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056|回复: 0

余任天篆刻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4 22: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余任天  (一九○八——一九八四),字天庐,浙江诸暨人。自幼随父学习书画,1924年求学于浙江美术专门学校及浙江艺术专门学校,后因经济不支两年半即辍学回乡,任中小学教师以维生计。1945年后居定杭州,任职于省立西湖博物馆及省立杭州民众教育馆。50年代初自设“金石书画工作室”潜心书画艺术,1959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专业创作员。学书从颜平原入手,中年好陈洪绶,后专攻草书。所作气势磅礴,不雕不饰,如行云流水,气韵生动。学印早年纯师汉印,40岁拜邓散木为师,50年代后期,自出机杼,以古隶入印,多取斜势,能巧妙处理,求圆于方,方圆结合,刚健婀娜兼而有之。撰有《天庐画谈》 《历代书画家补遗》《陈老莲年谱》等。生前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杭州逸仙书画社社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一九八五年,先生逝世后,西泠印社、浙江美术学院等联合举办余任天金石书画遗作展,盛况非凡。

  余任天先生命运坎坷,一生历经多种磨难。但他对艺术的追求,殚精竭虑,勤奋创作,耕耘不辍。经过六十余年的磨砺,终成大业。在绘画、书法、篆刻、诗文及艺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尽管生前渊默深稳,不求闻达,但他却以特有的艺术魅力和伟岸人格,博得了刘海粟、潘天寿、沙孟海等艺术大师的激赏,他各种形式的作品深为社会公众所钟爱。

  在余任天的艺术成就中,篆刻创作更是独树一帜。

  他的篆刻取法广泛,兼容并蓄。在字法上吸取了汉印、砖铭、简书 的特征,古朴自然。他还善于用隶意行楷入印,不作无谓的盘曲镣绕、使字法结构显得简括明了。隶书和行楷入印,在当代印更上曾经风行一时,今天看来成功者并不多,很少有能像余任天的探索那样、形成古意森森,异趣盎然,浑然天成的制作。这是他对人印文字驾驭能力的一种体现。他篆刻的刀法猛利劲爽、干净利落,融合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等篆刻大师用刀特征,不滞泥、不作态,一本自然,营造了神清气旺、雄健苍润的篆刻基础。在篆刻章法上善于运用大疏大密,块面对比。同时还擅长用大角度的斜线笔画、来打破印面的平板,平中寓奇、空灵流动,极有现代感。

  篆刻创作的个性化,来自于个性化的创作观。余任天篆刻创作主张从气势入手,这也是他篆刻创作实践的个性特征。一般认为,治印要从规矩入手,余任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应该从放肆粗野入手,有纵横气概」(《治印管见》)。他用「幼小看看,到老一半」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两句俗语,来说明这个道理。他说治印「初学时,被规矩束缚了,及至眼力腕力衰退的时候,欲求放肆,已是力不从心」。这一点对于一般学印者来说是一种极其深刻的提示,因为它有侼于正统的印学说教,这样的话一般印人是绝不会轻率出口的。

  「大未必佳」的印人大有人在,纵然有多种因素,而对于一生勤勉的「大未必佳」的印人来说,症结恐怕还在于缺少「纵横气概」。尤其是对于书家、画家、学者等不以篆刻创作为主的人来说,要在有限的创作中自立门户,以气概胜确是一个最佳的突破口中。余任天篆刻重视气概,也在以气概胜人这一点上获得了成功,这是他的可贵体验。

  余任天自署「归汉室主」。曾说「余于金石书法皆以汉为归」。因此他倡导气势、强调放肆粗野,只是一种开端,一个过程。最终要以回归古典为最高境界。所以他同时又要求在以后的实践中「化粗野为朴厚,去纵横为储蓄,工夫到境,火气尽敛,真气内充」,最终达到「稳健圆润」的佳境。他所倡导的「归汉」,关键在于一个「归」宇。这些观念和手法,对于今天的篆刻探索者来说,依然很有借鉴意义。

  学养深厚,四艺并修,是使他篆刻达到化境的基础。潘天寿早年就十分赞赏余任天这一点。他说: 「余君善画,复精篆刻、善书法、工吟咏、经师子渊(经亨颐)云「芝术不在绝,而在通;不限于书、画、诗三绝,应加金石为四通」。画能于书、通于诗,而金石实为骨干,君锲而不舍,庶几兼之。」余任天在山水、花鸟、人物、书法、诗文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篆刻佳境的臻造,也是众艺之间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结果。在余任天艺术实践中,准确地把握了文人篆刻的这一真谛。

  庄子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也是对一位艺术家意志品质的要求。余任天正是具备了这种优秀艺术家应有的禀赋,成全了他篆刻的卓然成就。先生一生困厄劳顿,但他宁静淡泊,乐于清贫,在现实中超拔脱出,意态自若地在艺术的园地里徜徉求索,体现了传统文人洒脱风神。其自作诗日 「一艺功成岂偶然,人工天分两相连。还须滋养源头水,寂寞楼居四十年。」就是他对于艺术追求专精如一的生动写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11-22 18:44 , Processed in 0.08048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