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24|回复: 0

诗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诗人(2009.3.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 1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诗人


——从闻一多家书看他生命最后八年的心路历程

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在为已经故去的历史人物做传的时侯,都会面临着一些两难的问题,一方面要顾及学者自身的主体尊严,希望能据事秉笔直书,而另一方面,又要顾及被书者的客体形象,奉行宁顺从保吉,不违忤加害之原则,避免别人找麻烦,避免卷入门户之争之漩涡,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于是在历史人物有敏感问题时,或避重就轻,玩顾左右而言他,或是搁置不提,这就导致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其成长的历史时空与人物性格之形成与发展之关联上,缺少必要的逻辑呼应。
     比如说闻一多先生。无容置疑,闻一多是代表着他那个时代的一位深富个性的杰出诗人,一位有着独立思想的学者,一位国家主义至上的民主斗士。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美丽贤淑妻子的丈夫,五个懵懂可爱的孩子父亲,两位年迈父母的儿子,众多姊妹的兄弟。1
很难想象,一位一生中充满着深爱与责任的丈夫、儿子、父亲与兄长,他会那么义无反顾的抛家弃子而舍身取义
是为了心中神圣的理想嘛?也许,作为一位激情的诗人,他会一夜间变成一名如同狮子吼般的疯狂斗士,但作为一名理性而儒雅的文人,我不敢相信,他会抛弃自己的一家老小,“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2
我一点不怀疑闻一多的崇高和伟大,我也一点不怀疑他的死,就是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势力所为。但我希望还看到这中间的因果关联,看到作为一个真实的人,他选择不惧怕死亡的原因,因为,闻一多纵然是可以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但从家庭的角度计,像他这样一位身负重责的家庭支柱的倒下,就意味着他的家人要挨饿受冻,这对于一位以孝为先,骨子里保留了强烈治国齐家思想的旧式文人而言,是比切肤之痛更难以忍受的痛苦,不到走投无路的最后时刻,他是决计不会有这样的一些念头。
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会让一位儒雅的学者抛弃书斋走向社会,并愿意承担失去家庭与亲人的后果。
在闻一多文集中,保留了先生全部的书信、日记,很大一部分是19371946年抗战八年其间致亲人和朋友的私人信件,这中间有给年迈高堂父母的,给年幼子女的,给朋友兄弟的,给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尤其珍贵的是致妻高致贞的信,非常平实的记录下了闻一多他们这个普通家庭在当时抗战中真实生活状况,在闻一多写给妻的很多家庭日常的生活片断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闻一多,更多的时候,也是一位过着居家日子的常男人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一样,他也默默承受着时代给予的幸福与不幸。
如果,我们有更多的耐心,我们还能读到闻一多个人的在抗战岁月的心历路程,在这漫长岁月里,我们会深切的感受到,艰苦的环境是怎样的在改变这个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命运,当然,也改变着一个诗人的个人性格与命运。
在六十多年的岁月沧桑之后,当一切的风暴停歇,英雄或者烈士,其实已不再是历史关注的重要元素,就让我们心平气和的,看看那段艰难岁月,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一、
19372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联合南下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当时情况紧急,学校没有条件让教职员工随带家属,于是,闻一多将妻儿送回湖北老家,与父母在一块安置,闻一多离开家时,一家子人的心情都很不愉快,尤其是妻子高孝贞,认为闻一多是抛弃家庭责任而一人独自享福去了,于是,就是在闻一多他出门别离之时,妻子高孝贞竟都没有出门送他。
闻一多在家的这次生离死别,最终是流着泪走的,离开家人之后,闻一多跟随学院人马先到长沙,后又随文学院来到湖南南岳的盛经学院,到南岳当夜,闻一多即提笔给家里写信。
19371019382月,闻一多从湖南南岳给湖北家中的妻子写了大量的家信,也正是这两年,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开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悄然的改变着人们的命运。




1023:“贞,我于当晚十一时半抵此。此间真正上课,恐还有两星期,居住及其不便,而茶水尤然,小妹病好否,甚念。”“九月份薪金可发七成,前校方寄去一百五十元收到否。”3
闻一多上述的家书的情况看,他生命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养家糊口,要为生计奔波。
1026:“贞,出门快一星期了,尚未接到家信,这是什么道理。”“我到这里来,并不是你们想的那样享福,早上起来,一毛钱一顿的早饭,是几晚冷稀饭,午饭是两毛一顿,,是只是水煮盐拌的冰冰冷白菜箩卜之类,至于茶水就不用说了。”“小妹病究竟如何,我日夜挂念,学校寄的钱收到否。九月份薪金今日又领到九十七元四角五。”3
还在为离家时的不快而解释,告诉妻子,外面没有她想的那么安逸。
1027:“贞,知小妹病不甚轻,医药费不可爱惜,当用就用,千万千万!医生说要吃多少就吃多少,好在这回发薪,比我们预算的多,你用钱不必太省。”4
闻一多生活在中国社会和百姓生活发生剧变的时代,他顾家,是家庭顶梁柱,他的苦乐与一般百姓的苦乐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111:“贞,我到此未接到一信,这未免太残酷了吧,不是为省钱起见,我定己回来了一趟,请可怜我的心并非铁打的。”“上次领到的薪水,后来才知道有五十元是十月份的,薪水本可领到七成,合得实数二百八十元,但九、十两月扣救国公债四十元七元四角五。”5
112:“贞,下午接到你的来信,还有大弟大妹的字画,我很高兴。小妹病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不要一味说痊愈,关于饮食不必太省,病后当吃什么补品就吃吧,不要惜钱。”6
111:“贞,原本希望到南岳来,伙食会好点,谁知道比长沙还不如,还是一天喝不到一次真正的茶,至于饭菜,真是出生以来没有尝过的,记得在家时,你说我到长沙吃好的,你不知道比起我来,你们在家的人是天天过年,我吃苦是不怕的,只要你们在家平安,并且你常常写信来,我就快乐。”7
1116:“贞,十月份经费据说已到,但薪水尚未发下,一等发下,立即寄归细叔钱,如薪水不拖欠,每月定至少还二十元,我年假当然要回来,我这里一切都好,饮食近也改良了,天天也有热茶喝,名女耳痛好否?劝雕用心,朋名放怪些,鹤多晒太阳。”8
日子在时好时坏中慢慢的过去,但是他对家人的关心却是一如既往的没有丝毫的改变,他也会为每个月家庭多支出一些费用懊脑,但更会为家人的健康情况而不惜代价。
1127:“贞,丝棉袄已收到,但送来时,包袱上破了一窟窿,衣服也破了一块,叫人打一补锭,化了我五分钱,上星期寄来十块钱,想已收到这里薪水还未领到。你前次提到为大舅谋事,这事本来常常在我心上,但现在尚无机会。鹤儿上次信写得甚好,我给这里朋友看,都夸奖,叫他多写信来,快信太贵,以后可用平信和平快。”9
在闻一多的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闻一多是他们全家老小的生活主要来源与精神支柱,闻一多深深的爱着他的家人,家中每一个成员的健康、学业到工作就业,都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象信中提到的为大舅谋事,这也是闻一多作为凡人所应有的本份,在闻一多与家人的书信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浓浓的生活气息,
1215:“贞,汇来百元,想已收到。汝此次收到之百元,手中之钱,务当节撙为要,鹤儿来函云彼等如何想我,读之令我心酸,我不在家,教育儿女之责便在你身上,千万不可大意。大舅门牌数号,请速告我,以便汇款。”10
1221:“这次所开两门功课,听讲的人数甚多,似乎是此间最大的班我讲得也起劲。再报告你一件大事,纸烟寻常一天吃两包,现在已改为两天吃一包,现在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将来或者能完全戒断十八日,二十日信都收到,我还是那句话,用钱要力求樽节,我并非空说,我戒烟便是以身作则,即便你已经樽节了,我再说一句,那也无妨。”11
用钱要力求樽节,这话在以前闻一多口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但从抗战以来,却反复的与家人强调,表面看他好像在视钱财如命,对钱物特别在意,实际上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八年艰苦岁月中,闻一多与同时代的中国百姓一样,经历着同样的动荡与不幸。
120:“此次不就教育部事,恐你又有意见,我们男人的事业心,往往如此你得原谅。”12
19381月,在当局决定将临时西南联大从长沙迁往昆明后,闻一多接到时在汉口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的顾毓琇的邀请,邀请他到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委员会工作,这个机构是作为最高当局的咨询机构,闻一多拒绝了顾毓琇的邀请,他不是愿做官,而是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官,他在回顾毓琇的信中说到,“承嘱之事,盛意可感,惟是弟之所知,仅国学中某一部分,兹事体大,万难胜任。”〈13
闻一多不愿离开联大,但他对家人的关爱是一丝也不曾减少,他将此事告知了妻高孝贞,但在这个问题上,闻一多夫人高孝贞和他确实不一致,她要求丈夫做官,在汉口并能照顾家,所以,两人又冷战了一阵。
1221:“昨晚到此,始知同人已有数批出发了,我因结伴关系,或亦将乘二等,这样用费又将超出,自明年元旦起(指农历),务当记帐,切勿大意。”14
1221:“你难道还没有了解我的苦衷吗?一个男人在外奔走,千辛万苦,不外是名与利,名也许是我个人的事,但名我已经有了,且家中反正有书可读,这回出来唯一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利,讲到利,却不是我个人之事,而是为了你我,和你我的子女,何况所谓利,也并不是什么分外的利,只是求将来得一温饱。和儿女的教育费而已。”15
这里的话,已经将出来到西南联大的目的,说得很是清楚,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底线,家人求得一温饱。但就是这样的底线,在1943年开设动摇,1945年最终终于没有守住。


1941年以后,西南联大参照其他学校的办法,在教职员月薪之外,每月增发各种名目的生活津贴,由此“薪水”改称“薪津”。在西南联大校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校方按照当时昆明市的市场大米价格情况补助各教授家每人每年一石大米,以保障最低生存条件,但这对于闻一多的八口之家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1943年,学生臧克家写信向闻一多求助,希望到昆明投靠他寻碗饭吃,这在战前是很平常的小事,但这却很是难为了闻一多。1012,闻一多在致学生臧克家信中说到:“因米贴名额教育部有限制,此间人人吃不饱,你一死要来,何苦来。”〈16
婉言拒绝了臧克家的求助,但拒绝臧克家的要求后,两人的思想都开始更加激进了。1125日,闻一多在回复臧克家的信中说到:“从青岛时代起,经过了十几年,到现在,我的“文章”才渐渐上题了,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单方的形式是什么——一部文学史(诗的史),或一首诗(史的诗),我不知道,也许什么也不是。最终的单方能否形成,还要靠环境允许否(想象四千元一担的米价和八口之家!),你想不到我比任何人还恨那故纸堆,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说郭沫若有火,而不说我有火,这样的颠倒黑白。信里所谈的请不要发表,这些话只好对你个人谈谈而已,千万千万。17
四十年代初,闻一多此时有很大情绪,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还有所保留,不愿与学院和当局做最终决裂,其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但到了1944年,昆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西南联大教授们的生活越来越差,如何解决八口人的衣食问题,成了闻一多焦虑的重心。
19442月,闻一多为全家生计除在联大授课外,还在译员训练班教授口头翻译课,同时还在昆华中学兼任国文教员,这里每月能得一石米和一点薪金。但就是这样,一家人的生活也难以为继。
19447月,闻一多在联大学生自治会举行的时事晚会上,开始公开向当局发难:刚才主席说,今天是学术性晚会,难道今天是谈学术的时候吗?研究?难道我不喜欢研究?我若是能好好看几天书,都是莫大的幸福。可是现在,饭都吃不饱,研究什么。〈18〉
饭都吃不饱,研究什么,这是闻一多做人的底线被动摇后愤怒的开始。但他还在尽全力的挽救这种结果。1946年2月,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这样写道:"弟之经济情况,更不堪问。两年前时在断炊之威胁中度日,乃开始在中学兼课,犹复不敷,经友人怂恿,乃挂牌刻图章以资弥补。最近三分之二收入,端赖此道。〈19〉
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有清高的传统,向以谈钱财为耻,但一生一君子固穷为荣的闻一多也上街卖艺了,但对润资还有些羞于启齿,当时,同事浦江清教授还特为他撰写了一篇《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明码标出石章每字200元,牙章每字400元。就为这份《润例》,他儿子还笑他收的润资过高,像是在发国难财,这让自视清高的闻一多痛苦了很长一阵。
本来闻一多希望通过治印,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但到了1946年8月,环境更进一步恶化,那年,有三个数字,可以说明中国百姓的生活,究竟苦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第一个是人民在战争中的死伤数字,达到数千万人之巨,第二个是政府和百姓在战争中的损失的财富数字,也是数百亿之巨的天文数字,第三个是货币发行与物价上涨的数字,如果说前两个数字与政府的行为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那第三个数字,就完全是当时政府的不当行为因素所致,比如说在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前,政府法币发行总额还只有十四亿元;经过八年抗战,到了日本投降前后的一九四六年三月,政府法币发行额即已达五千亿元。〈20〉
这种货币大贬值导致的物价失控,在古往今来的世界史上,也属罕见。
漫天涨价局面,使社会民怨佛腾,这也将身处在半饥饿中的闻一多,给彻底激怒了。
本来,闻一多一向并不热衷于政治,相反,对政治还有些憎恶,他曾以“君子群而不党”为由,拒绝吴晗让他参加政党的提议,还对当年清华的同窗好友罗隆基的言行,颇有微词,但谁能想到,就在这一家子有上顿没下顿的时候,竟还传出有人说联大要解聘闻一多等几位教授,还有人说特种人物要准备行的刺传言。〈21〉这最终将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学人,给逼到了疯狂的绝路。用闻一多他自己的话说是,“火上房了,谁来救火都行”。
19467月,闻一多在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后,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里看出诗来,而还能懂诗〈22〉。
这是闻一多早年给臧克家信中的一句话,其实,历史中又岂止是有诗,在中外不同时代的鲜活历史中,都包涵着到伟大的人性化的历史诗篇,同样,在中外不同时期的历史诗篇中,都有这么一些诗人,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历史,闻一多就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让历史中多了一首新的诗篇。
事后,蒋介石在重庆召见梅贻琦和朱经农时,问像闻一多这样的教授,为什么会这样的偏激,梅贻琦想了想,苦笑一声回答说:大概是生活的重压使然吧。
蒋介石颔首认同。23
闻一多生平最大的愿望是能让一家老小吃饱饭。现在,饭碗破了,他拼尽全力而仍然不能让一家老小吃饱饭,这样的世界,还有什么好留恋的。
于是,悲剧终究是发生了!
从当时全国所处的环境上看,闻一多的行文也行有些偏激,但如果要深究这偏激后面的原因,是不是当局能给闻一多个人乃至家庭的生活稍为改善,闻一多个人的命运会不会就是另一种样子呢?
如果我们不能从闻一多个人的悲剧中找出所导致的缘由,我们对闻一多的一切诠释,就过于的轻狂。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全集12. 附录.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五二五页.
2〉闻一多全集12.附录.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五二四页.
3〉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二九0
4〉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二九一页
5〉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二九四页
6〉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二九五页
7〉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二九八页
8〉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0一页
9〉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九二页
10〉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九六页
11〉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0八页
12〉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一二页
13〉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一一页
14〉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一三页
15〉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一六页
16〉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九五0
17〉闻一多全集12.书信.湖北人民出版社.第三八0
18〉闻一多全集12.附录. 湖北人民出版社.第五一0
19〉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四0二页
20 资耀华《国民党政府法币的崩溃》
21〉闻一多全集12. 附录.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五一一页
22〉闻一多全集12.书信.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三八0
23谢泳<血色闻一多>同心出版社.14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3 08:48 , Processed in 0.10052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