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495|回复: 4

从《三国志》“评曰”中看陈寿的历史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5 14: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寿的《三国志》是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的历史名著。《史记》篇末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是以“太史公曰”的形式进行的。《汉书》和《后汉书》是以“赞曰”为发词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论的。而陈寿的《三国志》在篇末以“评曰”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这些评论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历史观。笔者认为在陈寿《三国志》评曰中蕴含着陈寿的“人谋史观”、“尙古史观”和“崇汉史观”。
一、人谋史观
陈寿的历史观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明显的“人谋史观”。陈寿对善于进行人谋,并能通过人谋而取得成就的人大加赞赏如其。在《魏书·武帝纪》的评曰中说: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据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1]
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分析这段话,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群雄并起。除了曹操以兖州为地盘起家外,袁术占领淮南;陶谦、吕布相继徐州;孙策、孙权占有江东;刘表保守荆州;刘焉、刘璋家有益州;马腾、韩遂称霸凉州;公孙康宰割辽东;而袁绍更是虎据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其势之大,可想而知。其他小诸侯如张杨、张鲁、张绣、张燕、公孙瓒、刘备等辈更是数不胜数。在这些大小诸侯中,为什么只有曹操能“鞭挞宇内”统一北方呢?是因为曹操能够操纵申不害、商鞅的统御臣下的法、术;运用韩信、白起用兵如神的策略,而且能够因才施用,大才大用,小才小用,而且不记仇,不摆架子,这里都是人谋在其作用。所以曹操最终能够“克成洪业”。因此陈寿最后给了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杰”[2]的高评价
陈寿对于那些虽然德行上不是很优秀,但是却能在通过人谋取得成绩的人也是充分肯定的。在《蜀书·法正传》的评曰中,他给了法正这样的评价:
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3]
统观法正一生,虽然“一飡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4],但是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5]。其在汉中之役中更是充分发挥了他的谋略,他分析曹操定汉中后不进图巴、蜀,而只是留夏侯渊、张郃屯守的原因,认为是曹操有内忧而无力继续征讨。而夏侯渊、张郃的才略是比不上刘备一方的将帅的,因此如果发全国之兵,往去征讨,必然会全胜。全胜之后“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6]这正是天赐良机。刘备用法正的谋略计策不仅取得了汉中之地,而且还斩了夏侯渊。就连曹操也不得感叹法正的计谋:“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人所教也。”[7]所以陈寿对法正的评价是“正程、郭之俦俪”[8]。把法正比作程昱和郭嘉。这也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
陈寿对那些有独断之明,并且能够力排众议,发挥自己的谋略而最终取得胜利的人更是赞赏有加。他在《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的评曰中说:
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9]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平荆州,得刘表“船步兵数十万”[10]。孙权的谋臣都劝孙权“不如迎之”[11]。只有周瑜和鲁肃通过分析当时形势后做出了坚决抵抗的决心和周密的计划。周瑜认为曹军有后患不除、水土不服、粮草不济、水战不习等兵家之忌;还认为只要有“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12],就可以攻破曹操了。鲁肃认为众人降曹还可封侯赏官,而孙权降曹却连布衣百姓都做不得。周瑜鲁肃二人为国为君着想都做出了与众不同的判断。因此孙权也评价周瑜是“此天以君授孤也[13]评价鲁肃是此天以卿赐我也[14]
相反,陈寿对于那些没有谋略的人物的评价是相当低的甚至是鄙视的。如其在《魏书·吕布传》的评曰中说: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15]
吕布为利而杀丁原,为色而杀董卓。依袁绍而慢其将,援袁术而枭其使。虽骁猛而无谋略,虽信其将而不能御其党。因此逢战必败,最终殒命白门楼,空负一身勇猛。像这样有勇无谋的人,陈寿的评论是“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16]
吕布没有谋略,灭亡也是没有办法。而对那些谋略本非其所长,还不能用臣下谋略的人,像刘表袁绍之徒,陈寿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很低的。在《魏书·董二袁刘传》的评曰中,陈寿是这样写的:
表跨蹈汉南,绍鹰扬河朔,然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17]
刘表镇守荆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18]而不能保其业,不是因为他手下没有善谋略的能臣,而是因为他不能利用这些谋臣。袁绍与曹操相持官渡时,刘表按兵不动,被郭嘉称为“自守贼”,这是其无谋的表现,或者说是其短谋的表现。刘表厚待刘备而“阴御之”[19],使“荆州豪杰归先主者益多”[20]是其不能用人的表现。袁绍比刘表有过之而无不及。袁绍的谋臣武将用孔融的话说是:“田丰、许攸,智记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21]虽然他们都有缺点,但是袁绍如果能调节他们的内部矛盾,这样的势力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但是就是因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22]致使整个袁绍集团分崩离析。田丰以谏见诛,许攸以贪降曹;不用沮授之善谋,而专断行事。结果被曹操以奇兵袭烧乌巢,斩将淳于琼,粮草被烧,军心涣散,官渡之战一败涂地。陈寿对他们的评价是“非不幸也”[23],完全是因为自己没有谋略而一手造成的。
在《三国志》的评曰中,体现陈寿的人谋史观的地方还有很多。
其在《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评曰中,评价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为世之奇士[24]。在《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的评曰中说“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25]认为关羽、张飞、马超因为有勇无谋而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吴书·陆逊传》中写到“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26]对陆逊的谋略和孙权的能用谋略,都给予了肯定。
统上观之,陈寿的人谋史观在其卷末“评曰”中表现无遗。
二、尙古史观
陈寿的历史观其次表现为比较推崇古制的“尙古史观”。陈寿在“评曰”中多次叙述古制、引用《经典》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中可以看出陈寿的“尙古史观”来。
如在《魏书·文帝纪》评曰中说:“(文帝)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27]把古之贤主当作文帝学习的榜样。
在《魏书·三少帝纪》评曰中以古制来讽刺魏明帝立嗣不合礼仪。他说“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適;若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28]认为在立嗣时应该遵循古制,有嫡长子是应该先立嫡长子,如果没有,那么就应该薛汉文帝,汉宣帝那样,里贤者为嗣。
在《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评曰中,通过古制、经典来讽喻魏国的分封制。他说:“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於囹圄;位号靡定,大小岁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义废。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29]魏国的分封制与古代的分封制不同。魏国的分封制造成了魏氏王公虽有其名,而未有其实。魏国对于王公子第的限制可谓严矣。兄弟之情谊废,还不如常人。以至于在司马懿政变诛曹爽时魏氏王公毫无反抗之力。陈寿此评,可谓深矣!
在《蜀书·后主传》评曰中,陈寿用经典《左传》里的“素丝无常,唯所染之”[30]来形容蜀后主刘禅庸碌无为。对于刘禅即位三年不改元的事情,陈寿也“考之古义,体理为违。”[31]
陈寿在《蜀书·二主妃子传》评曰中解释之所以为妃子立传,是因为“《易》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人伦之始,恩纪之隆,莫尚於此矣。是故纪录,以究一国之体焉。[32]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寿的立传原则也是深受古制影响的。陈寿的“尙古史观”在这里表现无遗。
在《蜀书·杜微传》的评曰中,陈寿把杜微的修身隐世和古代的伯夷、商皓相媲美。
在《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的评曰中用《老子》的:“治大国者犹烹小鲜。”[33]道理来批评姜维的不顾国家实力而穷兵黩武,屡次兴兵伐魏,不仅一事无成,反而造成了蜀国国民凋敝,无安宁之日。
在《吴书·三嗣主传》评曰中,陈寿通过列举上古先王的仁政之例,来批评吴主的为政之失。他是这样说的:“昔舜、禹躬稼,至圣之德,犹或矢誓众臣,予违女弼,或拜昌言,常若不及。[34]紧接着就是列举孙皓执政的种种残暴劣行,最后使人感觉到孙皓即使受到“腰首分离[35]的极刑也不可惜!
陈寿还在《吴书·嫔妃传》的评曰中搬出《易经》:“正家而天下定[36]和《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37]的金科玉律来批评孙权由于个人喜好而造成的“闺庭错乱”、“嫡庶不分”。[38]
我们认为陈寿用古人的标准来衡量今人的做法,也是陈寿尙古史观的一个表现方面。如其在《吴书·太史慈传》的评曰中说:“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39]在《吴书·虞翻传》的评曰中说:“虞翻古之狂直,固难免乎末世,然权不能容,非旷宇也。”[40]
从上语中,我们不难看出,陈寿在评论三国的人物、事件、制度时,不论是为政之得失、制度之好坏、人物之善恶,均比照上古圣王、三代制度。凡不合古制者,便是大纲毁泯、为法之弊、甚至会“遗笑古今,殃流后嗣。”[41]人若有古人之风,或能效法古人,则距“古之贤王”、“贤人”不远,值得称道。而古代制度,更是不易之典、诚哉是言。总之,陈寿的“尙古史观”在这些“评曰”中有着明显的展现。
三、崇汉史观
由于在三国之中,由于蜀国直接以大汉的继承者自居,而且还定国号为“蜀汉”,始终以复兴大汉为目标,所以蜀国对汉制继承最多,改革最少,而陈寿的前半生生活在蜀国,所以还是有很多“大汉情节”的。因此在陈寿《三国志》的评曰中,也有很多地方透露出他对汉朝的崇尚,他在很多地方把三国的历史人物比作汉代的人物,从中可以窥测出他的“崇汉史观”。
在《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的评曰中,陈寿称赞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42]把荀攸和贾诩比作汉朝的兴汉四百年之张良、几次挽救汉朝命运的陈平,这样以来,对荀攸、贾诩的称赞就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在《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的评曰中说:“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庞德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43]把许褚、典韦比作汉朝刘邦的护卫樊哙,二人的勇猛以及他们和曹操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还把庞德比作汉代名臣周苛。
在《蜀书·先主传》的评曰中:“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44]这里显然把刘备比作了汉高祖刘邦。不仅可以看出了陈寿的“崇汉史观”,而且也隐隐可以看出陈寿有意提高了先主的历史地位。
在《蜀书·诸葛亮传》的评曰中称赞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45]大家都知道,在诸葛亮本传中,诸葛亮是“每自比管仲、乐毅[46]的,为什么到了“评曰”中就把乐毅换成了萧何了?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其一是乐毅并未相燕,而且带领燕军打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遭谗言而离开燕国,而诸葛亮是相了蜀的,在军事上虽然六出祁山,但其实是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的,终其一生也没有遭到什么谗言。乐毅和诸葛亮的相似的地方不多,诸葛亮并不和乐毅相匹配。其二就是陈寿的“崇汉史观”在起作用,既然乐毅不合适,那么就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找谁呢?萧何!萧何为汉初三杰之一,相高祖平生。再看前一卷的评曰中陈寿用汉高祖来比汉照烈,那么用来比诸葛亮的就只能是萧何了。诸葛亮之于汉照烈,就如萧何之于汉高祖。崇汉之情,溢于言表。
在《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的评曰中,陈寿把黄忠、赵云比作汉朝的“灌、滕之徒”[47];《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把吕乂比作“黄、薛之流亚矣”[48],这些都是陈寿“崇汉史观”的表现。
总之,从陈寿《三国志》评曰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寿的“人谋史观”、“尙古史观”、和“崇汉史观”。其中主导的历史观当属占篇幅最多的“人谋史观”,后两种史观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注释:
[1]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评曰p55(中华书局,1959年,以下同)
[2] 《魏书·武帝纪》评曰p55
[3] 《蜀书·法正传》评曰p962
[4] 《蜀书·法正传》p960
[5] 《蜀书·法正传》p960
[6] 《蜀书·法正传》p961
[7] 《蜀书·法正传》p961
[8] 《蜀书·法正传》评曰p962
[9]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评曰p1281

[10]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p1261
[11]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p1261
[12]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p1270
[13]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p1262
[14]
《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p1270
[15] [16]《魏书·吕布传》p237
[16] 《魏书·吕布传》p237
[17] 《魏书·董二袁刘传》评曰p216
[18] 《魏书·董二袁刘传》p211
[19] 《蜀书·先主传》P876
[20] 《蜀书·先主传》p876
[21] 《魏书·荀彧传》p314
[22] 《魏书·董二袁刘传》评曰p216
[23] 《魏书·董二袁刘传》评曰p216
[24] 《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评曰p462
[25] 《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评曰p951
[26] 《吴书·陆逊传》评曰p1361
[27] 《魏书·文帝纪》评曰p89
[28] 《魏书·三少帝纪》评曰p154
[29] 《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评曰p591
[30] 《蜀书·后主传》评曰p903
[31] 《蜀书·后主传》评曰p903
[32] 《蜀书·二主妃子传》评曰p909
[33] 《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评曰p1069
[34] 《吴书·三嗣主传》评曰p1178
[35] 《吴书·三嗣主传》评曰p1178
[36] 《吴书·嫔妃传》评曰p1230
[37] 《吴书·嫔妃传》评曰p1230
[38] 《吴书·嫔妃传》评曰p1230
[39] 《吴书·太史慈传》评曰p1194
[40] 《吴书·虞翻传》评曰p1341
[41] 《吴书·嫔妃传》评曰p1230
[42] 《魏书·荀彧荀攸贾诩传》评曰p332
[43] 《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评曰p554
[44] 《蜀书·先主传》评曰p893
[45] 《蜀书·诸葛亮传》评曰p934
[46] 《蜀书·诸葛亮传》评曰p911
[47] 《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评曰p951
[48] 《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评曰p98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1 14: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支持,我会继续努力,为本论坛发光发热!
发表于 2008-12-14 19: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羽扇纶巾出征程!
发表于 2008-12-15 22: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风儒之论,
思承祚之心!
崇汉之观点,
诚风儒眼光之锐利,
实承祚写史之用心!
幸哉!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5 23: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承蒙彬儒兄盛赞,愧不敢当,只留千秋骂名,贻笑大方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9 22:25 , Processed in 0.09185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