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850|回复: 1

《台湾人物志》所见晚清台湾士人群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4 20: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人物志》所见晚清台湾士人群体

太史政




《台湾人物志》的作者是王诗琅(1908-1984),是台湾近代著名文化人,曾经是日据时期“黑色青年”先驱之一。但是,笔者此文并非要写关于作者本人,而是把重点放在作者所撰《台湾人物志》中所见之晚清台湾士人。台湾自康熙年间回归大陆以来,文风从一无所有,经历任大小州县长官的推动,到清末蔚为大观的局面,实有值得重视的必要。故笔者依据《台湾人物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3年版)所载有清一朝,特别是晚清台湾士人群体的活动,大致勾勒出台湾二百多年文风脉络,亦以彰显对宝岛文化的爱惜之情。

一地的文风,要从一无所有,到蔚为大观,这个过程,自然非朝夕可得。必经数代文学之士,有志发愤,或父子相承,或师徒相授,才能有所成就。台湾自康熙年间回归大陆,设置台湾府,便纳入全国的行政体系,自此科举制度下的全国各地的士人皆有陆续来台就任行政长官,或者遊仕于此种长官的幕府。
检《台湾人物志》第一章宦绩第一节文职,自江苏无锡人季麒光开始,一直到安徽旌德人江兴袆结束,一共38人中,具有进士功名的就有11人,其余监生、贡生、举人不等。而38人中,来自右文之地江浙两省的即有14人,如此,则可知台湾在此等高水平的士人群体治下,文风亦不得不渐渐盛行。
而文风盛行,光有官员的文化水平,也起不了作用,必待台湾当地学子有向学之心,并具就学之便方可。而对于古人来说,书院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台湾的书院,从这38人的传记来看,大致就是这些高水平的父母官陆续创建的。笔者检索其最主要者有如下几个:
崇文书院:位于台湾府,雍正庚戌科进士顺天文安人陈玉友创建,时为台湾海防同知。
白沙书院:位于彰化县,乾隆年间监生江西南昌人曾日瑛创建,时为彰化知县。
明志书院:位于淡北兴直堡,乾隆壬申科进士浙江绍兴人胡邦翰创建,时为淡水同知。此书院前身是明志义学,此书院的创建更“是为淡水有书院之滥觞”。(页9
学海书院:位于艋舺,嘉庆丁卯解元河南河内人曹瑾捐俸续修,时为淡水同知。史称“淡水文风自是而盛”。(页10
文甲书院:位于淡北艋舺,道光年间监生浙江山阴人娄云捐修,时为淡水同知。此人另外还续修有明志书院。
另外,《台湾人物志》第三章学艺马琬传里,还有“乾隆三十二年,澎湖通判胡建伟始创文石书院”(页110)之语。
这些大都创建于乾嘉时期的书院,在之后兴盛台湾文风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很多台湾本土的著明文人,都大都与这些书院有渊源,或从小受教于彼,或长成执教于彼。还不包括其他大小不一的书院,以及更加普遍的私塾学堂。而当刘铭传莅临台湾时,更是设立“西学堂”于台北,“以教泰西新科学知识”。(页17

书院已有,要继续成就台湾的文风,则关键还在于本地学子的求学欲望,以及在此欲望基础上所取得的成就了。当然,对于古人来说,能够证明求学成就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取得朝廷正式承认,并能以此为进阶之本的功名了。笔者检索《台湾人物志》第三章学艺,虽然其所记载的人物不全是台湾本土参加科举并取得功名之人,但通过对于其中参加科举的人的了解,我们还是能够勾勒有清一代台湾文风情况的。
在此章的开头,作者王诗琅先生即说到:“学艺者,学问与艺术也,诚不仅为人类智慧之结晶,亦为其文化之最高表现。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学问艺术渊源长久,同为世界所共钦。台湾本为海外荒陬,历史短暂,兵燹屡经,早年鲜有专心从事斯道者,迨近世风气始开,文物大备,人物辈出,燦然可观。”诚然也。
笔者检索此章里共82人的传记,其明确提及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其中,不光有“光绪二年丙子科孝廉,三年丁丑联捷成进士,官内阁中书”(页111)如台南施士洁者,也有“读书赴试,久不得售,乃为镇署稿识”(页108)如台南王献琛者。这些人或博取功名,历官显达,或无意仕进,读书自乐,可见台湾文风已与内地无异。
其中,很多人更是具有开创之功。如台湾县人王璋,是明朝官员逃亡台湾的后裔,入清后,“康熙二十二年癸酉,举于乡,为邑士登贤书之始”。(页99)巡道高拱乾创议修撰《台湾府志》,王璋更是与邑中贡生王弼、生员张铨等十四人,参与此事。又如诸罗人王克捷,是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为台人士登礼闱之始”。(页100)而澎湖人蔡廷兰,是道光二十四年进士,更被认为“澎之科第自兹始”。(页100
在这些读书人之间,还有很多人出于内地人轻视台人文风,而以文章鸣不平者。如《魏宏传》:“当是时,海道难危,台人士之应乡闱者,须于小暑前内渡,过此恒遭不测,往来既艰,费又重,以故老师宿儒多不赴。省中人轻之,至加侮蔑,谓诸生为台湾蟳,以其无黄也。宏闻之大愤,诣学院,请与省中人角优劣,许之,即赴凤池书院月课。学使观其文,推为压卷。然虑损省中人面目,抑为第二,奖之甚厚。省中士无不骇异,遂不復敢轻台人。”(页101)其举动可谓大快台人之心。
另外,还要提到一个巡道的名字,就是徐宗幹。道光年间,他在巡道任上,大力奖掖台湾本土学人,据笔者从传记中检索,可得如下几人:台湾府治魏宏、淡水彭培桂、淡水吴子光、淡水曹敬。这些士人中,虽有自大陆渡来的,今日所谓“高考移民”者,但是毕竟从此后入籍台湾,成为本地人,再说,台湾自古便是移民社会。

经过有清一代二百多年文风大盛,到晚清,著明文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士人群体,限於篇幅,不可过多涉及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1-11 00: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哪里能够得到该书的电子版?或者该书出版于2003年,本站因版权方面的原因尚不方便提供其电子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0:19 , Processed in 0.10997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