彩色笺纸来给我看,都是在北平时所购得的。'要有人把一家家南纸店所出的笺纸,搜罗了一下,用好纸刷印几十部,作为笺谱,倒是一件好事。'他说道。
过了一会,他又说道:'这要住在北平的人方能做事,我在这里不能做这事。'
    我心里很跃动,正想说,'那末,我来做吧。'而他慢吞吞续说道:'你倒可以做,要是费些工作,倒可以做。'我立刻便将这些责任担负下来。"

郑振铎从上海回到北平,立即开始访笺,但事不凑巧,不久,日本占领热河,并向北平进发,北平人心慌慌,访笺之事不得不搁置起来。秋天,战事告一段落,郑振铎又去上海,以说不出的凄惋心情,同鲁迅谈起此事。战争使他们产生了一种迫切感:必须抓紧时间进行,不然可能再没有机会了。于是郑振铎风风火火返回北平, 又开始寻访笺样。

一九三三年九月底的一天,他来到荣宝斋。"那一天狂飙怒号,飞沙蔽日,天色是那样的惨淡可怜,顶头的风和尘吹得连呼吸都透不过气来。一阵的风沙,扑脸而 来,赶紧闭眼,已被细尘潜入,眯着眼,急速地睁不开来看见什么。本想退了回去,为了这样空闲的时间不可多得,便只得冒风而进了城。这一次是由清秘阁向东走,偏东路北,是荣宝斋,一家不失先正典型的最大的笺肆。仿古和新笺,他们都刻得不少。我们在那里见到林琴南的山水笺、齐白石的花果笺、吴待秋的梅花笺, 有及齐王诸人合作的壬申笺、癸酉笺等等,刻工较清秘阁为精。仿成亲王的拱花笺,尤为诸笺肆所见这一类笺的白眉。"(郑振铎《访笺杂记》)

郑振铎不辞劳苦,跑遍了北平二三十家南纸店,搜集了光绪以来的笺样五百多张。他每寻访到一批笺样,立即寄往上海,由鲁迅选择。他非常敬重鲁迅,认为鲁迅的审美能力比他高明得多。而鲁迅收到笺样,总是连夜审阅,决定弃取,作出标记,迅速寄回北平。一次,他在寄回笺样时复信说:"齐白石的花果笺有清秘(阁)、荣宝(斋)两种,画悉同,而有一张上却都有上款,写明为'△△制',殊奇。细审之,似清秘(阁)版乃剽切也,故取荣宝(斋)版。"鲁迅从郑振铎陆续寄去的 五百张笺样中选出三百三十种,根据不同内容,编成六册。其中有荣宝斋的六十五种,占全书的五分之一。

最麻烦、最乏味的是交涉印刷的事,选定的三百三十种笺样,分别由荣宝斋、淳菁阁、静文阁、清秘阁等十家南纸店所刻印,版片由各家所藏。为了节省工本和时间,必须由原刻印的各家利用原版印刷。郑振铎分别与这十家南纸店交涉。有的店家很合作,虽然印数少,有经济上不合算,也欣然应允。但多数店家最初坚执百部 不能动工,以清秘阁最为"顽强",交涉了几次,不是说百部不能印,便是说人工不够,没功夫印。再说下去,就是给你个不理睬,任凭你说得舌疲唇焦,他总是无动于衷,才勉强答应。郑振铎颇有感触地喟叹道:看够了冰冷冷拒人千里的面孔,玩够了未曾习惯的讨价还价,说尽了从来不曾说过的无数恳托敷衍的话,有时还未 免带些言不由衷的浮夸。―这一切都只为了这部《北平笺谱》,为了鲁迅殷切的寄托,为了实现他和鲁迅抢救这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共同愿望。荣宝斋不但愉快地承担了被选定的六十五种笺样的印刷,还承担了全书的汇总装订成册的任务。郑振铎对此十分感激。十八年后的一九五一年八月,他在《〈北京荣宝斋诗笺谱〉序》 中说:那时"北平有南纸店二三十家,荣宝斋是其中的白眉,且也是愿意合作,有了他的合作,我们的《北平笺谱》才能够出版。我至今还感谢他"。

其余工作,从确定体例、版式、纸张、书名、目次到如何装订、如何防止盗版、请谁书写序文等等,都是。鲁迅还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文:
    "镂象于木版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法人伯希和氏从敦煌千佛洞得佛像印本,论者谓当刊于五代之末,而宋初施以彩色,其先于日耳曼最初木刻者,尚几四百年。宋人刻本则由于今所见医书佛典,时有图形,或以辨物,感以起信,图史之体具矣。降至明代,为用愈宏,小说传奇每作出相,或拙如画沙,或细于擘 发,亦有画谱累次套印,文采绚烂,夺人目睛,是为木刻之盛世。清尚朴学,兼斥纷华,而此道于是凌替。光绪如吴友如据点石斋为小说作绣像。以西法印行,全像之书颇复腾踊,然绣梓遂愈少,仅在新年花纸与日用信笺中保其残喘而已。及近年,则印绘花纸,且并为西法与俗工所夺,老鼠嫁女与静女拈花之图皆渺不复见;信 笺亦渐失旧型,复无新意,惟日趋于鄙俗。北平夙为文人所聚,颇珍楮墨,遗范未堕,尚存名笺,顾迫于时会苓落将始,吾侪好事亦多杞忧,于是搜索市廛,拔其尤异,各就原版印造成书,名之曰《北平笺谱》。于中可见光绪时纸铺尚止取明季画谱或前人小品之相宜者,镂以制笺,聊图悦目,间亦有画工所作而乏韵致,故无足 观。宜统末林琴南先生山水笺出,似为当代文人特作画笺之始,然未详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合镇纸画稿,俾其雕镂,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间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盖至是画师梓人神志暗会,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稍 后有齐白石、吴待秋、陈半丁、王梦白诸君,皆画笺高手,而刻工亦足以副之。辛未以后,始见数人分画一题。聚以成帙,格新神涣,异乎嘉祥意者,文翰之术将更则,笺素之道随尽,后有作者必将别辟途径,力求新生,其临睨夫旧乡,当远俟于暇日也,则此虽短书所识者,小而一时一地,绘画镂刻盛衰之事颇寓于中,纵非中 国木刻史之丰碑,庶几小品艺术之旧苑,亦将为后之览古者所偶涉欤。"

《北平笺谱》一九三三末成书,第一版印一百部,鲁迅、郑振铎亲自在每部的版权页上签名。鲁迅对此书的出版非常满意,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在给郑振铎的复信中说:"日前获惠函并《北平笺谱》提单,已于昨日取得三十八部,重行展阅,觉得实也不恶,此番成绩,颇在预想之上也。"由于第一版很快被抢购一空,不久 又再版一百部。一九三五年三月三十日鲁迅又在信中欣喜地写道:"《北平笺谱》如此迅速成为'新董',真为始料所不及。"
注释:
《北平笺谱》:一九二八年北京改称北平,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称北京。《北平笺谱》是一九三三年出版的,故取是名;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荣宝斋再版时,由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作序,改称《北京笺谱》。
http://www.rbzarts.com/puji/puji25.htm
发表于 2014-11-19 18: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要换书卡,汗
发表于 2015-12-31 09: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换书卡,不知道如何赚取换书卡
发表于 2015-12-31 12: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荣宝齐”还是“荣宝斋”捏?
发表于 2016-5-20 01: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标题很坑人呢!肯定搜索不到啊,“荣宝齐”,七年了还不改一下!
发表于 2016-5-21 20: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还要换书卡?
发表于 2017-5-3 18: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晰度还可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2 17:14 , Processed in 0.08986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