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54|回复: 0

读《历史三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8 13: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三调》探讨了灾害当时对人们内心产生的影响,成为义和团运动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天灾对百姓内心的影响也是经常被忽略的。19世纪90年代,直隶、山东地区深受洪灾之苦。1898年最为严重,大片土地被淹没。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措施,但丝毫没有缓解,所有的迹象表明一场持久性的大饥荒正在出现。1898年冬季以后,这种局面却突然逆转,北方广大地区很少降雨,出现干旱的情况。其受灾地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可算是一场大灾难。而水灾和旱灾虽都造成大量人员的死亡,但两者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不大相同的。

首先,产生的地理条件不同。水灾发生于一些特殊地区,尤其是江河两岸地区。春季冰雪融化之时,较易发生洪灾。而干旱却与地理条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1899-1900年的大旱灾较大水灾涉及的地域大得多,受灾的人数也远多于后者。
其次,时间条件不同。水灾是发生在特定的一些时间段,而暴雨停止,洪水过后,幸存者一般都返回村庄,恢复日常劳作。洪水退后,泥土淤积形成的肥沃的新土壤有益于农业。相反,旱灾造成的灾荒则根深于人们的记忆中。
再有,两者产生的形式、对人们的生活的冲击也有所不同。旱灾多是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后,才会演化为旱灾。因此,政府和人民对其实没有准备的。干旱造成的苦难是渐进式的,能持续多长时间,也难以预测。而洪灾一般是来势凶猛,损失惨重。水灾形成后,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在发生之前的事,而旱灾形成后,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尚未发生的事。可见,旱灾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
  传教士与中国民众的冲突
外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传教士与中国民众之间的冲突是十分明显的。外国人是带着治外法权的优越感,在本国的坚船利炮的保护下进入中国的。大多数传教士自认为自己是优等人“他们一开始,就有不可一世的种族和文化的优越感;认为他们传教的对象是一种遍身罪恶,满身传染病而无文化的异端。”传教士的这种心理状态就已决定了中外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西方教会是中国的“第二个政府”,外国传教士和中国的官员是平起平坐的。因此,在这个洋政府庇护之下的“教民”,也就不是普通的百姓了。这些教民在外国人的庇护之下任意妄为,而中国政府对其并不能依法管理,这就大大激化了民众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基督教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就是水与火,完全不能相融合的关系。这里只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唐德刚先生在谈到义和团运动时提到当时所有的基督教会都是以“反孝”甚至“仇孝”作号召的。他们认为人只能向上帝尽孝,不应向父母尽孝。著名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就认为人对上帝的孝顺,不应被人对父母的孝顺所阻隔。而以“百善孝为先”的中国社会是不能理解外国“反孝”的。传教士的这种想法令中国百姓很排斥、反感,双方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与避免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由于当时山东地区灾害不断,百姓情绪十分焦躁,并且不稳定,倾向于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出现的问题。而这一时期,传教士与中国百姓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实际上,中外双方不同的文化的冲击必然导致冲突的出现。因此,一场反洋教运动不可避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2 11:08 , Processed in 0.094770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